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安十二时辰》对唐长安城市文化的影视呈现

2020-09-10 07:22孙萍萍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

摘 要:根据小说《长安十二时辰》改编的同名网络剧深受观众的喜爱,导演和编剧将一个现代版的反恐故事挪移到了古代的盛都长安,而且在城市的布局、人物的造型以及语言服饰等方面尽量还原历史,使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随着剧作领略了古都长安的盛景,感受盛世长安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关键词:《长安十二时辰》;网络剧;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6-0114-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陕西省社科界2019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新形象的影视建构和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Z055

一、前言

根据马伯庸的小说《长安十二时辰》改编的同名网络剧深受网络观众的喜爱,获得了豆瓣8.3分的好评,荣获新浪2019影视综盛典年度十大剧集奖、第五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最值得期待的剧集(提名)、第六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电视剧集(提名)。该剧虽然被分类为古装悬疑剧,但不同于一些网络武侠剧、神魔剧、古装宫斗剧、言情剧。剧中的人物几乎都有原型,如剧中的李必(李泌)、何执正(贺知章)、圣人(唐玄宗)、严羽幻(杨玉环)、太子(李亨)、郭利仕(高力士)、林九郎(李林甫)、程参(岑参)等,“将《长安十二时辰》的叙事指向了‘确定的历史’叙事”。[1]而且作者自述,为了创作,曾多次去西安并做了大量的历史考证工作:“作者必须要对那一段历史了如指掌:怎么喝茶、怎么吃饭、哪里如厕、怎么乘车,女子出门头戴何物,男子外出怎么花钱,上至朝廷典章制度,下到食货物价,甚至长安城的下水道什么走向、隔水的栏杆是什么形制等等——要描摹的,其实是一整个世界,无论写得多细致,都不嫌多。” [2]

该剧取景于宁波象山影视城中的唐城,是专为《长安十二时辰》耗资5000万而建,占地约71亩,包含65幢唐代典型建筑,尽可能真实还原了大唐时期的长安。正是因为从小说创作到剧作拍摄,对细节考证的精益求精,使得盛世長安“既是真实的,又是虚拟的。一方面,作为唐代文明的孕育空间,它实实在在地存在过,而且至今仍有大量遗迹。另一方面,通过视听材料建构起来的影视作品中的长安是虚拟的,融合了创作者的主体创造,同时聚合了观众的文化想象”。[3]

二、城市建筑文化

唐长安作为当时人口过百万的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封建王朝鼎盛时期的象征,曾反复出现在众多的影视剧中。唐长安一方面是故事的发生时空背景,同时也在生动逼真的影视作品中不断地被塑造、被丰富。《长安十二时辰》也是这样一部作品,不同在于该剧因为剧情需要,全方位地展示了唐代长安的城市布局和设计。该剧讲述了唐天宝三载上元节当日,帝都长安一派歌舞升平,皇帝及要臣即将出席当晚设在兴庆宫花萼楼的盛大晚宴,老百姓也准备盛装走上街头,赏灯猜谜,欢度上元佳节。然而在这繁华盛景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各种势力、各种矛盾纠葛,为了保护百姓性命,靖安司展开全城搜捕,因此该剧也被称为发生在古代国际大都市的反恐24小时。出于剧情需要,靖安司建了一个城市沙盘,还有修建于各处用来传递信息的望楼:“整个长安,每一坊都设有二到三栋望楼,平日用来监测盗匪火警。在李泌的部署下,如今望楼多了个功能,设了专门的执旗武侯,他们可以用约定的旗语进行交流。白天用旗,晚上用灯笼明暗。这样一来,长安城任何一栋望楼看到的情况,都可以迅速地传到靖安司中枢。同样,靖安司中枢也可以对任何一处迅速发出命令……望楼彼此之间相距不过半里,军情瞬息可横跨整个长安城。张小敬一眼就看出这东西的实用之处:这意味着,无论他身在长安何处,都可以通过望楼与靖安司保持联络,无形中多了一只俯瞰长安的巨眼。”因此,观众也跟随主人公领略了唐代都城的建筑艺术。

