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运用

2020-09-10 22:12张荣军岳红玲
重庆社会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实践运用

张荣军 岳红玲

摘 要:底线思维是从最坏处作打算,努力向预定目标发展的思维方法。它具有科学预见性、主观能动性、辩证性等特性。底线思维的理论逻辑包括五个方面:即实事求是是底线思维活的灵魂;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底线思维的核心要义;忧患意识是底线思维的本质特点;两手准备是底线思维的重要抓手;以人民为中心是底线思维的价值尺度。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加强科学理论素养、增强战略定力、提高制度执行力、敢于善于斗争,不断增强践行底线思维的本领。

关键词:底线思维;理论逻辑;实践运用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西部地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18JDSZk034);第十批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空间公平正义思想研究”( 2017T100136);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双一流学科建设经费资助、贵州省教育厅硕博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2018ssd21)。

[中图分类号] D60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0)008-0053-00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0.008.005

底线思维是科学思维体系中的一种思维方法,运用底线思维有利于防范危机和风险,有利于更好地处理当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国内与国际等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化危为机、化险为夷,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斗争。

一、底线思维的本质特性

底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即“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指最低的条件;最低的限度”[1]。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底线”即网球比赛场地两端的线;棒球跑道的边界[2]。在运动场上若球越出边界,则把球踢出界线的球队将失分或交换发球权,这让球队处于被动和不利局面,甚至出现败局;要赢得主动和胜利,就要把球控制在界线内。因此,底线在现实生活中引申为不可触碰、践踏、逾越的限制线、约束线,又称“红线”“警戒线”“高压线”等。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底线是量变质变规律中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边界线,事物量变突破边界线,事物的性质会发生根本变化。底线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正确的准则。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官德底线等都是不能逾越的边界线,否则事情就变得从可以接受到不能接受。在伦理学上,底线是从善良向罪恶转化的最后屏障,越过底线这个临界点,主体行为从高尚转为卑下,从善转为恶。“从社会运行机制上看,底线就是个体、组织、社会有序运行的坚固阵地,阵地一旦失守,个人失语、组织失范、社会失序的现象就会涌现,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颠覆性和毁灭性结果。”[3]

底线思维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4]的科学思维方式。底线思维是辩证客观地思考底线在哪里,突破底线的可能风险和挑战有哪些,出现的最坏情况是什么,应对突破底线的策略有哪些;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化不利为有利;如何坚定信心,掌握主动,实现最高目标等。底线思维不仅仅是被动守住底线,还要主动作为,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不断实现更多的利益,掌握战略主动权。底线思维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

(一)科学预见性

底线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战略预见,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风险和危机的对策。科学预见就是对宏观事物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判断。要实现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首先要立足现实,见微知著,从现实研判未来。现实是事物发展各种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是“现存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由其现实的矛盾决定的发展前途和趋势”[5],因此在现阶段或者不远的将来可以转化为现实。其次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现象是杂乱无章、片面、表面的东西;事物的本质是隐藏在现象中的。我们经过提炼改造加工现实的感性材料,从而真正认识事物的必然性,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增加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再次,从因果联系先后相继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关系上来增强预见性。由于事物发展本身具有连续性,我们通过分析事物已往的历史和现在的状态可预见事物未来的走向。事物的过去和现状中内涵着事物发展的规律,也预示着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最后,科学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还要分析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两个方面的关系。矛盾对立着的双方的相互之间关系决定事物的性质,预示着事物未来的发展前途和趋势。科学预见的事物既有不确定性也有确定性,既有有限性也有无限性,科学预见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事物发展有多种可能性,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即有利和不利,好和坏的可能。趋利避害,克服不利条件,努力争取有利条件,向最高目标迈进的過程是底线思维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由客观规律支配,但人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底线思维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但不消极守成,而是积极追求最大期望值。追求最大期望值的过程就是在底线之上的巨大空间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来实现目标的过程。在人口众多、地域面积广大、地形复杂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我们考虑问题需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最坏情况出发,预测事物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多做几种准备,避免意外情况发生时手忙脚乱或被动挨打。要守住底线还要力攀高线,要防范风险还要步步为营创新条件实现最高利益,从而处于主动和优势地位。运用底线思维实现化险为夷、转危为机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发展从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多方面条件,如内因和外因、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等。我们需要找到支撑事物向好坏两种可能性发展的内外因素和条件,弱化坏的可能性的内外因素和条件,并且加强好的可能性的内外因素和条件,促进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这个实现由坏向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的转化过程,即守底线迈“高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三)辩证性

