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020-09-10 07:22张五九
科技尚品 2020年5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张五九

摘 要: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综合协调提供有价值的依据,进而保证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本文分析了规划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实施程序,以期对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有所帮助。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导向

中图分类号:F301.23;X820.3 文献标识码:A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下文简称“规划环评”)主要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减轻负面影响的建议。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尚处于发展阶段,环评方法仍需改进和完善,而压力—状态—响应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法、基于物元可拓识别环评方法以及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综合性和适用性特点,有关部门可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适当的方法进行规划环评。

1 規划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1 压力—状态—响应方法

压力—状态—响应,简称PSR,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环境评价模式。人类的活动过程会给自然生态环境施加一定的压力,由此会使环境质量发生改变。社会通过各种管理措施及政策、决策,对变化做出响应,缓解环境压力,从而使环境保持健康[1]。PSR的核心思想如下:通过压力(用地结构、用地布局、项目建设以及分区规划)—状态(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覆盖率以及自然保护区比重)—响应(经济、技术以及管理等措施),这个能够如实反应出当前土地生态环境变化因果关系的框架结构体系,将相关指标纳入到政策的制定当中。压力指标中不但包括正向指标,还有负向指标,受到压力作用的影响,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将会随之发生变化;状态指标是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反馈,通过该状态的变化,能够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响应指标是对压力与状态变化作出的反应,如管理措施、技术优化、调控政策等,响应能够产生出一定的驱动力,从而在满足环境需求的前提下,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法

人类在开展各项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从而引起环境质量变化。通过对环境质量的优化改善,除了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之外,还能提升愉悦价值。如果环境出现严重的退化现象,那么会导致生产投入增加,产出大幅度降低,环境系统的承载力也会随之下降。通常情况下,可利用货币表示的服务价值来衡量环境资源质量。对生态系统而言,其除了能够为人类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之外,如生产原料、食物等,还能支撑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其对人类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直接、间接、选择及存在价值。所以,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加以利用。较具代表性的方法为单位面积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计算,包括市场价值法、恢复费用法、机会成本法以及影子工程法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点,但都能够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估。

1.3 基于物元可拓识别的环评方法

基于物元可拓识别的环评方法的理论依据为可拓学,这是一门新学科,研究的重点是矛盾问题的规律及解决方法。物元是可拓学的逻辑细胞,其能够按照事物的特征量值判断其集合的程度,据此,可对事物的优劣或是方案的好坏进行评价。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利用关联函数可以使评价实现定量化、精细化。物元可拓识别归属于优度评价的范畴,在生态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评价结果准确性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该评价方法建立在可拓学的基础上,从而使其能够从数量上对被评价对象所属的程度进行如实反映。不仅如此,该方法还能刻画此时与彼时的性态分界,业界将之称为零界[2],通过这个概念能够更加形象地描述动态性,从而使决策者更容易接受。在环评中对该方法进行运用时,需要先确定出经典及可拓物元,然后再确定出判断物元,通过对关联函数值的计算,便可对土地规划利用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实践表明,使用该方法识别土地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是完全可行的。

1.4 生态足迹评价方法

生态足迹评价是以生产性土地面积为依据,对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耗和废物吸收水平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可用于反映出人类生存所需占用生物资源的真实情况。该评价方法计算简便、适用范围广,在规划环评中,可将生物资源定义为生态生产性土地,对土地利用规划能够产生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评价。生态足迹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石化能源地、可耕地、林地、草场、建筑用地、海洋等六个方面,对这六项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物生产面积进行加权求和,即得出生态足迹评价结果。同时,生态足迹评价方法还引入了生态承载力指标,用以计算出在保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以及满足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情况下,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产生的最大资源利用量和废物消化量。在生态承载力计算中,某一区域总的生态承载力指标计算需考虑生物生产型土地类型、人口数、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物生产面积、均衡因子、产量因子等因素,通过计算出生态承载力指标,可用于判断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内的生态赤字或盈余。若出现生态赤字,则说明土地利用规划影响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若出现生态盈余,则说明土地利用规划能够满足自然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的要求。

2 规划导向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程序

以往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估(EIA)基本程序为规划分析→现状调查评价→环境影响识别→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制定替代方案→提出减缓措施→监测跟踪评价[3]。但是,在规划导向下的规划环评需要全面分析和评价环境问题,从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多层方向出发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评价,以确保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此,有必要重新构建起与规划同步的规划环评程序,具体如下。

2.1 早期介入

对土地利用规划环评而言,介入决策越早越好,这样能够避免因决策失误导致无法挽回的局面发生。适用于早期介入的条件为地域覆盖范围相对较小、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较为明确且单一等。早期介入应在规划环评工作尚未正式开始之前进行,据此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详实可靠的环境背景。早期介入的主要步骤如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全面地调查,并根据调查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设定环境目标;明确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约束条件。在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编制的过程中,要对土地利用与环境关系方面的内容加以充分考虑。

2.2 同步介入

在土地利用规划环评中,同步介入是适用性最广的程序之一。具体是指,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融入到土地利用规划的全过程当中,使两项工作同步开展。同步介入可以从土地利用规划相关问题的分析开始,与规划的编制人员同时进行工作,具体步骤如下:土地利用规划准备、环评准备;收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资料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并分析生态环境;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识别环境;确定土地规划目标、确定环境目标;预测土地供需情况、预测环境;拟定土地利用规划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价环境;论证规划方案的可行性、替代方案;规划协调、公众参与;拟定规划的实施措施、拟定环境方面的措施[4]。同步介入与传统规划的区别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环境科学家加入规划编制团队;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环境问题调查与评价及生态环境效益分析等内容;需要在规划方案选择时明确提出环境可行性方案;在保证措施的制定中加入环境问题的考虑。

2.3 后期介入

后期介入程序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基本相同,该程序适用于以下情形:土地利用规划与环评规划分别由不同的单位负责[5]。

早期、同步以及后期这三种介入程序虽然各具特点,并且适用范围也有所区别,但其全都是以土地规划利用编制为主体,以环境为立足点,给规划提供辅助建议。鉴于此,可结合实际情况对具体的介入程序进行合理选择[6]。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规划环评中,有关部门要结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特点,选用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环评方法,實施完善的规划环评程序,从而保证规划环评质量。从源头处预防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化水平,同步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馥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5):82-83.

[2] 汤建新,李琦,苏艳萍.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J].环境与发展,2020(3):148-150.

[3] 张啸寅.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2):47-49.

[4] 苏雪梅,王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居舍,2020(1):14-15.

[5] 任爱萍.浅析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若干问题[J].华北自然资源,2019(12):90-91.

[6] 秦建桥,江小红,张俊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8:413-420.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如何缩小征地范围和规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浅谈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
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估要点探析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刘策
互联网+时代以项目引导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浅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
山西省低热值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工艺技术路线探讨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