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为什么是“赵钱孙李”开头

2020-09-10 07:22李言
阅读时代 2020年9期
关键词:百家姓吴越姓氏

李言

提起《百家姓》,几乎人人都能背出它开头的几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说来有趣,“百家姓”版本众多,不少朝代都有编写。及至当代,我国每数年也都会有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更新的“新百家姓”出炉。然而无论怎么变更,我们最为耳熟能详的“百家姓”,依旧还是那个从宋代就开始流传的古老版本。

这一版《百家姓》有什么特别之处?它的姓氏排序有怎样的依据?它又为什么如此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呢?

宋代人的幼教课本

“百家姓”的“百”是个虚指。按照通行的今本《百家姓》,书里其实总共收录有504个姓氏。然而,我国实际上的姓氏数量还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仅是常见于古代文献的姓氏就多于五千个。

正是这样,也许不少朋友都曾疑惑为什么自己的姓氏没有出现在《百家姓》当中。就连一些今日看来也不算极其罕见的姓氏也不曾被收录其中,比如说:迟、付、承、楼、冒、展、苟……

事实上,此书是儿童的识字读本,而非一部以统揽中华所有姓氏为目的的统计文献。所以,比起全面地辑录各种姓氏,它更多是要易学好记,通俗顺口。虽然今天看来略显粗疏,但是在短短的五百多字里,包括了当时的绝大多数人口,已经足够古人日用。

《百家姓》的作者不可考,不过学界普遍确定它诞生于北宋之初。

清人王相认为此书作者乃“宋初钱塘老儒”;明人李诩断言“必宋人所编也”;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其作者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这个“钱氏之国”,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国都于杭州的吴越国。吴越国尊北宋为中原正朔,最终纳土归宋,和平地归并于宋朝。

《百家姓》的作者和他编录此书时的心路历程,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百家姓》作为童蒙读物自宋开始的广泛流传却几乎是必然的。

宋代的学者,空前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这和宋代重文的国策与社会风尚相关。从上到下,从皇帝到寒门学子,人人崇尚“以文化成天下”。

对于旧朝文人,北宋不计前嫌,唯才是举;对于原本难有出头之日的寒士,北宋又改革科举,提供机会。读书,俨然成为一条最为光明的人生道路,这让天下读书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文教要从娃娃抓起”自然而然也就能成为时人的共识。

宋代的“蒙学”即童蒙教育非常繁荣。政府鼓励设学,而印刷术的发展又使书籍更易复印和传播,因此许多童蒙读物横空出世,又被大量复刻和传阅。

如今依然脍炙人口的《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和《百家姓》通常被合称为“三百千千”。在古时,它们可以说是影响最大而流传最广的幼教课本,属于儿童必修教材。

明人吕坤曾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

可见,《百家姓》是一本儿童实用手册,一本日用工具书,这也许就是它如此广为人知的原因之一。

《百家姓》姓氏排列之谜

因为全文基本由姓氏排列而成,所以《百家姓》的内容其实相当单调直白。这些没有意义的单字既不能形成丰富的含义,也不存在复杂的文理。然而,就在这没有任何文理的单字排列中,也传递着编者的思想观念,暗合着王朝更替之际风云变幻的历史,甚至,根据一些学者的推断,可能还包含着复杂的政治意图。

这本《百家姓》的姓氏并不是按照人口或者常见程度排序的。根据南宋人王明清的《玉照新志》,百家姓的开篇诸姓顺序是这样来的:

如市井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无可疑者。

也就是说百家姓的起首八姓,“赵”为宋朝国姓,因而排于首位;“钱”为作者故国吴越之国姓,因而次之;“孙”为当时的吴越国王钱俶(即忠懿王)正妃,所以位列其后;“李”则为南唐国姓;次句“周吴郑王”则都是吴越开国君主钱镠(即武肃王)而下的后妃之姓。

武肃王钱镠,被后世传为美谈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即是这位吴越国主写给他夫人书信中的句子。吴越国从来奉中原政权为正统,而钱镠在临终前亦曾嘱托诸子,“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这“事大”可谓是吴越一以贯之的国策。

