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与《大河报》的同题报道对比分析

2020-09-10 07:22梁羽高熙恒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8期

梁羽 高熙恒

摘 要:本文以对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报道为例,从报道持续时间、报道内容主题、报道事件深度、报道撰写方法4个方面,对《河南日报》和《大河报》两家河南省级报纸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省级党报与都市报对该类事件报道的关注点与侧重点,归纳其在报道中的差异与各自的优势,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寻求两类报纸报道的优良模式

关键词:《河南日报》;《大河报》;中国农民丰收节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039-02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

中国农民丰收节于2018年设立(国函〔2018〕80号),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秋分,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上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顺应了国家“三农”政策,既能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增强亿万农民的幸福感,又可以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1]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和农民大省,中国农民丰收节立足“三农”问题,对河南省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选取河南省级报纸进行相关报道分析,具有代表性。

《河南日报》和《大河报》是河南省影响较大的两份报纸,两报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发行量都居河南省前列,对二者的比较分析有助于了解省级党报与都市报对该事件报道的关注点与侧重点。本文主要关注2018年6月22日至9月26日,在節日设立阶段以及举办阶段,《河南日报》和《大河报》两家省级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差异。

二、两报官方定位对比分析

(一)两报性质与路线不同

《大河报》是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综合性都市生活日报,《河南日报》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2]报纸性质的差异影响着报道路线,《大河报》走亲民路线,致力于讲好河南故事;《河南日报》(综合版)则以高端、主流、权威为主要特质,致力于成为中原舆论阵地的一面旗帜。

(二)两报传播地域相同、影响力相似

《大河报》覆盖河南省全省及周边省市近1.3亿人口,重点发行全省县级以上城市,以郑州为中心,向周边省市辐射;《河南日报》覆盖河南省118个县市,年发行量保持53万份,发行区域覆盖全国。两份报纸均以河南省地区省内发行为主,且发行量较大,省内影响力广泛。[3]

(三)两报受众群体存在交叉

两报主要受众均为河南省内的市民群体,但两份报纸定位的差异导致其读者群体的细分。《大河报》立足中原,关注都市生活,其读者群体以河南省各县市的市民群体为主,青年群体与大学生群体也是其主要争取的对象。《河南日报》走读者细分路线,其《河南日报》(综合版)走高端路线,力争成为河南省白领、知识分子、领导党员干部喜爱的社会大报。

三、两报同题报道对比分析

(一)报道持续时间

《大河报》对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报道具有及时性与长期性的特点。在节日正式设立第二天(2018年6月22日)就刊登了新华社稿件与相关评论,新闻的及时性较强;9月25日发表了关于该事件的最后一篇报道,报道持续时间较长;自9月14日至9月26日,《大河报》对该事件的报道是集中式、多方位的,较长的报道时间有助于受众了解事件的全貌,提高对事件的关注度。

《河南日报》对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报道持续时间较长,与《大河报》相比差别不大,二者对该事件在重要传播节点上的报道都较为及时准确、没有缺位。但《河南日报》自2018年9月22日至9月26日在其特刊版块刊登了系列文章,以组合报道的形式呈现,这种集中且持续的报道有利于为受众设置议程,最终提高受众对节日的关注度、增加受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大河报》与《河南日报》在对该事件的报道上都能做到及时且持续关注。但《大河报》的报道以事件本身为主,报道多为单篇通讯,报道与报道之间相对独立;《河南日报》除了报道事件本身外,还使用多种手段增加报道的系统性、关联性,例如使用组合报道的形式、版面设计风格相对统一、报道所处版面相对固定,都更有助于提高受众的关注度。

(二)报道内容主题

《大河报》与《河南日报》的报道主题较为丰富,都紧密围绕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内容涉及与中国农民丰收节相关的节庆活动、河南各地的农副产品、乡村文化、乡村美食等,报道地域辐射河南省各县市。

