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研究述评

2020-09-10 07:22樊碧田白光濮宗成郭玉麟张大千
体育时空 2020年8期
关键词:技术动作

樊碧田 白光 濮宗成 郭玉麟 张大千

中图分类号:G8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4-091-03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普遍存在身体力量不足的问题,导致在投掷铅球的过程中身体重心起伏较大,髋部摆动幅度不够,出手速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应适当提高自身核心力量与技术水平,以提高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成绩。

关键词:女子铅球;背向滑步;最后用力;速度节奏;技术动作

当前田径项目比赛的竞争状况愈演愈烈,这对于铅球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和训练方法手段有着更高的要求。中国女子运动员在田径项目的成绩一直优于男子,如何以女子铅球的“点”带动我国整个田径项目的“面”,进一步提高我国女子运动的成绩,继续在世界大赛中保持前列,更好地为祖国争光。近几年比赛中国女子铅球在世界大赛中一直处于前列,但是每次成绩都不稳定,在世锦赛和奥运会大赛上鲜有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应针对我国铅球女子优秀运动员技术研究出一套属于自己训练方案。当前训练成果跟科技应用密切相关,科学的训练成果成为铅球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动作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铅球的投掷水平,有效的提高运动员成绩。

一、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研究现状

董海军[1]采用三维摄影法对我国三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出巩立姣在滑步阶段用时较长,造成摆动腿不积极,滑步距离较短,右腿收拉不够,李玲在右脚蹬地时身体重心起伏较大,李梅菊在滑步阶段蹬地用力不足,应加强腿部力量训练。

郭章杰[2]在女子铅球运动员不同场次比赛准备滑步阶段的运动学分析中采用三维录像法,研究得出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应提高滑步速度,加大上体下探幅度,在缩短滑步时间的同时增加滑步距离,运动成绩可以进一步提高。

黄群[3]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在滑步阶段用时稍长,两大腿夹角偏小,重心起伏较大,左腿摆动幅度偏高。

杨瑞鹏[4]采用录像解析法对我国四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得出我国优秀运动员在滑步阶段重心起伏过大,右脚蹬地时右小腿回拉不够积极,蹬摆时机不合理。

二、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研究现状

王国祥[5]运用录像解析法对2006年全国大奖赛前六名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得出最后用力阶段左腿的制动效果不理想,没有建立良好的左侧支撑,右腿蹬地力量不足,导致最后用力时间过长,进而影响运动成绩。

王志明[6]采用录像解析法对我国大奖赛前八名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我国优秀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节奏的快慢与运动成绩有着重要关系,应加强出手速度练习,我国优秀铅球女子运动员加速度距离和时间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差距较大,应加强右腿力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成绩。

范秦海[7]采用三维运动学分析法,对2003年全国田径大奖赛与1997年全运会前三名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我国新生代运动员的成绩并没有提高,这是因为在最后用力阶段上体起伏过大,右腿力量较弱,造成髋关节的转动幅度不够,右腿支撑时间过长,影响最后用力。

杨瑞鹏[8]采用三维摄像法对我国三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技术进行生物力学特征研究,我国三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在左脚着地时,右脚的蹬转不够积极,巩立姣上身抬起和发力时机都过早,出手弧度较低,出手速度与国外运动员较大差距。

程方圆[9]运用影像测量法对辽宁青年锦标赛前六名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研究得出青少年运动员在过渡阶段会出现过渡时间过长的现象,最后用力阶段发生左侧支撑不稳定,会出现重心偏后的现象,应加强下肢力量练习和协调性练习。

刘志强[10]采用图像解析法对第十二届全运会女子铅球前八名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研究得出投掷臂应处于理想的位置,应加强“人-球”合一的连贯性,最后用力阶段左腿制动不够理想。

雷萌萌[11]采用录像分析法对全国青年锦标赛铅球女子前六名最后用力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得出青年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铅球技术不完善,在出手角度和速度明显不足,在右腿支撑过程中,会出现力量不足的现象。

辛锋[12]采用IMI Motion3D影像分析法对第十二届全运会前八名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进行分析,最后用力阶段摆动腿具有辅助助力的作用,投掷臂均能摆动到合理的位置。在最后用力阶段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力量上出现明显不足,出手速度有一定差距,但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差值较小。

王泽赫[13]采用三维录像分析法对六名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进行分析,刘相荣和巩立姣在最后用力时蹬地力量明显较弱,会导致屈髋的现象,我国六名铅球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铅球技术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明显不足,铅球出手速度较低。

三、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完整技术研究现状

冯玉荣[14]运用影像分析法对李玲推铅球技术的下肢速度节奏进行分析,李玲在滑步阶段铅球速度节奏不合理,过渡步用时较长,最后用力阶段重心速度下降过快,对最后加速产生较大的影响。

白光斌[15]运用录像解析法对李玲推铅球技术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研究得出李玲在滑步阶段右脚蹬地角度偏大,起滑阶段技术不够理想,过渡步支撑时间较长,最后用力阶段投掷正确用力和加速效果比较突出。

李林[16]采用三维录像解析法对李梅菊铅球技术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李梅菊在滑步阶段应该注意技術动作的连贯性,在蹬摆阶段以摆助蹬加大蹬摆用力,腾空阶段加大右脚水平速度,最后用力阶段摆动的左腿能积极下插,加快左脚落地。

