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思考

2020-09-10 18:53施华伟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活动课初中数学

施华伟

摘 要: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即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动的学习使教学效率不高.数学活动课即通过实践、观察等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探索、操作、论证,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数学活动课的开展是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0)23-0030-02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目的是利用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但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强的学科,具有抽象性,为了提高學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教师以参加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身实践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叫做数学活动课.活动课有多种形式,如考查、体验、反思、验证、实验等,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新知识.

一、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原则

1.以问导学的原则

数学知识抽象,数学思维始于疑问、疑惑、惊奇、矛盾.教师想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使用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开展数学活动课时要根据教材课题的核心、重点内容设计多个问题,协助学生各个击破、逐一解决,拓展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互助共学的原则

学生的特点不一,有的逻辑思维能力强,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空间思维能力强,活动课程的教学准备多样,可能涉及到手工制作、观察、记录、空间想象等方面,教师要想让学生在活动课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让学生进行互助共学,各自在团体中发挥自己所长,共同讨论、交流、探究,解决数学问题.

3.探究发展的原则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枯燥,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想办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数学学习变为思维活动、探究活动.活动课程的重点在于“活动”即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完后数学知识探究,在发现、归纳、总结中获取重要的数学知识,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思维锻炼等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意义

1.有利于学生在“做”中学到数学知识

学生进行活动是数学活动课程的核心,活动具有多样形式.活动课与常规的数学课堂不一样,学生在活动课上有较多的灵活性,在完成数学知识探究的安排上有较强的弹性,可以选择自己擅长、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数学知识探究.在活动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通过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分工操作等环节让学生优差互补,在发挥自己长处的同时向其他组员学习,补充自己的劣势,让学生在轻松、互助等学习氛围中获取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发散思维能力

活动课给予数学教材设计,但内容及形式不拘泥于教材要求,教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数学题设计、数学竞赛、分享学习经验、观察日常生活的数学问题等形式开展活动.活动课的开设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发散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需要,在保留独立空间的前提下参与数学活动中来,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创造能力发散思维,取得数学进步.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活动课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形式寻求数学答案,其在活动课上能通过趣味的实践操作产生探究、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及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数学具有较广的思维空间,活动课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多渠道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多层析、多角度地进行思考,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开拓视野,提高创造性.

三、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1.基于学科知识与生活需要开展活动课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知识出发,联系学生及社会的实际情况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将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气息,从数学探究过程中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利用生活经验完成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让学习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方式与常规课堂教学不同,其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启发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为目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形式完成数学知识探究,让每一位学生结合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数学实践操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苏教版九年级(下)第六章《图形的相似》中《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这一内容为例,学生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条件、性质等知识,为例让学生有效巩固知识,教师可以设计“测量旗杆的高度”活动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实践操作,利用人阳光下的影子或人、标杆、旗帜的距离等方法,使用皮尺等工具测量学生的身高、影长、到旗杆的距离或测量学生眼睛到地面的距离、标杆的高度、学生到标杆的距离、标杆到旗杆的距离的跟数据,然后通过测量的数据、数形结合、相等关系等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学生在亲身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合作的方式能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在协作中获得正确的数学知识,切实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数学抽象、难懂的印象,使之对数学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在实践中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及生活问题的技巧,提高创新能力.

2.活动课要提出明确的目的与要求

数学学科较为理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数学知识,不去主动进行探究,无法取得数学成绩的进步.数学活动课与灌输式教学大不相同,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综合学生的知识与经验设计活动课教案,为学生创设利于学生发挥所长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架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课程时,必须明确活动课的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依据明确的活动方向开展学习与探究.以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五章《函数》中《一次函数》这一章节为例,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性质、一般形式、图象等知识,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可以设计“调查低水量与漏水时间的关系”的活动课程.在生活中,水龙头关闭不严会造成滴水的现象,浪费水资源,而滴水量与漏水的时间肯定存在一定的关系,其用数学式表达出来是一次函数.教师设计这一活动课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一次函数,其二是让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学生明确活动课的目的后,收集相关的数据,并进行描述、整理、归纳、画出函数图象、列出函数关系式,明白了滴水量与漏水时间成正比.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如果学校共有100个水龙头,那么一天下来,学校会浪费多少水量?一个月或一年又会浪费多少水量?学生再一次进行思考与探究,明白了节约用水的意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对一次函数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还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3.活动课结束后注重经验总结

教师想要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必须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课后小结是有效的手段,有时甚至高于课堂讲解与演练.在活动课结束后,可以在课堂上举办分享大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课上的感受、收获,内容不限,比如数学知识、操作过程、交流合作的感想等,让学生零散的、单一的、表面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系统的、全面的、深层次的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数学知识更加深入地理解.活动课摆脱了传统课堂讲学枯燥、纯理论教学的缺点,充满趣味性、可操作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其充满热情、积极地融入活动课堂,在实践探究中锻炼动手操作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口语表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巩固.为了提高小结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教师可以设计小结模式:首先,设置疑问,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其产生充分的学习热情,巩固新知识;其次,让学生各自分享自己在活动课上的收获、感受,促进同学情谊,让学生深化理解知识内涵;最后,各个小组内部交流经验,在讨论中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起到课后复习、巩固的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小结,能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同时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公正地评价学生,从中知晓学生的优点与弱点,对症下药,在下一次的活动课教学设计中更好地切近学生实际,使学生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让学生的学法、思维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教师对于学生小结的肯定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积极融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总之,数学活动课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必不可少,其是课本知识的延伸,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理念,提升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教师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课,让其学会放眼看世界,不要只拘泥于课本,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积累知识.

参考文献:

[1]孙友权.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路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02):29-30.

[2]周琴.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路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02):48-49.

[3]徐雪红.例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模式[J].中学数学,2013(22):55-57.

[责任编辑:李 璟]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活动课初中数学
活动课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