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吏治”思想简析

2020-09-10 07:22余小波
今古文创 2020年45期
关键词:吏治范仲淹

【摘要】北宋建立大半个世纪后,社会矛盾逐漸激化,社会秩序逐渐失序。范仲淹通过《奏上时务书》《上执政书》《陈八事疏》《答手诏条陈十事》《再进前陈十事》,向统治者阐释他的吏治改革思想,并在庆历新政期间,将吏治改革思想付诸实践。从社会控制学角度分析范仲淹的吏治思想,范仲淹试图以政治权力为依托,调控各项措施,对各级官吏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重建社会秩序,以此达到政治清明、国民富足,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范仲淹;“吏治”;社会控制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37-02

一、范仲淹其人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无数文人士夫的精神追求。在“庆历新政”中,范仲淹施行了以“吏治”为核心的变革,成为著名的政治改革家。范仲淹自幼身世坎坷,虽贫苦然好学苦读,最终科举及第。《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昼夜不息,冬月备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靡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①他重视人才的培养。《宋史·张载传》提道:“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 ②张载之后成为一代理学大家,“关学”创始人离不开范仲淹的指引。

范仲淹有着丰富的从政经历。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到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任官37年。地方官、朝官都数度出任,既善地方治理,也可防御边疆。纵观其从政经历,地方任职较多,中央任职时间较少。他出身贫苦同时长期在地方任职,他深刻认识到地方百姓的需求并且深知宋王朝政治治理的弊端。随着,各种矛盾的逐渐暴露激发,改革成为大多人数人的共识。范仲淹选择以“史治”作为自己改革的中心,是立足于中国古代是封建专制社会,以”人治”为原则。时人普遍认为当时的各种弊端源于“任人之失”。范仲淹在这种背景下践行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理念。

二、“庆历新政”前的北宋统治危机

从宋太祖结束五代藩镇割据,建立宋朝,到太宗朝,基本解决内外问题,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秩序。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朝逐渐暴露出统治危机,军队战斗力下降,边患危机不断。政治上出现保守的风气,官吏腐败日益严重。到了仁宗朝逐渐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社会危机加重,公元993年爆发王小波、李顺起义,公元1000年,又爆发王均起义。范仲淹对当时的看法是“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雍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 ③社会逐渐出现失序的状态。因此,必须要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在社会学中,广义的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④北宋面临着统治危机,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恢复社会秩序。

三、“吏治”:范仲淹社会控制思想的形成

范仲淹有着二十几年的基层从政经验,他从表面的繁荣,深刻地认识到当时宋王朝所面临的危机。在他上书中,他多次提到《易经》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之心十分明了。长期的基层工作,让他看到了官吏腐败的危害,在他看来,澄清吏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有效方式。为此,他逐渐形成了以“吏治“为核心改革思想,试图以改革“吏治”来进行社会控制,使社会秩序稳定,以实现宋王朝的长治久安。他先后上书《奏上时务书》《上执政书》《陈八事疏》《答手诏条陈十事》《再进前所陈十事》《答手诏五事》,向统治阶级阐述他以整顿官僚体制为核心的吏治改革思想。

天圣三年(1025年)四月,范仲淹向章献太后、宋仁宗上《奏上时务书》,言陈时弊。在奏疏中范仲淹揭示宋王朝面临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了改革意见。范仲淹认为当时文质俱弊,需要文质相救,提出“更延博雅之士,布于台阁 ,以救斯文之薄,而厚其风化也” ⑤。对当时的军事问题,提出“今天下休兵余二十载,昔之战者,今已老矣,今之少者,未知战事,人不知战,国不虑危” ⑥面对这种状况,范仲淹要求“宜复唐之武举” ⑦。其他的问题如三馆虚设,言路不畅,范仲淹也给出了解决措施,分别要求重馆选,重赏谏官,广开言路。面对这些问题,范仲淹给出的建议大体可以看出他重视人才,初步形成他的吏治思想。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在为母丁忧期间,上奏《上执政书》。这次上书是《奏上时务书》的进一步发展,其篇幅之大 ,论述之精,言语之切,在《范仲淹全集》中,实在少有。在此次上书中,他直言当时的弊政,认为宋王朝面临着“武备不坚”“贤材不允”“国用无度”“天下无恩”的困局。他给出的改革方针是“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 ⑧。