唐都长安城的市井设计颇为讲究,以“坊”和“市”体现整体格局。剧中崔六郎向外来的商人介绍长安:“咱们长安呀,一共有一百零八坊,南北十四街,东西十一街。每一坊都有围墙围住。无论你是吃饭、玩乐、谈生意还是住店,都得在坊里头。寻常晚上,可不能出来,会犯夜禁。不过今天不必担心,晚上有上元节灯会,暂弛宵禁。其实呀,上元节正日子是明天,但灯会今晚就开始了……”“里坊”作为唐长安城内单独的居住单元,排列整齐,规则划一,十分有序,呈长方形,由于各街道宽窄不一,故各小区大小也不完全一致。里坊外围均有高大的围墙环绕,坊墙墙基厚度一般为2.3 米至3米不等,均为夯土版筑,是居民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市”是唐代都城居民买卖交易的场所。长安城有“东市”“西市”两个专门供普通百姓和商贾摊贩买卖货物的场所,涵盖各行各业,货物应有尽有,是当时都城的商业和经济活动中心。据文献记载,当时的“东市”有肉行、铁行、金银行、笔行等多种行业,“西市”有秤行、大衣行、绢行、药材肆、鱼店等多种行业,店铺众多,交易繁荣。另外,“西市”还是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聚集大量的胡商,也是丝绸之路的第一站。在剧作中,有胡商常年生活在这里,开店做生意。

除此之外,唐长安城的水系系统也令人惊叹。“八水五渠”和城内众多的池沼湖泊,在基本满足市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及防洪、排涝需要的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环境。“八水”指唐长安城周围的8条主要河流:渭河、泾河、灞河、滈河、沣河、涝河、潏河、浐河。它们为唐长安城提供了丰沛的水源,也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胜景。“五渠”则是在隋唐时先后开凿出的5条由南至北横贯长安城的渠道: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黄渠和漕渠。它们基本覆盖了长安城内所有里坊及皇城和宫城,使城内各部分生活区均享受到渠水的便利。影视剧中,靖安司中的沙盘对此也有充分的呈现,渠道成为了嫌犯与张小敬追逐的场所,优化了影视剧的观赏效果。

三、饮食文化

《长安十二时辰》被称为古代版的反恐24小时,剧中以靖安司为中心,司丞李必、张小敬、主事徐宾、奴婢、崔器等人出于对长安的热爱、保长安百姓平安的心愿,冒着生命危险与幕后的主谋进行斗争。随着故事的层层推进,无论是追捕者还是嫌犯,他们的人生故事逐件展开,让我们看到了盛唐之下底层百姓的凄苦生活,每个反叛者背后,似乎都有一个家破人亡的故事。其中,水盆羊肉、火晶柿子、胡饼这些吃食多次出现在剧中,也是对当时饮食文化的一种呈现。

剧中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刚从狱中释放,奉命查案,在与波斯王子查案的过程中,多次出现了吃水盆羊肉的镜头。到今天,水盆羊肉仍是陕西的一大名吃,据说以前卖这种羊肉汤的店铺,多用大水盆做盛汤的器皿,因此水盆羊肉是因器得名。在长安街边,小贩们用大锅烹制羊肉,根据客人的需要,现切现卖,配上熬制出的鲜味十足的羊汤,非常美味。今天,生活在古长安的百姓仍然有一大早去吃水盆羊肉或羊肉泡馍的习惯。