要守住底线,迈向最高目标,首先要明确底线的性质。底线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具有辩证性,需要因时因势而定。坚守底线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确定底线要依据此时此地的具体条件,分析此时此地的历史背景、现实状况,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首先,底线是随着风险的变化而变化。主体认识到新的风险就要划定新的底线。也有可能对风险的估计过高而划定了不必要的底线,这种底线需要及时纠正,以促进实践的发展。其次,底线随着主体的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变化。有些风险以前不能抵御,随着主体实践能力的提高,现在可以控制了。有些风险,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成了新的风险点,如核问题、网络平台的道德伦理和法律规范问题、生物安全问题等凸显出来。主体应根据风险点的不同而调整底线。再次,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底线。底线思维应用在双方或多方利益竞争中时,随着双方力量的增减、位置的变化、资源禀赋的变化等,风险点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底线也需要随之不断调整。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底线的变化,准确确定底线。

二、底线思维的理论逻辑

底线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中国实践的具体运用、发展和创新。“底线思维的功能在于安全阀、制动器和保险杠”[6]。探索底线思维的理论逻辑有利于加深对底线思维的理解,有利于更好地防范风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平稳前行。

(一)实事求是是底线思维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要不断认识新鲜事物,创造新鲜事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7]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客观事物的深入了解,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虚心向人民请教,倾听人民心声,总结概括人民经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制定出符合人民意愿的正确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要克服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不搞形式主义、个人主义,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努力使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一致,使主观与客观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运用底线思维防控危机和风险必须对危机源头作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对危机传播的现状作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研究,遵循风险防控客观规律,找到遏制危机蔓延的关键因素,探索出防控危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因此,实事求是是底线思维活的灵魂。运用底线思维做好危机防范要坚持实事求是。一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摸清风险源及其行踪定位,精准追踪风险携带者,尽早尽快全面发现风险点。二是不同地区实施差异化防控策略,对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实施不同的风险防控和恢复经济发展的措施,做到精准防控。

(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底线思维的核心要义

运用底线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矛盾的过程,即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解决矛盾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思考问题,这就是我们的思想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去处理问题、指导工作,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方法。“思想方法决定工作方法,工作方法是思想方法在实践活动中的体现。二者在表现形态上有所区别,而在实质上都是世界观的体现。”[8]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给我们的具体工作提供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以增加工作的预见性、创新性、主动性,避免工作中的片面性、绝对化、被动性。

运用底线思维应对危机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重大危机的应对关系人民群众的安危、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对外开放等社会各个方面的正常运转。应对危机要根据风险传播的固有联系,调整人们原有的联系状态,建立应对风险的新联系。要坚持运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解决问题,主动把应对危机的主要依靠力量和重点解决途径放在国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国际风险的援助工作。坚持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依靠群众致胜,群策群力、众志成城,获得应对危机的力量源泉。坚持运用系统论方法,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力和组织力,处理好全国和局部的关系。坚持唯物辩证法,统筹推进风险防控和经济发展、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抵抗住风险和危机对我国的冲击。

(三)忧患意识是底线思维的本质特点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与生俱有的思想特征。中国共产党是在深厚的忧患意识中成立、发展、壮大起来的。1949年2月23日,党中央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称这次进京为“赶考”。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醒党员干部们警惕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党的队伍,提醒党员警惕敌人糖弹的攻击,并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这些体现了共产党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9]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是有效防范、管控各种风险,有力处置、化解各种挑战的必然要求。

忧患是从当事者对成败的深思熟虑而来的远见;在这种远见中,主要发现了成败与当事者行为的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所应负的责任[10]。忧患意识指实践主体超越个人利益得失和荣辱而关注人类、国家、民族命运的安危,对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危机和困难保持警惕,由此做好应对危机和困难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方案。忧患意识是实践主体在遇到重大突发灾难期、历史“交汇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和预见意识,是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的体现,是周密超前的思考和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忧患意识是对个人、社会、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沉的关怀,是高度责任感的体现。坚持底线思维应对危机必须充分认识到抓好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警惕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毫不懈怠,密切关注形势变化,尽各种可能做好风险防控。