同时,他认为“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 ⑨他进一步说“然则厚民力,固邦本,非举县令、择郡长,则莫之行焉。” ⑩他充分地认识到吏治的重要性。然而当时的吏治状况不足以维持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当时的情况如何呢,范仲淹说“某观今之县令,循例而授,多非清识之士”“某又观今之郡长,鲜克尽心”“然朝廷以黜陟郡长为难者,官有定制,不欲动摇、惧其招怨诽谤而速侥幸而” ⑪“或职轻禄重,或职重禄轻”“盖由三司之官,不制考限,不责课最”“自两省以上,奏荐子弟,并为京官……各序子孙,谓之赏延, 黩乱已甚” ⑫可见当时的吏治混乱和腐败。

范仲淹在此时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吏治建设的重要性,它关系到王朝的兴衰。他强调精选官吏,抑制赏延,通过考核政绩来决定官员的升迁。他的吏治改革思想逐渐成熟。

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上《陈八事疏》。在上疏中,范仲淹虽说了八件事,但归纳起来则是冗费、冗官问题。面对冗官问题,范仲淹提出要“销冗兵,削冗吏” ⑬。对当时的冗官问题,范仲淹已充分认识到了它的严重性。

到了庆历三年(1043)北宋的统治者也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宋仁宗积极问计于诸臣,“今来用韩琦、范仲淹、富弼,皆是中外人望,不次拔擢。韩琦暂往陕西,范仲淹、富弼皆在两地,所宜尽心为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避。兼章得象等同心忧国,足得商量。如有当世急务可以施行者,并须条列闻奏,副朕拔擢之意。” ⑭

宋仁宗的手诏也反映出当时危机严重。在此次手诏之后,范仲淹先后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再进前陈十事》。其主要内容有: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长官,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减徭役,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⑮

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改革官制,任用贤能,吏治清明;第二,严肃纲纪,修明法令,以责官员实效;第三,宽民使富,修武强兵,使国家安定。⑯

在此次上书中,仍然以吏治为首。在上书中,范仲淹把前几次提出的弊端和解决措施更加全面化细节化,对每种弊端都有详细的解决措施,范仲淹的吏治改革思想到此时已经成熟完备。

四、结语

从庆历三年(1043)到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在仁宗的支持下,施行他的吏治改革思想,即“庆历新政”。改革的有关措施虽有实行,但短时间“庆历新政”就走向失败。但范仲淹从政以来,长期基层工作经验,让他充分地认识到宋王朝的弊端,以此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以改革官僚体制为核心的吏治思想。

范仲淹的吏治改革思想试图以政治权利为依托,调控各项措施,对各级官吏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重建社会秩序,以此达到政治清明、国民富足,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

注释: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0267页。

②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385页。

③⑭⑮范仲淹:《范仲淹全集》,《答手诏条陈十事》,凤凰出版社2019年版,第474页,第473页,第474-486页。

④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31页。

⑤⑥⑦范仲淹:《范仲淹全集 · 奏上时务书》,凤凰出版社2019年版,第173页,第174页,第174页。

⑧⑨⑩⑪⑫范仲淹:《范仲淹全集 · 上执政书》,凤凰出版社2019年版,第184页,第184页,第190页,第186页,第195页。

⑬范仲淹:《范仲淹全集 · 陈八事疏》,凤凰出版社2019年版,第687页。

⑯马斗成、马纳:《宋代士大夫社会控制思想及其实践》,《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30页。

参考文献:

[1]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

[2]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9.

[4]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5]马斗成,马纳.宋代士大夫社会控制思想及其实践[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09):30.

作者简介:

余小波,男,汉族,重庆人,历史学硕士,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方向:宋明思想史。

猜你喜欢
吏治范仲淹
出土秦简所见秦的君臣奏对
范仲淹画粥苦读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范仲淹“忍穷”
古代监察制度对当下权力约束的启示
孙中山的吏治思想与实践
范仲淹苦读轶事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
秦汉魏晋时期的吏治与官德
况钟为官之道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