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性格的影响

2020-09-10 07:22刘禹彤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

刘禹彤

摘要: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性格的主要因素。文章通过分析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家庭因素,探讨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对学生性格产生的影响,提出优化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而达到让人们更加重视家庭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生性格 家庭氛围 教育方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它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只要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家长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也要积极参与进来。在学生上小学之前,家庭教育是其获取教育的主要方式,家庭也是塑造学生良好性格的最原始场所。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一种品格,是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产生的、与社会道德评价相联系的固有的人格特质。性格的养成往往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其中,家庭教育扮演着不可或缺且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影响学生性格的家庭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学认为,一些诸如害羞、畏惧等特质,很大程度上由内在基因所决定。加之孩子后天经常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经历,造就了孩子与父母类似的家庭性格。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我们经常会从一个孩子的身上或多或少看到其父母的影子。

2.教育方式

有学者将家庭比作“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学生性格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国有句古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教育”会造成孩子形成懦弱和逆反两种完全相反的性格;父母拔苗助长,指责过多,会使孩子形成自卑、退缩、压抑的心理,甚至对未来产生恐惧和迷茫;父母对孩子的爱如果缺乏理智和分寸,过度包容孩子,会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反之,恰当得体的教育方式则有助于孩子养成乐观、积极的性格,有创造的活力。

3.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父母关系融洽和睦,这些都是家庭培养出性格健全的孩子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乐观向上,懂得如何去爱;具有同理心,能够体谅他人。不良的家庭氛围可能会使孩子的心理出现缺失。长期生活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中,孩子会变得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父母之间交流过少,孩子想要与人交流的欲望被压制,会导致孩子在和其他人交谈时过度热情,或者不愿意与人交流,变得过度内向。

二、欠妥当的家庭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影响

1.隔辈教育带来的“孤儿式”成长

当今社会,许多家长为了生计而奔波,这使得孩子缺少了应有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陪伴。家长认为只需要满足孩子的物质条件,便是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于是,他们会将孩子托管给长辈或者托管班等代理家长。隔辈教育的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在老人眼中,孩子就是掌上明珠。但是,即便他们做得多么无微不至、小心谨慎,也无法弥补孩子因父母缺席所造成的“孤儿式”成长而形成的性格缺陷。再者,老人的思维定式以及老经验会与孩子的思维相冲突,导致孩子因为缺少精神上的陪伴,逐渐出现封闭、脆弱、敏感等性格问题。此外,“隔代亲”的情感寄托往往会导致老人给孩子太多爱和关怀,且一旦过度就会变成溺爱,使孩子变得任性、蛮横、无理取闹。

2.方式不当带来的“高分低能儿”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现如今,很多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重视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造成孩子价值观的偏离、情感态度的缺失。家长一味只顾孩子的学习成绩,将孩子变成了一个只会学习的工具,只能拿高分,但是道德品质和生活能力存在缺陷,这就曲解了家庭教育的含义。有些家长认为“家长权至上”,过于注重家长权威,这会导致学生认为父母永远不可能错,进而服从父母、效仿父母,性格懦弱、没有主见。

3.赏识缺位带来的“别人家的孩子”

家长的盲目攀比有时会造成对自家孩子优点的忽视和缺点的放大,很多家长使用“打击式教育”,用“别人家的孩子”刺激自家孩子。其出发点本身是好的、积极的,想以此激励自家孩子上进,但如果家长将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别人家孩子的强项相比,会使孩子因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变得压抑、烦躁。这样会使孩子的社交圈“缩水”,进而使得孩子不愿意进行社交,变得越来越孤僻,甚至出现自卑、自闭的现象。赏识缺位也会使得家长对孩子过于苛责,严重者动辄打骂、训斥,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孩子会变得冷漠、胆小。

三、优化家庭教育对学生性格影响的策略

1.塑家风,正三观

孩子是家长的接收器,家长的一言一行、性格和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风的构建和塑造离不开家长的感染和孩子的模仿,优良的家风是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坚毅乐观的性格品格的制胜法宝。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继承什么样的家风,由父母自身决定。一方面,要形成夫妻和睦、亲子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关系融洽有助于孩子形成乐观、阳光的性格,看待世界的眼光也会变得美好。另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来弥补文化程度的不足,激励孩子学习和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会给孩子带来决定性影响。因此,父母要学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孩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优良家风。

2.立榜样,树典范

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陪伴孩子最长时间的老师。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家长对于孩子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且身教重于言传,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学会在孩子面前塑造自己的形象。父母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在日常家庭教育和为人处世中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为孩子树立榜样,做出正确的处事典范。这样,才会对孩子性格培养产生理想且积极的效应。

3.优方式,助成长

家长在观念上要秉持民主平等,要尊重孩子、关注孩子,多陪伴并与之交流,学会“蹲下来换位思考”,进而了解其所思所想,让孩子能深刻体会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培养其乐于倾听的性格品格。家长在行为上要适时赏识孩子,既要时常奖励,也要明确家规。奖励孩子时,要尽量用精神奖励代替物质奖励;家规是孩子犯错误的底线,这个底线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要从根本上杜绝溺爱,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信,同时又有自己的底线。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塑造学生性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有许多的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得益于其优良的家庭教育。国外有母亲鼓励成才的爱迪生,国内有孟母三迁等。孩子长身体的同时,也要拥有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家长的骄傲、国家的栋梁之材。每一位家长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长明灯,家长除了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还要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良好的、正确的家庭教育便是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所能给予的最大的礼物。

参考文献

[1]杨柠,周圆.谈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问题梳理和对策[ J ].教育教学论坛,2020(08):198-199.

[2]吳淑飞.浅谈家庭教育对于农村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J ].学周刊,2019(05):148-149.

[3]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02):19-24.

[4]严芮.家庭背景对小学生参与度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5]陈淑群.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心理月刊,2020,15(05):72.

猜你喜欢
教育方式家庭教育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教育方式分析及阐释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高中英语的高效作文教学法之我见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