胡饼是在剧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食物。张小敬第八团生死相交的兄弟老三,一次外出找食归来,家里妻子儿子母亲全都饿死,他拿出怀里的烧饼,面对嗡嗡乱飞的苍蝇吃完了那块烧饼。他发誓要为家人报仇,这也赤裸裸地暴露了盛唐之下穷苦百姓的凄惨生活,而当权者却声色犬马、争权夺利。胡饼是波斯人发明的食物,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唐代的胡饼是在炉中烤制而成的,上面撒着胡麻,大体类似现在的芝麻烧饼。胡饼常常配着水盆羊肉一起吃。直到今天,在一些店里点一份水盆羊肉,都会搭配两个烧饼。

剧中还有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一种食品,就是火晶柿子。剧中张小敬吃完水盆羊肉,又点了两个火晶柿子,用麦秆做的吸管“噗”一插,香甜鲜红的果肉就能一下子吸进嘴里。对于今天的本地人来说,火晶柿子逐渐成为了记忆。火晶柿子是陕西临潼的特产,成熟期是10月下旬,“赤如火,凉如晶,皮薄似纸”,个头不大,果体晶莹通红,皮很薄,轻轻一剥即可。

另外,剧中还多次出現了煮茶的场景,茶汤也是当时长安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的一种饮食习惯。

四、服饰文化

《长安十二时辰》一剧筹备了7个月,拍摄217天,使用群演29918人次,跟组演员18000人次,前景特约演员3502人次,平均每天237人次。一方面涉及人物众多,另一方面涉及人物的类型、阶层、身份差异也较多。女性有奴婢、宫女、妃子、妓女、普通妇女等,她们的身份不同,服饰差异较大。男性有士兵、各级官吏、太子、皇帝以及来自域外的各民族的商贩等,而且在唐朝,官阶不同,服饰的颜色、样式也是有差异的。剧中,在赴花萼楼赏灯前,皇帝身边的郭公公拿来一套平民布衣,要求当时很有权势的右相穿上,右相心中甚是担忧。

著名学者葛承雍说:“服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服装规范化是封建王朝大一统政治和道德秩序的体现,而服装时尚化则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与世态民风变化的反映。”

唐代文化上的“包容性”使得在贞观至开元年间自上而下流行胡服新装,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靖安司司承李必的婢女檀棋,便是一身胡服装扮。其服装特征带有明显的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 波斯等外来文化式样,同时又与汉文化巧妙结合。女子服装样式为翻领小袖齐膝长袄或男式圆领衫子,下装为条纹间道锦小口裤,腰系金华装饰的钿缕带,足登软底透空紧靿靴。《长安十二时辰》中舞女许鹤子的服饰形象来源于高髻、盛装妇女彩绘陶俑。

此外,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多次出现了胡商、胡服、胡饼、胡舞等,据考察,在当时,西市是国际贸易的集散地,聚集了大量来自西域的客商,有的在此长期居住,在长期的贸易往来中,民间的生活习惯也逐渐融合交流,因此在当时以“胡”字打头的称谓较多。胡商来到长安之后,一般会先在西市集散货物。而且西市又有“金市”之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科院考古所曾发掘长安西市遗址,出土遗物中有用金、珍珠、玛瑙、水晶等材料制成的装饰品,可能是珠宝商的遗址。

五、结语

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和好评改变了人们对网络剧艺术水准低的刻板印象。导演和编剧将一个现代版的反恐故事挪移到古代的盛都长安,而且在城市的布局、道具的选择、人物的语言服饰等方面尽量还原历史,使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随着剧作领略了古都长安的盛景,尤其是感受盛世长安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友军.网络剧走出娱乐洼地的有益探索——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J].中国文艺评论,2019(10):74-81.

[2] 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343.

[3] 徐琼,陈守湖.时间的空间化与空间的时间化——谈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时空叙事[J].当代电视,2019(12):4-7.

作者简介:孙萍萍(1977—),女,陕西澄城人,研究生,文学硕士,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评论,影视文化。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
保定市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及提升方法研究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发展关系探讨
小议衡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文化性表达
影像文化对建构榆林城市文化的新策略
影像文化对建构榆林城市文化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