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苏北地区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2020-09-10 11:43张泽良于晓红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

张泽良 于晓红

摘要:乡村学生的教育关系着乡村发展和走向。当前乡村学生的教育正面临着现实困境,资源匮乏使乡村学生教育举步维艰、乡村社会真空的教育模式使乡村学生精神之根缺失、乡村大学生就业难使乡村学生读书成为两难抉择。而加大乡村教育投入、构建乡村学生所需的教育模式、指导乡村学生正确就业是乡村学生教育走出困境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学生;教育困境

在以城市化、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追求进程中,城市成为现代化的先导与主体,农村被动地跟随其后,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遗留下来的“城乡分割、对立矛盾的二元体制”(温铁军:《“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读书》,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更人为加重了城乡二元割离,城乡普遍地被人们解读为富/贫、先进/落后、文明/野蛮、现代/传统二元价值对立模式,传统乡村文明已然被排斥于“现代文明”视野之外。到今天,应该说农村的面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改观得较好的,多是把乡村变成了城市化或近城市化的模式),但城乡差别依然客观存在,并且有不同程度的扩大趋势。当城市文明中热衷于互联网、知识经济、麦当劳与肯德基、时尚与高雅之际,农村中还有人为衣食、为入学、为基本的生存担忧,这就是事实。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城乡的二元解读并未有实质性变化。我们当今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乃至扶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此二元解读之上,作为乡村教育的“他者”的我们,更多地是以一种俯视的姿态来关注乡村教育。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目标,其中包括两个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一是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生活富裕。这为新时代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未来农村教育是什么样子?我们给老百姓什么样的教育资源?给贫困家庭子女怎样的教育出路?是每一个教育人深思的问题。基于此,办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学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顶层设计要跳出教育范畴,认真审视农村学校发展。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农村学校必将长期存在而且不可或缺。因此,办好农村学校,应该成为乡村振兴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城镇化背景下苏北地区乡村教育现状概述

在城镇化的快速进展的大背景下,江苏身处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是国内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每个家庭也将年轻一代的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给予最高的希冀。在教育如此发达的地区,家庭对于教育的投资也是也是家庭开支的重要部分,这对于江苏许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内的家庭是可以支撑的,但是对于主要组成部分为农村的苏北地区的家庭却是望洋兴叹,苏北地区的城市是中学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对于定居在此的无论是城市市民或是农村家庭而言都是最好的选择。经过我们的调查,以宿迁市的沭阳县为例,有25个乡镇,且每个乡镇都设立了乡镇中学(初中部),中学教育基础设施完备,这是乡村家庭的主要选择对象。相比城市中学,乡镇中学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有以下优势:1.教育成本低廉。目前乡镇中学都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畴的公立学校,收费每学期在500元到1000元不等,而城市私立中学收费则不一样,达到要求为每学期2000元到4000元不等,而未达到要求的则是每学期6000元以上,而这些只是学费,不包括住宿、教辅材料、校服、社会实践等收费内容;2.离家近。各个乡镇都设立乡镇中学以便学生就近接受教育。由于目前农村收入水平较低,许多农村家庭无法负担沉重的学费压力,故大部分都选择乡镇中学。在另一方面,由于位处苏北地区,离长三角经济带较近,苏北地区农村的外出务工人员非常多,这就导致孩子从小没有父母的贴身陪伴,缺失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不仅如此,由于务工在外,不放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许多农村孩子都是寄宿在学校里,每周回家一次,而在孩子的初中阶段,常常伴随着青春期的来临,引发许多心理上的问题,抑或是与同学相处出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乡镇中学的教师常常束手无策,更有甚者,孩子犯错时使用暴力来解决,这都是严重错误的行为,严重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评判一家学校的标准,常常是从升学率角度来看,而乡镇中学有25所,私立中学(初中)有五所,而沭阳的高中只有六所,从学校数量来看是30:6,严峻的升学环境导致学校不得不严抓学生的学习,而对于学习差的部分学生,常常会受到劝退或转学的暗示,且由于只注重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一种无法实现的口号。在苏北地区,不仅仅是中考的压力,更为严重的是高考,由于人口众多,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所以竞争十分残酷,原本与江苏其他地区相比之下就相形见绌的中学教育资源,再加上人口帶来的压力,导致苏北地区高考升学有着恶劣的外部竞争环境,而在这种环境下,高中的老师及学生迎难而上,这些来自于农村贫苦家庭的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命运拼搏努力着,面临着更高的分数线,更重的学习负担,更差的基础条件,更少的精神安慰等等这些困难。

