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教育中日新、进步

2020-09-10 07:22成尚荣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书法文化

【关键词】“日新书法”;“做”文化;书法“炼心”;书法教育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5-0075-03

【作者简介】成尚荣,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研究员,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材审查委员。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有所小学,地处以往的乡村,却引起不少人的关注。我也去过,学校的文化建设、课堂改革、教师发展等,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所小学叫庙桥小学。

大凡一所学校引起关注、产生影响,无非两种情况,一是整体水平较高,整体风貌引人注目,给人以整体感;二是某一方面有特色,有亮点,给人以突破感。总之,学校应当有一种吸引力、冲击力。庙桥小学的特别之处,在于两者兼而有之。这带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学校某一方面的特色是在学校文化生态中自然生长起来的,是学校整体风貌的某一个美丽的侧面。假若,特色失去整体的支撑,便不会美丽,更不会强大;相反,整体风貌也需要特色的映射和支撑,特色会牵引、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庙桥小学有个鲜明的特色:书法教育。众所周知,书法教育已引起了学校的普遍重视,形成书法教育特色的学校不在少数,这是令人欣喜的进展和气象。可贵的是,庙桥小学的书法教育特色更为鲜明、更有吸引力、更有启发性。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书法教育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在书法教育中得以传承。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条大河,永远流淌,甚或奔腾向前,那么,书法则是大河中的一叶叶扁舟,载着中华文化,让我们驶向彼岸;书法又似是津梁,通向中华文化更美好的未来。这里有个认知上的问题:书法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形态。那么书法教育一定是文化教育吗?不一定。文化有其固有的规定性。庙桥小学把书法教育做在文化上,就是依循文化的规定性,尤其是在文化的理念和文化的方式上下了功夫。

首先,他们坚定一个信念:做有灵魂的书法教育。书法教育的“魂”与“体”是相融合的、相融通的,是一体化的。书法既是“体”,但体中有魂,魂是附体的。书法教育之魂,就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国方式、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是散发出来的中国魅力。庙桥小学的书法教育让中华之魂在书法中活跃起来,让中华民族脊梁站立起来。有灵魂的书法,才是真正的书法教育,才是真正的文化熏陶、文化传承。

其次,他们有一个主张:将书法教育与学校文化融合起来。文化总是附着在具体的事实上、现实上,存活在具体的时空中;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中,文化才会更显示生命力,也才更有生长力。庙桥小学一直主张、践行进步文化,提出“日新文化”,形成了“每天进步一点点”校训。他们把书法教育当作“进步文化”的载体与举措,由此提出了“日新书法”。他们的主张是书法教育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进步,要日日新、天天进步,并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文化构建。可见,学校是在“日新书法”中日新月异的,学生是在“日新书法”中进步、发展的。

最后,他们努力以文化的方式进行书法教育。方式,是打开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因而改變人的关键是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庙桥小学把文化教育“渗透在书法练习中,从改变书法教育的方式开始。他们提出,要突破单一的写字模式,让教学实现从‘字形’‘方法’‘品味’到学‘字理’、传‘心法’、养‘品德’的转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实现“书法教育”的“日新文化”。庙桥小学的书法切切实实地“做”出了文化。

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其实现的路径、方式应当因地因校而异,即立德树人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建构适合自己的育人方式。庙桥小学始终以书法育人为根本宗旨,而且孜孜以求,将立德树人落实在书法教育中,书法教育成了立德树人的切入口、生长点。

一是,他们形成了一个核心理念:在书法教学中炼心。为此,书法教育要“顺‘道’而行,为‘德’而书”。道者,规律也,方向也,使命也;德者,道德也,明德也,立德也。书法,不只是方法、技术问题,当然也不只是艺术问题,而是“练字”即“炼心”,“练字”即“养德”。其道与德,就在所写的字中,是汉字里所蕴藏的中华文化的底色、本色——伦理道德。在庙桥小学,写字就是悟道、探究与体验文化;其道与德,就在写字、书法的过程中,其中有情怀的陶冶,有德性的领悟,有操行的养成。书法,正是修身、养心,正是书法育人。

二是,庙桥小学的书法“炼心”。书法育人有三个方面的转换或曰进步。从教“字形”到学“字理”的转换。学习字形需认知、辨别、掌握形态问题,而学习字理则是从字的形态、结构中发现道理、追本溯源,探究这个字的演变发展,体会字所表达的内涵,这一转换是追求学理的科学性,是从求方法到传“心法”的转换。方法在手上,“心法”当然在心上,即用心来感悟,用心来揣摩、想象,字就长在心上了。这一转换追求心的领悟性、聪颖性。从教“品味”到养“品德”的转换。书法不仅是品味美的过程,更是一个品德养成的过程,每一个汉字的深处都是一个道德的启示,每一块碑帖背后都是一个富有道德启迪的故事。这一转换,追求的是书法的道德性、崇高性。

三是,书法教育做在育人上,庙桥小学追求并坚守育人的宗旨和使命。书法育人便将立德树人落到了实处,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成长中的新时代好儿童便在书法中成长了起来。

众所周知,汉字极具审美性,书法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最佳载体,是审美教育最美的落脚点。书法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但是一定要让学生在书法中认知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庙桥小学,学生练习书法是一种美的历程,有审美的体验,有审美的享受,有创造美的愿望与激情。这些,可能比做个小书法家更重要,因为久而久之,就会积淀为一种素质,是带得走的、也是带着走的审美能力。

庙桥小学在三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实施启发教学,点燃想象力。教学柳体字笔画“乚”,启发学生想象成一只昂头挺胸浮在水上的白鹅,当然这是只墨鹅。这是一种审美想象,这是一。描述高山流水意象,点燃审美灵感。《高山流水》的乐曲,舒缓的曲调、典雅的内涵,让学生有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鉴赏能力,催生了美的意蕴和审美的灵性。这是二。用文化来熏陶、点燃学生美的感悟力和创造力。在庙桥小学,处处有书法审美的情境:“墨韵长廊”,讲述历代书法家的故事;“知园”中的诫石上雕刻着“八戒”之律;“月桂楼”中摆设写字台,笔墨纸砚,学生随时可泼墨挥毫,即兴创作……这是三。可以说,庙桥小学的书法教育开创了审美教育的新天地、新途径、新境界。

在庙桥小学,书法不只是一堂课,更是一种课程领域,书法教育课程化,构建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书法课程进入了学校课程框架,成了学校课程的亮点,书法育人走向了课程育人、综合育人。

在课程结构上,庙桥小学将书法课程分为三大板块:普适领域、拓展领域、特色领域。每个板块都有明确的指向,全校学生在书法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而且循序渐进、拾级而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特色领域颇有深度。

在教学内容上,提倡多元又聚焦,尤其是书法教育走向整合,引导学生的书法基础,进行学科间形式的转换,以多学科统整理解字形,以多学科融合体会字理,以多学科渗透感悟字意,并跨学科与生活相融通。这样的理念、策略、方法难能可贵。

在书法教育的主体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性,引导、帮助学生团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管理者。这样,学生不只是书法教育的接受者,而是书法课程的主人。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热爱书法、练习书法、研究书法,培育、发展了学生的书法素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

庙桥小学创造了书法教育的一种样态,进而成为一种范式,值得大家关注和学习。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庙桥小学书法教育的主体,便是校长兰秀成的一句话:让书法教育在“日新”中“日新”,让进步文化永远伴随学生的进步。

猜你喜欢
书法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诗书画苑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