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2020-09-10 07:22聂莉
科技尚品 2020年6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高校大学生提升策略

聂莉

摘 要: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做好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及教育工作,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就业难”是当代高校大学生普遍面临的现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以概括为社会因素及自身因素两部分。文章就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在发现问题的同时,积极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且可以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让高校大学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文章从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这一问题出发,积极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找寻相应的解决办法。

1 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概述

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是指,高校大学生毕业后为了迎合就业市场而发生改变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直接影响,当大学生就业能力较高时,则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大学生就业能力较低时,则会降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选择时所关注的重点。而就业能力的形成往往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自身努力,同时需要高校对其进行积极地引导。高校大学生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继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校在学生学习阶段,也要不断激发其潜能,提高其自身竞争力。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前,应该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及时了解社会发展需求,并根据企业招聘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学生可以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这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继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1]。

2 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2.1 社会因素

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学生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如图1所示。其中,学生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其次便是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

首先,每年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与岗位需求总数上常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各大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每年高校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仍处于不断完善与调整的阶段,每年可提供的岗位总数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自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各行各业都开始逐渐复苏,但经济发展依然相对滞缓,社会经济增长依然相对较慢,为了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往往会减少就业岗位的数量,从而导致社会岗位数量无法满足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的现象发生[2]。

其次,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行业间的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与其说是企业间的竞争,倒不如说是企业人才间的竞争,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往往会提高对人才招聘的重视程度,继而提高企业单位选用高校毕业生的标准。

2.2 学生因素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大学生个人的择业观、就业观。择业观、就业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即当大学生个人与就业单位根据自身的需求分别作出选择。在自身因素与外界因素共同影响下,高校大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当高校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后,其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也会更加具有侧重点,从而决定其毕业后的就业方向。

其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所学习到的不单单是教育阶段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也是人格培养、气质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也是其不断完善自我、优化自我的过程。大学生不仅要提高对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而且要提高对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与此同时,大学生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运用自身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不断探究、创新,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全能型人才,拓宽自身知识领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3]。

再次,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大学生入学时所选择的专业与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具有必然联系。当大学生所选择的专业与社会需求契合度高时,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则相对较大。当大学生所选择的专业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低时,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则相对较低。就同一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专业知识掌握的是否牢固,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产生直接影响。当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较为牢固、知识面较广时,该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则相对较高,就业机会也相对较大。可见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会对就业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最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会对大学生就業能力的提升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该开设相应的课程,通过讲座、实习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与就业能力,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同时也可以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

3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3.1 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就业政策对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不仅可以对大学生就业结构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可以对其就业能力的提升产生影响。由于企业所提供的岗位数量无法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所以政府应该起到一定的协调作用,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其次,政府应该针对大学生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并积极找寻相应的解决办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帮扶[4]。

3.2 提供便捷的信息招聘系统

自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后,便代表着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正式开启,用人单位不仅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地方,同时,也是对大学生专业能力进行检验的地方。为了可以让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用人单位应该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用人单位可以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进行考量,以此来决定是否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就大学生而言,通过实习可以使其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有所了解,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用人单位应该拓宽招聘渠道,及时公布招聘信息,明确岗位需求,企业可以通过实习发掘到更多更为优秀的高校人才。

3.3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

“就业难”是当代大学生必须面临的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首先要做到的一点便是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通过竞赛及时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及时弥补知识短板。其次,在校期间大学生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3.4 提高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高校对大学生的引导,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高校应该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现状,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学校的教育理念进行完善与革新,使其可以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其次,高校应该有计划、有目标的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发掘,及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及时给予引导。高校应该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展相应的讲座,使大学生可以对社会就业情况有所了解,同时,高校同样需要给予大学生相应的就业指导,继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5]。

3.5 大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其作为就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依据市场发展要求,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从而使自身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其次,大学生应该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最后,大学生需要真正融入社会进行锻炼。企业发展是一个各种人才相互合作的过程,大学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给予培养,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就业形势,是高校办学的宗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大学生与学校共同努力,就业能力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不可以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 周辉,王益彬.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2):55-63.

[2] 李旭辉,孙燕.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及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9,39(Z1):109-117.

[3] 吴小燕.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4):80-81,84.

[4] 黄锐,付沙,周筠.就业视角下探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人力资源,2019(08):14-16.

[5] 胡守琴.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9(06):48-49.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高校大学生提升策略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