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尴尬与出路

2020-09-10 06:06陈娟
高考·上 2020年6期
关键词:出路

陈娟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一直以来高考将它作为重要考查内容。然而当前古诗词鉴赏教学却陷入瓶颈,检测结果也不容乐观,笔者认为只有找到问题症结所在,这一尴尬局面方能得到改观。

关键词:诗歌鉴赏教学;尴尬;出路

相信很多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时,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教会了学生如何审题,可就是很难教会学生读懂诗歌;教会了学生如何解题,可自己有时整理出的答案却会出现偏差;而学生更是煞费苦心思考了半天,做出来的答案却常常南辕北辙。古诗词鉴赏教学,真是费时费力却不讨喜。

为什么高中古诗词教学会出现这一尴尬局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老师自身文学修养缺乏再提升,专业发展陷入瓶颈。

现实的高考压力、评比竞争,让不少高中语文老师也变得越来越功利。许多语文老师忙于钻研教材、研究考纲、做题讲题,阅读早已被挤压到边缘,更别提那些浩瀚的诗词文学和艰深的文学理论。难怪有学者会尖锐地指出:“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不读书。”而其中最该读书的语文老师也成了一个疏于读书的群体,其结果就是自己缺乏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文学理论,只能简单生硬地灌溉知识和解题套路,长此以往,自然也无法引导学生真正鉴赏古典诗歌。

二、教学方式方法程式化,难以行之有效地引导生读懂文本。

传统的诗歌教学不外乎是读与背,再加上老师从形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鉴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自有其合理性,不可随意丢弃;而鉴赏方法也与高考的考点相吻合,故也并无不妥。但若不加以适当的改变,久而久之,学生只会把古诗词阅读鉴赏当成任务而不是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了兴趣,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之路又怎能走远?

三、学生热衷于投身“题海战术”,阅读鉴赏浮于浅表。

同样由于升学压力,很多学生进入中学之后,一头扎进“题海战术”,对古典诗词的接触除了教材要求和考试中出现的,再无额外的“补给”。“的确,量变引发质变,学生可以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巩固自己的知识,但光靠‘题海战术’,是不可能提升语文素养的,”温儒敏教授的担心不无道理。回看近几年的高考题目,虽然以唐宋诗词为主,但涉及的面却很广泛,其中既有名家非名篇作品,比如李贺《野哥》、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陈与义《题许道宁画》等;也有非名家作品,比如王健《精卫词》、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等。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阅读储备,没有积累一定的诗家语言,对于这些远离我们时代的诗词作品就只会望文生义,甚至不知所云,于是把“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曲解为“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就不足为怪了。

以上便是笔者对当下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存在问题的几点反思,虽然目前古诗词鉴赏教学面临着诸多尴尬,但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毅力,破除这种尴尬并非不可能。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尝试:

第一,语文老师要及时“充电”。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但实际上“一桶水”已远远不够,所以要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老师要沉下心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充电”,特别是寒暑假期间进行大量有深度和宽度的阅读,尤其是古典诗词及其文学鉴赏理论的阅读和学习,比如《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王国维《人间词话》、钟嵘的《诗品》、刘勰《文心雕龙》等。语文老师多学习这些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多些诗词鉴赏精品和文学评论、理论的积淀,确实提高自己的古典诗词素养,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

第二,课堂教学模式要破冰。

“寓教于乐”自古是必备的教学手段之一。而今开放多元、百花齐放的文化环境为程式化教学模式的破冰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笔者以为当前央视所推出的《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模式可以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血液。我们不妨在教学中也引入单人追逐、擂主争霸等比拼形式以及“和诗以歌”等演绎形式,带领学生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去挖掘诗词背后的故事,领略诗词文化的巨大魅力。当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融入课堂,参与活动时,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学习热忱也无形之中得到了激发。

第三,阅读鉴赏方式要多样。

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考察点近几年基本保持不变,所以圍绕形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的鉴赏方式自然不能放弃,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引进其他的鉴赏流程,比如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仿写、改写,或建立思维导图、运用比较分析思维来读懂读透诗歌。需要补充的是,诗歌是浓缩的“文言文”,且年代久远,所以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这也就决定了解读它的多重性,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或自身的理解,应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多方法来鉴赏。

第四,学生要积极参与文本解读与重构。

“诗歌欣赏有时需要的是‘悟’,感触通达即可,不一定非得有清晰的说明,或者要归纳出什么‘意义’之类。”温儒敏教授这里所提到的“悟”,笔者以为那必须是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而不是语文老师精心分析之后的标准答案。所以教学中老师的引导启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绝对不能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把他们当做灌输的容器,相反我们要把课堂尽可能的交给学生自己,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参与文本解读与重构。只有启迪他们的智慧,浸润于诗中,才能对诗歌进行有深度的阅读和鉴赏。

“教学需有径,循路识斯真”。相信在我们语文老师的不懈努力和学生的孜孜以求下,学生穿越时空,与智者对话的愿望终将实现,那么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之路也必将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王立根.乐读会写,个性发展—王立根老师谈语文教学.海峡读写研究,2018(10).

[2]温儒敏.不关注课外阅读,语文课就是“半截子”.谈读书

[3]温儒敏.诗的欣赏需要“悟”.谈读书

猜你喜欢
出路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儿童视野”
电子书包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出路
论字幕组侵权及其发展方向
试析实体店面临困境及转型的出路
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困境究竟在哪里?
探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