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杜的相合之处

2020-09-10 00:59蔡青
今古文创 2020年1期
关键词:杜甫友谊李白

蔡青

摘  要: 李白和杜甫在盛世大唐有缘相聚,成为挚友。两人性情风格与诗歌辞赋的不同经常被后人比较。但是,除了各自有着不同的魅力,细究之下,也能发现,两个人在不少地方有着相合之处。成长经历、才华、喜好、情感等在不同程度上也都在促成他们的友谊。

关键词: 李白;杜甫;相合;友谊

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0)01-0081-02

古有云:“仙近于天,圣近于地。”一位是天上谪仙,一位是现世圣者,两位相遇在大唐盛世,看似天差地别,却意外地碰触出奇妙的火花。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在后人看来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对其本人来说,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缘分。李白和杜甫除了各自有不同的魅力之外,在许多方面也是有着相合之处。本文从四个方面浅谈两位诗人的相合。

一、成长

李白和杜甫有着11岁的年龄差,但从平行视角来看,两个人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首先,两个人自小便显现惊人的才干。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相传李白十岁随父亲李客拜访朋友,便作《咏萤火》:“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雨大不灭,风吹更明,更是堪比天上星辰。小小年纪便已惊艳众人;杜甫亦是年少聪慧,“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可见其文化素养之高。其次,两个人都曾出门漫游。中国古代文人将漫游看作是丰富阅历、求知寻美的重要手段,并且在此过程中创作。开元十二年,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始了他的漫游之路。杜甫也是在他20岁左右的时候离开自己的家乡奔赴洛阳,“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尚,冬猎青丘旁”(《壮游》),再是潇洒不过了,虽然他们的父亲,一位从商一位入仕,但也都是能从经济上支持李白和杜甫,让他们可以不用在物质上烦恼过多。

再者,两个人对诗歌都是真心以待。据传,李白一生共3000多首诗,不过今仅存近千首;杜甫的创作量也非常大,其现有的保存篇目在1500首左右,但真正的创作数量应该要多得多。他很努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也不是随便说说的。诗歌是两个人最为主要表达自我、相互交流的方式。他是“诗中仙者”,他是“诗中圣人”。

二、喜酒

李白嗜酒,众人皆知。《旧唐书李白传》记载:“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就连玄宗召李白作乐府新词,李白仍在酒肆肆意忘我。之后赐金还乡,依旧一路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长剑一杯酒,男儿一寸心”(《赠崔侍郎》)。李白一生诗酒相伴,就连死都与酒有着重要联系。酒,催化了他的狂放与洒脱,亦是他消除这世间万古愁的良药。

杜甫的喜酒程度并不亚于这位“酒中仙”。“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壮游》)。初始,杜甫云游,结交各路好友,饮酒抒怀,“ 清秋多宴会,终日困香醪”(《崔驸马山亭宴集》);国事危机之时亦借酒消愁,“寇盗狂歌外,形骸痛饮中”(《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即使贫苦,赊账也要喝酒,“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遣意二首》)。杜甫的死也和酒有关。

这两位嗜酒之人遇到一起,自是把酒言欢。两人相处时间并不长,可在写于对方的诗词中多次出现痛饮场面。“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酒是两人情感升温的催化剂,半梦半醒间,寻这红尘中的希望,慰藉心中的孤独。无论是为了摆脱这一生束缚,还是心中牵挂这盛世百姓,全然融入酒中,现入诗中,沁入心中。

三、善愁

李白的豪放众所周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可是张扬不羁的背后也有着不显于人前的悲愤艰难。远离家乡的相思、仕途不顺的失意、孤独无伴的无力、死之将至的无奈。这一切的种种,都不是酒精的麻醉能忘记消除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看似潇洒的背后,还是能懂得李白寻求解脱的痕迹。

杜甫几乎与李白有同样的境遇,一生漂泊、仕途不顺、生活艰辛、晚来病痛。众人皆知杜甫忧国忧民,他是“诗圣”,他心怀天下,可这是死后带来的荣耀,李白生前声名远播,而杜甫只能自饮其苦。为什么杜甫在与李白分开之后还写了那么多怀念李白的诗?他觉得挚友李白能懂得自己,能明白自己的苦楚,“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梦李白》其二)。他也是羡慕李白的,羡慕他的豪爽潇洒、柔骨侠情。杜甫一辈子,好像都在为别人而活,但他是否内心深处也想放荡不羁一回呢?

四、同志

李白和杜甫相识在公元744年,此时天下清明,唐朝盛世,造就两人相似的性情。两人都足够自信:李白从来都是自信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长安求仕,踌躇满志,未科考,直接应召入京。杜甫第一次科举失利,并没有在乎,34岁来到长安,没有科举参加了制举,自诩甚高者才会选择制举而放弃科举,观杜甫的選择,是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傲气。

两人始终坚持:一种坚持是入仕,只要有机会,自是希望一身才华有所用。另一种坚持是自我,在这方面两人态度倒是不同的。李白是“自由”性,成就其狂放之名,杜甫是“人文”性,造就圣人之心,虽然选择不同,但选择本身是相同的。他们选择坚持自己,不随世俗改变。越是接近黑暗,越是明白自己所求。黑暗越多,那一点点光亮就显得如此耀眼夺目。

所有的相遇都并非偶然。李白生前高名,杜甫死后成名。名人之名,往往就是做到了常人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事,从而让人心生向往。32岁的杜甫遇上43岁的李白,心生崇拜,便是一见如故、多次相邀。有人评价说李白与杜甫相处中,杜甫更像是李白的追随者,杜甫写了十几首关于李白的诗,而李白仅回应了三首。可是,诗歌的数量并不能成为质疑两人友谊的决定因素。

他们懂得彼此:“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戏赠杜甫》);他们惦念彼此:“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其二》),“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虽然两人交往时间不长,即便两人有很多的不同,却也因某些方面的契合相互吸引,成就这令后人欣羡的神仙友情。

参考文献:

[1]陈建新.李白的愁与酒及自我拯救[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

[2]朱俊俊.李白与杜甫饮酒诗差异[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

[3]张颖锋.论李白、杜甫的友谊[J].大众文艺,2014.

[4]谢娟.试论杜甫与李白相似的“狂”[J].赤子(上中旬),2014.

[5]吴萍.论杜甫饮酒诗中的愁苦与伟大[J].名作欣赏,2014.

[6]葛景春.杜甫在秦州的李白情结[G].中国李白研究(2013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暨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7]王恩全.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友谊关系辨正[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猜你喜欢
杜甫友谊李白
登高
友谊的重量
诗仙李白的归宿
珍贵的友谊
什么才是真友谊
绝句
倒下的那一刻
真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