(四)两手准备是底线思维的重要抓手

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做好两手准备,既要看到事物发展中好的一方面,又要看到坏的一方面。“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作为一对矛盾,两者之间密切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古语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即这个道理。“从最低目标出发”“从最坏处作打算”就是要预防各种不利形势、各种突发事变、各种意想不到事情的发生,提前研究应对之策,做好各种预案准备,以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慌,立于不败之地。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主动引导不利因素向有利因素转化,从不利形势中看到并抓住有利的机遇,争取好的结果。要把握好准备面对风险的时机,提前准备比延后准备好,因为提前准备损失更小,有备无患。从最坏处作打算,要尽可能多地想到自己的困难和不足,建立防范体制机制。

运用底线思维防范重大危机要利用好危机中孕育着的新契机,化危为机。危机暴露出国家治理中的短板和漏洞。这些短板将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成为环境治理、社会创新等的动力源。在危机中一些新业态和新模式迎来大发展,商业模式、销售渠道等出现新的转变,是行业整合和升级的一次时机。要用辩证、全面、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配套有利于各种新技术的升级创新,增强经济的活力和韧性。要一方面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另一方面抓紧时间谋发展,将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降到最低。

(五)以人民为中心是底线思维的价值尺度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群众路线是贯穿党的指导思想的一条红线,是我们党一刻也不能离开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團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11]中国共产党抵御重大危机、防范重大风险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为了民族的复兴伟业。

重大危机考验着国家的价值取向。运用底线思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无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耄耋老人,国家都不计代价尽全力保护每一个生命。为了提高重症患者的治愈率,国家集中国内权威专家,“一人一策”。在救治过程中,医务工作者们秉持着救死扶伤的精神,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用上百分之百的努力,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这些都生动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70年来,无论是抵御特大洪水还是抗击汶川地震,还是阻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党一向的政治自觉,也是党一向的使命担当,更是党一向的执政理念。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终为人民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三、底线思维的实践运用

研究底线思维的目的在于运用,这是强调底线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增强践行底线思维的本领,提高底线思维运用能力。

(一)要加强科学理论修养

坚持学以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着人们认识、改造、创造世界,对“提高人的思维水平,完善人的思维方法”[12]具有根本作用,对科学灵活使用底线思维具有根本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观、实践观、辩证观、发展观等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增强我们的工作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学,反映事物发展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在克服困难、战胜危机中能够给我们思路和办法。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有利于我们正确地总结经验,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应对国内国际的风险挑战,根据客观规律办事。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和复杂困难的工作相结合,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用结合,促进工作向前发展。

坚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站到了前所未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高度”[13],是“在对社会现实和核心问题关切的过程中生成的”[14],内含“方法论自觉和方法论智慧”[15],教给我们丰富多样的应对时代难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是指引我们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风向标。它走在时代前沿,引领中国潮流,“全面体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总体系统辩证法,全面而精准地把握社会总体和各个方面的矛盾及其辩证发展规律,来引领与治理复杂的中国社会”[16] 。我们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思想的认同,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学懂就是学原著、原文、原话。这一思想每天都在创新,要及时跟进学,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弄通是把学习这一新思想与党之前的指导思想贯通起来学,因为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与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贯通起来学;与十八大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贯通起来学。做实是用这一思想指导工作实践,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更好践行工作职责,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们还要向人民群众、专家学者学。经世致用,要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思考,在伟大理论的指引下实现奋斗目标。

(二)要增强战略定力

战略定力“是指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为实现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所具有的战略自信、意志和毅力”[17]。战略定力事关战略目标的实现,事关民族复兴大业。要把握好事关中国战略目标实现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增强战略定力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守原则和底线,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能为了眼前利益因小失大,随波逐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能因一些国家的言论而耽误和平发展大业。要保持政策上的稳定性、连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坚持“一张蓝图抓到底”。要坚持“两个维护”,自觉对标对表,在行动中向党中央看齐,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良好局面。要坚持统筹兼顾全局问题和局部问题、当前问题和长远问题、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心中有大局,合理选择,明辨利害。在实际工作中站稳立场、把稳方向,做好在磨难中奋起的思想准备,做好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在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面前“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要提高制度执行力

