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院前管理对救治急诊外伤患者的作用评价观察

2020-09-10 09:45汪朝霞张万萍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16期
关键词:救治

汪朝霞 张万萍

【摘要】目的:分析综合院前管理对救治急诊外伤患者的作用。方法:抽选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急诊救治的72例外伤患者视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综合组与常规组(n=36)。常规组行常规院前管理,综合组行综合院前管理,比较患者的救治效果及治疗满意度。结果:综合组患者的入院时间、急救时间均短于常规组,两组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97.22%,常规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是83.33%,综合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相对较高(P<0.05)。综合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97.22%,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是80.56%,综合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较高(P<0.05)。结论:综合院前管理能够提高急诊外伤患者的急救有效率,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综合院前管理;救治;急诊外伤患者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6-0-02

近年来交通碰撞、机械损伤所诱发的外伤事故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会带来较大影响。突发事件发生后,急救的时间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院前急救治疗作为急诊医疗体系中的主要内容,是评估医院管理能力、诊疗水平的重要指标[1]。科学且全面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需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为了深入研究综合院前管理对救治急诊外伤患者的影响,文章抽选本院急诊救治的72例外伤患者视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的结果论述,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急诊救治的72例外伤患者视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综合组与常规组(n=36)。常规组男女占比是20:16,年龄19~68岁,均龄(37.04±4.42)岁。综合组男女占比是20:16,年龄19~67岁,均龄(37.11±4.34)岁。两组基线数据对比无显著差距,可以划入两组观察比较(P>0.05)。

1.2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院前急救管理,接到电话后快速进行准确,做好接诊工作。综合组实施综合院前管理,详细方式如下。(1)健全管理制度:健全交接班、救护车管理、请示报告及患者转送制度等等,对药品科学予以管理。为急诊工作人员、急救护理小组成员等定期实施专业技能的指导,相关操作方式的培训及法律知识的介绍等,就爱习增强每一位急救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2)通信管理:急救电话需要24h保持通畅,专人接通。准确询问患者的情况,比如病情、发病时间、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等。(3)设备管理:每一辆救护车均需要配置专门的电话,直接与患者练习。车上预备监护仪、负压吸引器及车载呼吸机等设备,配备急救药物与器材。专人对救护车、设备等进行维修保养,定期检查救护车上的药品、器材放置情况,消毒情况等。(4)专业急诊小组:由临床工作经验≥2年的内科、外科及ICU工作人员等组成急诊小组,在接诊患者后结合患者情况进行全面判断。遇到危重病情的患者,需要快速向医院或者科室负责人汇报,由专家组进行病情分析与治疗方案设计。

1.3评价标准 记录患者的入院时间、急救时间。显效: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稳定,症状消失;好转: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恶化:患者的生命体征未见改善或者病情加重(症状改善率=显效率+好转率)[2]。由患者或其家属评价治疗满意度,选项包含良好、尚可及不满(满意率=良好率+尚可率)[3]。

1.4统计学处理 SSPS 20.0为数据整理工具,t检验计量性数据,计数材料χ2计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入院时间、急救时间比较 综合组患者的入院时间、急救时间均短于常规组,两组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综合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97.22%,常规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是83.33%,综合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相对较高(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比较 综合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97.22%,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是80.56%,综合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较高(P<0.05),详见表3。

3 讨论

急诊外科患者多发病突然,需要快速予以急救治疗,避免患者病情恶化或者是死亡。综合院前急救管理的方式下,能够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工作相互融合,构成快速、有效的急诊服务体系,为患者的急诊抢救与后期治疗工作均奠定良好基础[4]。

急诊外科综合院前管理模式的应用,需要加强设备的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及患者的管理。首先需要保证各类设备正常应用,药品充足,通讯设备能够24h保持待机状态[5]。其次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由专业的医护人员组成急诊护理小组,对患者实施病情的全面监测。综合院前管理能够提升急救治疗的有效率,快速稳定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合理应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发挥专科急救护理的优势,尽可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在本次临床研究中,相较于常规院前急救管理的方式,综合院前急救管理的效果更加理想。综合院前急救护理能够保持急救车随时带命状态,急救物品及设备随时备用状态。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快速到达现场进行救治,进而为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创设有利条件。

综合院前管理不但需要保证设备、药品充足,专业人才充足,还需要增加护患之间的交流,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常規院前急救护理多以患者疾病为中心,快速到达现场为患者救治,但是医护人员与患者、患者家属的交流不足,患者及其家属处于恐慌、紧张的状态下,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不利于急救治疗工作的开展[6]。同时在患者及其家属的内心焦虑状态下,也会增加各类医患纠纷的发生率,不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在综合院前管理模式下,医护人员需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准确且快速了解患者情况,比如患病史、发病情况、遗传因素等等。为患者或其家属讲解急诊外科自主急救的方式,指导患者避免焦虑、紧张,稳定其情绪,避免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影响其整体治疗效果。在规范化、专业化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下,提升患者的急诊救治效果。综合院前管理模式下,可增加护患交流,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且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形象。

综合上述内容,综合院前管理能够提高急诊外伤患者的急救有效率,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银. 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外伤急诊急救中的效果[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4(27): 181+187.

[2] 黄薇. 院前急诊护理对外伤昏迷患者抢救的临床效果[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4(20): 36+44.

[3] 薛兰芳, 黄俊, 黄利宾, 等. 集束化护理管理在院前车祸外伤急诊急救应用新进展[J]. 中外医学研究, 2018, 16(29): 186-188.

[4] 庄君灿, 黄奇花, 吕伟垣, 等. 急诊绿色通道对颅脑外伤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03): 433-436.

[5] Thorsen K, Vetrhus M, Narvestad J K, et al. Performance and outcome evaluation of emergency resuscitative thoracotomy in a Norwegian trauma centre: a population-based consecutive series with survival benefits[J]. Injury, 2020.

[6] 杨欢欢. 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外伤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8, 25(12): 129-131.

作者简介:汪朝霞(1973.10-),女,汉族,贵州开阳人,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护理(院前急救/急诊急救/危重病急救)。

猜你喜欢
救治
急诊快捷流程在老年急性脑出血救治中的应用
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与护理方式研究
门诊胸痛患者的分诊与救治分析
颈外静脉穿刺及其护理干预在心源性
移动互联技术在创伤救治中使用的展望
探讨院前急救在急性高危胸痛患者救治中的价值
肺性高血压的急诊救治研究
除草剂药害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