白光斌[17]运用录像分析法对于鑫、程小燕推铅球技术动作进行速度节奏研究,两人左腿摆动的最高速度均出现在右脚蹬离地面之前,在起滑阶段的技术不够完善,过渡步应选择合适距离,缩短过渡步时间,提高铅球速度,最后用力阶段,于鑫发力点不够明显。

王红卫、白光斌[18]运用录像分析法对程晓燕推铅球技术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程晓燕滑步阶段右脚着地后能积极内收和旋内,带动膝和小腿向前移动,弥补速度的损失,在过渡步阶段单支撑时间较长,导致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下降过快,在最后用力阶段躯干用力比较紧张,应运用强有力支撑和腿部快速蹬伸方法缓解用力紧张。

崔胜利[19]运用三维录像解析法对我国和世界优秀女子铅球选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女子运动员出手速度明显低于世界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身体形态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根据对比铅球旋转式比滑步式的出手速度更快,在不同技术阶段的位移和重心高度及时间参数的区别不大。

李厚林[20]运用录像拍摄和视频解析法对巩立姣20.35m突破点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进行研究,得出巩立姣在滑步距离较短,重心起伏控制合理,但在后摆阶段支撑时间和后摆速度较长,最后用力阶段存在左侧支撑不积极,出手角度偏小,出手速度偏低的现象。

冯国群[21]运用三维摄像法对第11届全运会三名女子铅球运动员铅球技术进行三维运动学分析,研究得出李玲在滑步阶段左腿摆动不合理,过渡阶段巩立姣用时过长,李玲的重心移动距离较小,最后用力阶段李玲重心起伏过大,两脚蹬地时间较短,三人都存在蹬地不合理,屈膝和屈髋的现象,影响了掷铅球完整技术。

李厚林[22]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法对全运会前三名女子铅球运动员铅球技术进行分析,我国三名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时间较短,身体重心起伏较小,躯干夹角偏大,转换阶段时间较短,在最后阶段用力时间缩短,身体位移距离过近,出手高度较低和出手速度较慢。

唐小燕[23]运用录像解析法对我国四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完整投掷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得出董洋子投掷中摆动腿不积极,动作节奏不稳定;卞卡身体重心速度过快,左髋位移的距离过大;刘相荣的身体力量较弱,最后用力阶段除董洋子,其余三位运动员会出现屈髋过早的情况,我国运动员连贯性和协调性需要提升。

四、小结

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在滑步阶段暴露出腿部力量不足、髋部摆动幅度不够,身体幅度变化较大,重心不稳定的情况。应该加强腿部力量的练习,加大髋部摆动幅度,控制身体重心起伏过大。在过渡步阶段要尽量缩短从右脚落地到左脚落地的时间,为最后用力奠定基础。在最后用力阶段由于右腿蹬地力量不足,髋关节有时转动不够充分,上身抬起来速度较快,铅球最后出手的速度普遍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应该加强右腿蹬地的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1]董海军,苏明理,吴钟权,严波涛,许崇高,韩敬.我国优秀女子铅球选手滑步技术特征的运动学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01):93-96.

[2]郭章杰,张洁,周浩祥,王国伟.女子铅球运动员不同场次比赛准备滑步阶段的运动学分析[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8,40(06):65-69.

[3]黄群.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3,32(01):58-61.

[4]杨瑞鹏,李金刚,陈小龙.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下肢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体育学刊,2011,18(05):102-105.

[5]王国祥,刘生杰,樊晓佳.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9):81-84+87.

[6]王志明.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1):81-83.

[7]范秦海.对我国新老两代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对比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1572-1573.

[8]杨瑞鹏,陈小龙,李金刚.我国女子优秀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09):121-124.

[9]程方圆.辽宁省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沈阳体育学院,2017.

[10]刘志强.第12届全运会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4.

[11]雷萌萌.我国青年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

[12]辛锋,孟明亮.第12届全运会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02):252-256.

[13]王泽赫.我国部分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天津体育学院,2017.

[14]冯玉蓉.亚洲冠军李玲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下肢速度节奏特征分析[J].体育学刊,2008(05):90-93.

[15]白光斌.李玲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03):66-68.

[16]李林,赵焕彬,孙义.对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01):76-79.

[17]白光斌,龚锐.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于鑫、程小燕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1):134-136.

[18]王红卫,白光斌.程晓燕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04):68-69+92.

[19]崔胜利,秦雄.世界优秀女子铅球选手技术动作生物力学分析——以2017年伦敦田径世锦赛女子铅球决赛为例[J].体育科学研究,2019,23(03):56-62.

[20]李厚林,高聪,杨阳,高庆花.我国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巩立姣20.35m突破点的运动学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03):117-126.

[21]李建臣,冯国群,陈强.第11届全运会女子铅球冠、亚、季军推铅球技术三维运动学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05):463-467.

[22]李厚林,苑廷刚,李爱东,李汀.我国女子铅球全运会前3名运动员技术运动学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06):65-69+92.

[23]唐小燕.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技术与最后用力特征的运动学分析[D].西安体育學院,2018.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西安外国语大学体育部

西安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技术动作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立定跳远技术动作与训练方法探析
投篮技术动作与投篮命中率的关系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互动体验式跳远教学研究
核心肌群的训练对高校生拉丁舞动作技能提升的影响
讲究策略,提高体育课效率
对射箭运动员快节奏打法的认识及应用的探讨
排球比赛中技术动作易产生错误的原因及分析
竞技健美操技术动作与配乐编排关联性的研究与讨论
论如何提高初中生立定跳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