苏北地区的乡村教育是中国乡村教育的时代缩影,也是独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为命运做抗争的奋斗记忆。

二、苏北地区乡村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结合了实地调研与亲身经历,苏北乡村地区教育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况,这种“尴尬”由于很多方面造成,我们可以从两大方面探析困境的实际情况与原因。

(一)学校与教师的困境

作为公共事业单位,学校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基础,各地政府严格落实了九年义务教育,并在每个乡镇设立初中与多所小学,而即使是各地政府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公办乡镇学校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开展,很多省市大力推扶城市发展,推行引进人才战略,这在大环境方面使得优秀人才全部涌向城市,乡村反而形成一座座孤岛,我们在学校做过一项调查,在大三年级的四个专业的学生中,有95%的学生选择去城市发展,只有少数人选择去基层,回到乡村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这也体现了另一方面,目前乡村地区缺少政策与行动去吸引接纳人才,从教育方面来看,很多乡镇学校的老师团队中30岁以下年轻人占比不足四分之一,这样发展下去,乡村中学缺少了最重要的人才补给,会慢慢地走向下坡路。

(二)学生与家长的困境

初中,一般是孩子12至1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社会认识还处于懵懂状态,处于青春期刚刚开始的阶段,这时候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别人难以领会的情感而受到困扰。而再结合农村地区来看,他们的父母正值壮年,是外出打拼的年纪,而农村地区的经济环境不佳,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儿女的教育,为了给孩子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他们往往会选择外出务工。于是,大面积的留守儿童地区出现了,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孙子孙女,在苏北乡村地区甚至全国大部分农村的孩子们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留守儿童,又或者说留守青少年,孩子们面临青春期的苦闷心情常常找不到人倾诉,带来了学习成绩上的下滑以及父母的苛责,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走不出心里的阴霾,可能对其一生都有不好的影响。

三、走出困境的建议及思考

我国是以“三农”为主要成分的国家,乡村学生的教育关系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及走向。如何使乡村学生教育走出困境,我们认为,要置身当前社会现实的大背景下,在加大乡村教育投入的基础上,立足乡土,培育乡村孩子对乡村社会的良好情感依恋和对乡村生活的基本自信;又不拘泥乡土,有开阔的胸襟,使他们生存于开阔而健康的空间中。

(一)加大乡村教育投入

乡村学生教育举步维艰,教育投入不足是瓶颈。教育资源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是学生赖以学习的前提。使乡村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唯有加大教育投入,以保障教育资源。当前乡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都基本得到保障,但乡村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匮乏的现状在乡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乡村学校,依然很普遍。因此,加大财政投入份额和统筹力度,是当前改变偏远乡村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的首要之举。第一,要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对乡村教育经费投入进行单列,确保经费来源;同时扩大投资渠道,吸收多方面资金投入。第二,建立规范的责任分明的乡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将乡村与城市的教育投入进行分开统计,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分开统计的目的是保证乡村学校教育投入的数额和流向,针对特别贫困和偏远的乡村学校要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保证学校正常运行,使乡村学生的教育不受影响。第三,对于贫困和偏远的乡村教师实行高于其它地区的特殊津贴制度并由中央或省级财政直接负担,以吸引和留住教师。教师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吸引教师和稳定教师队伍是保证贫困和偏远乡村学生正常接受教育的前提。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鼓励大学生或教师到乡村教书育人,不能仅靠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而应出台实实在在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机制,否则到“乡村去”仅是一句口号。从经济待遇上来提高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来保障乡村教育的师资力量。另外,免费师范生可适当扩大到省级师范院校,为乡村教育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师资。因为乡村教师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就直接地影响甚至决定乡村孩子发展的品质。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富于爱心的师资,是发展乡村教育、提升乡村文化,甚至实现整个乡村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构建乡村学生所需的教育模式

