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谈数学课堂的生成性教学

2020-09-10 06:06刘晓伟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数形结合

摘 要:本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深入研究,从已经学习过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入手,巧妙利用数形结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自然地生成了新知.

关键词: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0)20-0011-02

作者简介:刘晓伟(1981.3-),女,江苏省赣榆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研究.

一、教学背景

1.课例介绍

本节课是苏教版必修5和第三章《不等式》中的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作者在校教研组内开设的一节公开课,并且参加了2017年的一师一优课的晒课活动,并且得了一等奖.

2.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二次函数、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条件.也应对于画二次函数的图象,以及根据图象写对应x或y的范围等相关知识点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聋生相对与听力健全的学生,虽然已经进入高一,但是邏辑思维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仍旧非常欠缺.

3.教学方法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内容特点,结合学情,通过设置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师生间展开分析、交流、沟通、质疑、思辨,总结等活动,在活动中,创设生成性教学,帮助和指导学生,促进生成性学习.

三、课后反思

1.格式化语言的使用帮助聋生提高思维能力聋生的思维能力较听力健全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距,其思维中存在的机械性记忆为学习基础,思维过程跳跃而缺乏逻辑线索,不在意因果关系而盲目坚持自己的偶得观点等特点;体现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就是解题过程不规范,书写不够完整,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聋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对于一些重点例题的解题过程,给予一种相对固定的解题格式,并通过反复训练来帮助聋生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聋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进行了长时间的格式化解题的训练之后,聋生数学题的书写更符合规范和要求,思维混乱的状况会大幅度改变.

2.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学习能力

聋校高中数学教学普遍存在节奏快、容量大、教师讲得多、学生理解得少等现象.教师不自觉地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完成教学进度的工具.其实,教师应该放慢脚步,这样做是为了把发现、探究、体验等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反思自我,展现自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积累,提升学科素养,积累内在力量,完成“数学知识忘记后沉淀下来的东西”,实现真正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本节课中,就一直以问题为主线,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展现出来,同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了重点和难点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通过对以往的教育经验细致思考,分析了解聋生的认知特点,在聋生有别于听力健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设计问题.以减少聋生“跨越台阶”的难度并通过适度的加问、必要的追问,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索,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相关知识,学生从已经获得的关于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入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先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再小组间合作,由聋生亲手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最后形成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辅助,努力让学生自己生成解决的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显示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275-276,237.

[3]鲍聪晓.对数学教育问题设置的思考[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8(11):35-38.

[责任编辑:李 璟]

猜你喜欢
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数形结合
分分钟,帮你梳理一元二次方程
例说“一元二次方程”在中考中的应用
中考里的“一元二次方程”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二次函数》易错题专练
《二次函数》综合测试题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浅析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解析几何
妙用数形结合思想优化中职数学解题思维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