底线思维是积极防御性思维。要防患于未然,必须加强基础性工程的防御工作,加固薄弱环节,加强短板建设,这样才能夯实弱项基础,防止落后领域的不良发展,抵御影响全局的突发性风险,实现长远目标。不断完善我国制度上的薄弱环节以及短板,提前形成应对危机的程序,及时组织各种力量应对危机,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是对我国中华文明的守正创新发展,实现了社会主义和中华文明的紧密结合,是经过实践检验、符合我国客观实际情况的科学制度。多次重大危机应对充分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法性、人民性、有效性。“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18]增强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筑牢防范和应对危机的制度基础。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好的制度需要良好的执行才能转化为治理能力。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制度意识,提高制度执行力,维护制度权威,按照制度履行责任,按照制度行使权力,推进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四)要敢于善于斗争

首先,要保持斗争精神。斗争精神是“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的思维状态、思想品质、精神面貌”[19]。斗争精神内含在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优秀品质,更是中国共产党优良的革命传统。在应对危机的伟大斗争中,各条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斗争精神,凭借着坚强的斗争意志奋战在抗击风险一线,克服许多困难,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其次,要敢于斗争。敢于斗争就是要敢于担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与问题和矛盾作斗争,敢于迎难而上。应对危机的伟大斗争涌现出无数敢于斗争的时代楷模。他们在非常时期、危急时刻主动请缨参战,毫不犹豫坚决顶上去,敢于与“看得见”“看不见”的敌人进行生死决战。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人民解放军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向着武汉“逆行”,展现出了新时代的英雄壮举[20],应对危机的斗争不仅要敢于同天灾展开坚决的斗争,还要敢于同国内国际扰乱中国安定秩序、损害中国利益的人祸展开坚决的斗争。要在客观世界中敢于同一切阻碍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恶势力作斗争,敢于较真碰硬,敢于揭露错误、伸张正义,敢于團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战胜黑暗邪恶;在主观世界中要敢于同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作斗争,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提高斗争本领。再次,要善于斗争。善于斗争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应对危机的斗争正是紧紧依靠广大人民,才汇聚起抗击风险的磅礴力量。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共产党人战胜危机和风险的强大底气和力量来源。善于斗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相时而动,根据客观规律和时代条件的变化调整我们的政策,守好关键底线。要坚持做好自己的事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对外开放大局。广大领导干部要在风雨中磨炼自身的意志,在处理矛盾中提高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82.

[2]  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4版.李北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1.

[3]  汪博武.论底线思维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3):141-144.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246.

[5]  黄保红.毛泽东战略思维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35.

[6]  漆玲.抗击疫情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J].理论与现代化,2020(2):49-55.

[7]  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05-28(001).

[8]  杨春贵,张绪文,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27.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0.

[10]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

[11]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05-23(001).

[12]  肖前,黄楠森,陈晏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9.

[13]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编委会.发刊词[G]//唐昆雄,欧阳恩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2019年第1期总第1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

[14]  史小宁,王宗礼.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理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20.

[15]  肖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运用及理论创新[G]//唐昆雄,欧阳恩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2019年第1期总第1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39.

[16]  鲁品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系统辩证法[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12.

[17]  董振华,等.治国理政思想方法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7.

[18]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20-02-15(01).

[19]  朱继东.领导干部如何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J].人民论坛,2019(6):43-45.

[20]  韩云波.中国共产党人英雄观的形成与习近平对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创造性发展[J].探索,2020(2):172-182.

Abstract: The bottomline thinking is thinking from the worst to prepa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predetermined goal of thinking methods.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foresight,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dialectics.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the bottomline thinking includes five aspects: the Seek truth from facts is the soul of the bottomline thinking,the core of the bottomline thinking is to master the Marxist thinking and working methods,and the sense of hardship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bottomline thinking,the two-hand preparation is the important grasp of the bottomline thinking,and the people-centered is the value measure of the bottomline thinking.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theory accomplishment,strengthen the strategic focus,improve the execution of the system,dare to be good at the struggle,and constantly enhance the ability of practicing the bottomline thinking.

Key Words: Bottomline thinking;Theoretical Logic;Practical application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实践运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试论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供给侧改革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高低压配电柜上接地保护装置的运用探析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