“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人类有自己的文化,而人之所以成为人,也正是因为他是生活在一定文化系统中,是有文化的人。乡村孩子生长在乡村文化中,对他们的教育不能脱离乡村特有的文化,要和乡村社会联系起来。办乡村孩子所需要的教育,构建乡村学生所需的教育模式。这并不意味着使乡村孩子局限于乡村,而是站在乡村世界里,用平视的姿态,把乡村孩子的教育纳入我们的教育“视界”和“我们的世界”,来关注、倾听、理解乡村孩子的教育处境和教育需求,意在面向乡村生活现实,真实表达乡村孩子的教育期望和理想。教育应给予乡村孩子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在他们的生活境遇中生活方式的改善和幸福的实现,使他们既可享有进入高一级教育的机会,使那些没有此机会的孩子在他们的人生中享受一段对他们而言良好的教育。教育应能使乡村学生澄明前景,能使他们具备改造和建设乡村的能力,能使他们饱受乡土的滋养。而当前乡村社会真空的教育模式,没有给他们带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却增加了他们对乡村的冷漠、疏远,使他们总想从“他们的世界中走出来”,既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又无法从事繁重的农活,使他们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应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立足乡村社会,在为乡村孩子提供现代性价值中必不可少的发展机会的同时,给他们提供乡村社会的精神滋养,促进其对乡村文明与乡土价值的内在理解,增进他们对乡土认同,厚实他们的乡土精神底气,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使他们获得一种与现代化接轨过程中又不失乡土精神资源的乡村生活方式重新建构的可能性。为此,第一,要根据乡村现实和学生需求构建乡村教育,营构乡村教育的文化想象空间,保障乡村孩子发展和多种选择。第二,要培育扎根乡村,并愿为乡村教育服务,能够肩负起乡村教育特殊使命的优秀师资,即能够理解乡村学生的境遇,又有远见、能开启乡村学生的知识视界,能够吸收乡村社会的教育资源,引导乡村学生理解周遭的乡村世界,引领他们的乡村情感并进行全面孕育,使之不仅生活在对未来走出农门的想象之中,而且尽可能生活在当下,并亲近当下的生活世界。第三,要在现行的教育内容中适当添加体现乡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新内容。

(三)指导乡村学生正确就业

在当前就业严峻形势下,要特别关注乡村大学生就业,应视他们就业为重中之重。第一,要加强对乡村大学生就业引导,把乡村大学生就业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乡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的有志之士,需要高学历人才为乡村建设贡献才智。乡村大学生与其在城市“飘”着,还不如回到家乡,为乡亲带去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带去新知识、新技术,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推动乡村科技和生产体制的创新,促进乡村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发展乡村,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乡村大学生回乡就业,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的农民。而新型农民的培养必须从思想观念着手。乡村大学生面向乡村就业,会把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带到乡村,给乡村注入新鲜的活力,带动并推进新型农民的成长,进而实现乡村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要使乡村大学生到乡村就业,政府先要完善大学生到乡村就业的制度与机制,即把乡村大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工作福利结合起来,并适当放宽还贷期限,并通过制定各种激励政策和优惠政策促使乡村大学生回乡就业,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第二,要营造乡村大学生回乡就业的乡村社会氛围。使乡村学生到乡村就业,先要转变乡村社会原有的大学生就业在城镇的观念,而要转变这一观念,必须发挥国家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大学生就业在乡村的新观念,改變乡村人和乡村学生的就业观,营造鼓励和支持乡村学生回乡就业的氛围。乡村大学生把乡村建设视为自己事业的起步,利用智力优势,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不能只想“离开乡下向城里跑”。要到广阔的乡村,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唐宣,邱佳丽,许红敏.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学教师教育信念现状分析[J].新课程研究,2020(07):19-22.

[2]董焕,吴玉洁,朱佳欢.基于社会实践的乡村教育现状分析[J].现代交际,2019(24):167+166.

[3]余登燕.乡村振兴视域下亳州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6):72-75.

[4]姜玉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3):79-80.

[5]范宏达,赵天琪,熊梦舸.大学生志愿者助力乡村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9(22):106-107.

[6]程登龙,肖文杰,程鹏辉,柏源伽,张恒畅,唐莎莎.乡村家庭教育问题现状及改进[J].广东蚕业,2019,53(06):96-97.

[7]孙月夏.乡村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现状与实施建议[J].科技风,2019(16):70.

[8]赵泽宇.乡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J].智库时代,2019(07):127-130.

[9]韦婷婷,周婧.乡村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出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9(01):18-22.

[10]邢思珍.困境与出路:乡村学生教育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10(08):96-98.

[11]谷显明,唐之彦.“三农”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选择[J].零陵学院学报,2004(04):97-100.

[12]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12):19-24.

山东英才学院2019年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
例谈乡村小学的发展
乡村特色学校创建热的冷思考
现代化进程中村小发展的现实反思
“栖霞新村”:黄质夫先生的乡村教育实践
反思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要重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