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课程改革

2020-09-10 01:23郝俊李宁李文娜管纪原
内燃机与配件 2020年8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式信息化

郝俊 李宁 李文娜 管纪原

摘要:在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学习方式的改变、各种开放资源的发展及数字新媒体的变迁,都使传统教学发生了巨大变革。本文从汽车智能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汽车电气系统检修》入手,运用信息化交互学习系统,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式;信息化;线上线下混合

1  互联网+时代背景

在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已经发生了改变,优化和整合信息化教学是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更接地气地与学生交流,如何更具时代感地“润物细无声”呢?

今天的学生发生了变化,他们从小接触、使用数字化产品,体验到了数字化环境带来的种种便利,称得上是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同时,他们的学习特征也发生了改变:

社交化学习:跟大咖学,在非正式场合学习动力和效率更明显;

碎片学习:花零散的时间学习;

拿来主义:学习的价值越来越靠是否解决了问题而衡量。

传统的 “粉笔+黑板+书”的课堂模式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如今的课堂更多朝着多媒体、移动课堂发展。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正视这个现实,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在课堂中要想办法提高手机的“使用率”,占用学生的手机。

信息化教学方式只是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个性化、自由化的学习条件,尽管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但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会改变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作为引导者。

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资源进行选择性、个性化学习;同时,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再只是一味的“碎片化”,而是通过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构建自己的“学习生态系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交互学习系统,形成线上学习线下互动的混合学习模式。

2  《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课程目前存在问题

《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课程是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介绍汽车电源系统、起动系统、电子点火系统、汽车照明与信号系统等系统的组成、结构原理,典型车系电路图分析,系统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等,培养学生对汽车电气系统各部分结构、原理的认知及故障诊断分析能力。

课程建设初期,团队成员走访了汽车制造、研发、维修等企业,对单位用人需求进行调查,结合教学效果反馈,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①教学内容部分陈旧,和目前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脱轨;

②信息化水平不够,课堂资源匮乏,不能实现个性化学习;

③学生对于汽车电气系统一些电气设备的结构和原理理解不透,基础不扎实。

在此背景下,我们借助信息化手段,建设《汽车电气系统检修》线上课程,是在提供知识学习新途径的同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执行力,适应学生成长特点的需要。

3  线上课程制作思路及过程

课程组教师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发展,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熟悉汽车电气系统的线路,熟悉汽车电气系统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分析汽车电路的能力,对汽车电气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汽车电气领域的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检修方法。课程内容同样适用于从事汽车制造与装配、汽车维修、汽车售后、新能源汽车等相关方面的社会学习者。

高效课堂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学情,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反馈”,这是信息化背景下很容易做到的,具体做法如下:

①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及人才培养方案,“汽车电气系统检修慕课建设”课程组团队正式成立,团队教师针对学生的听课效果、老师的授课方式等问题进行调研,掌握学生的学情;

②团队成员统计调查问卷,结合现有的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模式,重新梳理了课程结构,列出课程大纲,将汽车电气系统的知识碎片化,确定了一期31个知识点与技能点,突破传统课程内容形态和内容的纵向组织结构;

③团队成员完成了编辑脚本-制作PPT-录制视频-视频剪辑等一系列工作,共制作31个微视频,每个微视频10min左右,包括课程主要知识点与技能点、小结、习题测试等;

④课程在智慧树平台正式上线。

依托平台开展学生中心、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教做一体的项目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和课内课外联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学习者可自主观看平台视频资源,提前进行课程预习、课后通过平台及时沟通交流。在提供知识学习新途径的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学生成长特点的需要。课堂教学中注重采用适当的信息化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采用问卷星分析学生的学情;采用雨课堂、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采用微课仿真软件、动画等将抽象的电路直观化等,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推动课堂整体教学改革。

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加入反思性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和主要的学习环节,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思个体的学习行为和结果,养成自律的习惯,促进自主发展。

考核辦法采用线上学习考试80%+线下互动20%,线上部分主要由平时成绩(由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行为两部分组成)+章测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组成,线下部分主要是学生与老师的见面会中的互动、出勤率及提问等。

4  课程运行情况

本课程在智慧树平台上线,自运行以来,已完成5期招生,使用课程的学校有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13家高职院校,共有近2000人完成学习。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学习过程中教学效果的跟踪评价及反馈。通过对教学过程中产生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对教学效果、课程设计等指标进行考核;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完成情况的统计,分析出具体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学生是否容易接受等,从而对课程进行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学情报告,教师可以看到选课的学校总数、班级、人数等学情信息,掌握学习者的基本情况,通过学习进度、学习行为、在线讨论、在线视频观看情况等多个角度详细的了解课程的运行状况。通过学生的交流互动和在线视频观看数据,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习惯。教师根据数据,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适当调整课程体系及知识树的结构,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应用。

当学生登录APP或电脑访问学习之后,教师可以时时采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分析。对于学生而言,由原来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转变为对过程进行评价,更适合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这些都是数字化学习带来本质的区别。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资源,采用线上交流和线下沟通互补的教学组织方式,实现课程教学的功能拓展。

5  所获得荣誉及下一步计划

《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课程获吉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入选机械行指委公布的第一批职业院校制造类相关专业在线课程教学资源。

5.1 持续更新计划

①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不断更新教学资源,补充知识点、技能点,补充实践内容。五年内达到基本资源覆盖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和岗位技能点,拓展资源体现行业的发展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

②积极开展案例式、混合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学习,通过线上线下讨论等方式促进师生间、学生间资源共享、问题交流与写作学习;

③继续探索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过程性学习;

④完善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跟踪评价,全面跟踪和掌握每个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学习行为,改進教学质量。

5.2 面向高职院校和社会的教学应用计划

①计划今后五年在包括智慧树在内的更多平台向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应用,累计选课达5000人;

②计划今后五年继续向社会开设4期课程,争取累计选课人数达2000人。

5.3 提供教学服务设想

①计划今后五年面向全省汽车类专业教师,开展1期的业务培训;

②进一步加强团队的教学服务能力建设和服务意识培养,不断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服务水平。

信息化技术与课堂的有效结合,才会产生高效课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新媒体的驱动,但并不等同于简单的互联网。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变为自觉学习、自主探索的工具。

不是只有进入课堂才是学习,只有教师讲的才是知识,只有考分才说明能力,要全面、正确地理解知识和学习,理解教育信息化。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师资与教学资源,选择合理的最优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乐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也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薛芳.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5):29-30.

[2]郝彩琴.信息化教学模式下高职课堂考核与评价体系建立的探索[J].轻工科技,2018(2):143-144.

[3]李莉.高职院校“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建筑,2017(3):193-194.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教学方式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