二者相比,《大河报》更加关注节庆活动的具体细节,如庆祝方式、活动内容、市民感受等,报道主题紧密围绕市民的兴趣和需要。但《大河报》对节日背后深层内容的解读不多,如对新时代新农民、国家相关政策、农业发展动因等方面的相关报道较少。《河南日报》在关注节庆活动之外,更加关注党和政府对该节日的解读,关注节日庆祝活动背后的深层内容,能够突破省份限制,站在全国视角考虑问题,但对节庆活动的具体细节、市民生活方面则反映较少。这说明在报道主题上,《大河报》作为都市报更加关注市民生活,主要关注满足市民需求的内容;《河南日报》作为党报更加关注党的政策,主要报道河南本地能够反映国家政策、地区发展的内容。

(三)报道事件深度

《大河报》对该事件的报道,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其对事件背后问题的阐释做过一些尝试,例如2018年6月22日的时评《“农民丰收节”是文明延续融合的鲜明符号》,将该节日与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相结合;9月14日的报道《宁陵县:“农产品+电商”模式助力梨农打开致富大门》,对该县酥梨产品知名度高、发展良好的背后原因模式进行了一定分析。但上述稿件的数量较少,且方向零散、不成系统。《大河报》刊登的新闻大多为对节庆活动本身的介绍、对河南省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成果的展示,并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远含义。

《河南日报》相较于《大河报》而言,报道更加深入。《河南日报》在报道时不仅注重报道各地的节庆活动,还注重报道各地欢庆丰收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梳理可以发现,《河南日报》紧密围绕国家政策的支持、农民素质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农民丰收节,用特写的方式解答了“什么是新时代好农民”“什么是新时代好农业”等问题,描绘出一副欣欣向荣的农业生产生活景象,有助于增强新时代农民的荣誉感、自豪感。

(四)报道撰写方法

《大河报》注重展示新闻事件中的细节,《河南日报》则注重从微观切入、宏观展开。以“宁陵第十二届酥梨采摘节”这一话题为例:

《大河报》对该事件报道的标题为《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宁陵第十二届酥梨采摘节隆重开幕》,该篇报道首先介绍了事件背景,之后以“万人庆盛会游客采摘忙”“开展十项文化活动尽享梨园采摘之乐”“养生小贴士”为小标题,对游客感受、梨园情况、特色活动、交通状况、吃梨的益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报道。在报道中出现了大量细节,如对酥梨的价格都有清晰的介绍,这种报道方式有利于市民全面了解活动情况,进而满足市民的文化娛乐需要。

《河南日报》则以《宁陵酥梨采摘节开幕》为题,对采摘节的举办背景、整体情况进行了简要报道,并最终落脚在了“抓住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这一历史机遇,打造宁陵生态旅游品牌”的主题上,对事件的报道较为简单,但主题却比较宏大,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河南日报》新闻稿件的撰写特点。

四、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大河报》与《河南日报》都从自身定位出发,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报道,体现出了河南省级媒体对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重视。《大河报》从细微处着眼,进行了集中式、多方位、较长时间的报道,报道主题紧密围绕市民的兴趣和需要,但相对忽略了对事件的宏观把握,缺乏深层内涵的阐释。《河南日报》报道视野相对更广,能从全国视角考虑问题,通过组合报道的形式实现了版面设计和报道版块的统一性,由小到大地反映农民丰收节在各地的庆祝活动,并且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方面解析各地丰收的原因。

两报同题报道的差异性,与其市场定位、商业模式有关。在市场定位层面,二者的受众群体虽均以市民群体为主,但《大河报》主要争取普通市民,《河南日报》主要争取河南省白领、知识分子、领导党员干部,二者受众群体的不同,导致其报道内容等方面存在不同特征。在商业模式层面,《河南日报》受其性质的限制,生存依靠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撑,报道内容相对局限;《大河报》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发行、广告及其他经营活动获取利润,与党报相比政策环境比较宽松,因此在报道内容上更为灵活。两报可以一定程度上借鉴双方的优秀模式,不断提升报道的深刻性与生动性。

参考文献:

[1] 我国首次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J].现代农业,2018(06):1.

[2] 魏湲丹.《河南日报》与《大河报》国际新闻比较研究——以2011年1月至10月为例[J].今传媒,2013,21(11):48-49.

[3] 闻亚丽.农民工议题的媒介呈现[D].郑州大学,2011:30.

作者简介:梁羽(1996—),男,天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高熙恒(1995—),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