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2020-09-10 12:35汪起福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2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有效性小学数学

汪起福

摘  要:现如今,课程标准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课业学习压力增大,课程教学任务越来越紧张,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追求更高的教学效益。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介绍几种小学数学教学优化设计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

引言:

一堂课的教学效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设计教学是一项带有艺术性和技巧性的活动,不仅需要有足够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新的课程教育理念,稍有差池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追求有效教学,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我的一些建议。

一、优化课堂导入设计

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听课,更快速的吸收知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课程最开始的导入环节。这是一堂课的开端,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但是事实证明,优化导入设计对于提升课程整体的有效性是具有极佳效果的。利用富有吸引力的导入方式,能够将学生乐学的态度调动起来,在整堂课上发挥突出表现,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标。比如,在学习“比例”这一节内容时,我使用了情景导入的方法。首先对学生说道:“同学们,每次过年的时候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外出去游玩,看看外面的世界。老师最想要去的地方是成都,那里可是大熊猫的故乡。但是老师不知道去成都要花多少时间,如果能知道咱们这里到成都的距离就好了。谁能帮老师测量一下?”然后给学生出示一幅中国地图,让学生自愿上来测量,但是在地图上显示出来的距离只有一小截,学生也不知道该怎么计算距离。于是,我接着对学生说道:“同学们,大家看到地图上的距离是不是感到很困惑?别人是怎么通过地图计算距离的呢?其实啊,地图上有‘比例尺……”这样,就将教学内容成功地引了出来,同时让学生产生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想,奠定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1]”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以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在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这是通往有效教学的一条光明大道。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由于效果显著,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化的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要点在于抓住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知识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然而,有些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率不高[2]。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在讲授课时,在课的开始,我用课件显示一幅图画:用绳子拴住一只羊,绳子的另一端拴在木桩上,羊绕着木桩运动形成一个圆。这个动画情境很快吸引了学生,学生就会很想知道:羊吃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公式计算?它与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关系?有了公式怎样计算圆面积?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带着这种探究欲望,围绕探究目标一步一步展开。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最能突显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手段。传统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在问题的设计上缺少渐进性和深入性,部分问题的合作探讨价值不高,教师缺少必要的指导,导致效果不佳。需要从这两点入手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设计。比如在学习“最小公倍数”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颜色、长度不同的塑料板,让每个小组领两种颜色、长度各不同的塑料板。领完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将你们手里颜色、长度不同的塑料板连成同样的长度,各个颜色最少需要几根?”a组学生选择是紫色和红色的塑料板,其长度为2cm和3cm;b组学生选择的是黑色和白色的塑料板,其长度为3cm和5cm;c组学生选择的是粉色和黄色的塑料板,其长度为4cm和5cm。通过这些已知选项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动,展开“头脑风暴”,最后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结论:a组的紫、红塑料板分为别需要3根和两根;b组的黑、白塑料板分别需要5根和三根;c组的粉、黄塑料板分别需要5根和4根[3]。在学生们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各个组的讨论情况,指正错误的讨论方向,帮助停滞不前的小组摆脱困境,监督有无出现与学习无关的举动,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有序进行。

四、突出数学教育的本质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体现出其应该具备的特色,那就是探究、猜想、证明。教师不应该将每个环节设定的太过死板,为学生准备好一切,必须留出一定的余地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这往往更能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是教学设计的艺术化策略。例如,可将“探究正方体中最大的圆柱体体积与原正方体体积的关系”的活动设计为:活动一,探究正方形中最大的圆与原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请学生实际操作,在正方形中剪出最大的圆。接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78.5%。活动二,探究正方体中最大的圆柱与原正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借助活动一的结果启发,教师先请学生对活动二的结果进行猜想,然后请学生自己进行公式计算来验证正方体中最大的圆柱体体积也是原正方体的78.5%。这两个活动的设计是有层次的,活动一是为活动二准备的,启发学生将活动一获得的方法、结论类比到活动二中来。这两个活动融合了类比、猜想、探究、验证等数学活动,体现了数学学科特色。

五、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真实的,丰富多彩的,充满智慧和挑战的,它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定的轨道行进。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读懂、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好知识的生长点、找准重难点,用足够的教学机智,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就能得心应手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为教学的亮点,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林丽云.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138.

[2]吕金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51.

[3]郭增贤.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143-144.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有效性小学数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