钱镠之孙钱俶,即忠懿王,是吴越国末代国君。宋灭南汉后,南唐后主李煜对宋称臣,自称“江南国主”。而此后钱俶同赵匡胤约定,协助宋军夹击“江南国主”。开宝八年(975年),南唐亡国,次年钱俶入宋觐见。

即便吴越国一直以來对宋俯首称臣,且对于宋朝皇帝,钱俶是毕恭毕敬,出钱出粮出兵力,可谓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然而,吴越国还是免不了要被宋吞并的命运。

赵光义继位后已无法再忍受吴越国的独立存在。钱俶在其不断施压之下甚感忧惧,知道已经不能负隅顽抗,不如主动退让,于是他下令撤去境内所有御敌之制,“文轨大同,封疆无患”(《吴越备史》,补遗)。

当代有学者推测,《百家姓》作者很有可能是钱俶之弟,钱俨(字诚允)。

钱俨其人文思敏捷,好学而博闻,《吴越备史》即为其所著。假如《百家姓》作者真是他,那么在这王朝更替惶遽不已之际,其辑录百家姓,以“赵”为首,“钱”在其后,便相当好理解了。这既是奉赵宋为正朔,体现出恭顺与臣服,又是在暗暗提醒北宋无忘君臣之恩义,力求“保俶”,希望宋朝廷能够善待吴越王钱俶与其旧臣。

很有可能,钱俨为了自保而抹去了作者的身份,托名“钱塘老儒”。而这,使得《百家姓》的成书过程与背后的政治意图被尽数掩埋于历史岁月之中。

不过说到底,上述这一切都是推测。何况如今家喻户晓的《百家姓》,只是作为童蒙识字读本通行于市,大概也早已无所谓当初的真相究竟怎样了吧。

一直被改写,从未被超越

在儿童教育的历史上,《百家姓》堪称经典。

少有文明像中华文明一样,产生出单凭姓氏的排列也能生成朗朗上口的韵文,被广泛传播,直到现代仍然为人津津乐道的童蒙读本。

更神奇的是,即使在中国,历朝历代费尽心思重修类似的姓氏读本,也都从未能在影响力和传唱度上超越成書于北宋初年的这一版本。

因为成书于宋,自然以“赵”开头,后世的皇帝们怎么会买它的账呢?那当然是要重编的,国家改朝换代,百家姓也要改头换面。

明代的叫《皇朝千家姓》,自然是要以“朱”开头:

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学弘周孔,统绍禹汤……

清代的《御制百家姓》,倒是并没有以皇室的“爱新觉罗”开头。为了稳定人心,体现自己对中华文化的推崇,便找来孔夫子孟夫子,以“孔”“孟”开头,又继之以孔门弟子的姓:

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瞻仰,邹鲁荣昌……

不过这些新编的百家姓,即便被当朝统治者大力推广,依然没能超过宋初本的影响力。当代编制的“百家姓”则完全是在人口统计的基础上按照姓氏人数来排序,别无它意。

后世新编的这些百家姓或者千家姓,明明在姓氏辑录上更为完整,在音韵上也同样顺口,但就是没法更加家喻户晓。究其原因,固然因为宋初本已经被传唱了很久,先入为主,但也因为它自身具有无可取代的独特性。

在最初,《百家姓》应该是有歌谣的,它通篇和谐的音韵抓住了儿童识字的特点,变枯燥的单字为优美旋律,比如: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楮卫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

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因为它通俗易懂,要求极低,没有那么多附带的知识在其中。

即便在仔细分析后,我们能从《百家姓》中看到一些政治历史色彩,不过总体而言,它还是各种单字无意义地组合。对于学习它的孩子们来说,只用识得这些单子的写法读音并记住即可。再加上它辑录的姓氏较少,都是生活里最常见的,非常容易学以致用。

因此,熟记这些常见姓氏是十分必要的,除了为阅读识字打下基础外,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商业活动还是社会交往,都要与各家各姓的人打交道。这样看来,《百家姓》经久不衰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源自“国家人文历史”)

责编:马京京

猜你喜欢
百家姓吴越姓氏
临安举办首届吴越文化节
有趣的姓氏
百家姓之“乐”
我最喜欢的玩具
姓氏拆解
百家姓 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等月亮
和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