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好运中国》对外传播策略分析

2020-09-10 16:23刘凌飞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融媒体策略

摘 要:对外传播对减少国际偏见、提升中国外在形象、掌握国际话语主导权具有重要作用。在融媒体时代,新闻短视频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体产品。因此,本文结合框架理论,对新闻类短视频代表《好运中国》进行分析,探究其内容与形式上的对外传播策略、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以期为融媒体时代新闻短视频对外传播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短视频;对外传播;策略;《好运中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6-0236-01

一、引言

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渐发挥重要作用。但在“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1]的今天,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相较于西方,仍处于弱势地位,时常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2]的困境。因此,如何加强对外传播,增强中国理念的说服力和提高认可度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融媒体的迅速发展,“新闻短视频成为融媒体环境下最具创新性的媒体产品”。[3]《好运中国》是《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在2016年推出的原创新闻短视频,它从英国人方丹的视角出发,以趣味化的方式盘点中国历史巨变,解读方针政策。节目一经播出,不仅在国内获得中国新闻奖首届融媒类短视频二等奖,而且在海外Facebook(脸书)与YouTube上分别获得462234与119579的浏览量。[4]当前学界有关《好运中国》的研究只有4篇,且只对视频材料进行简单罗列,尚且未结合理论对视频进行系统分析。

甘姆森通过实证考察新闻框架,认为“所谓框架包括两种内涵:一是‘框限’,是人们观察现实的范围,代表取材的范围;二是‘架构’,是人们解释、转述或评议现实世界的基础”。[5]因此,框架理论不仅能揭示新闻文本的选材范围,而且能揭示文本生产中的材料重组方式。本文试图结合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好运中国》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外传播策略、现存问题以及改进建议。

二、传播材料的选取

(一)新闻主题分析

新闻主题的选取能为受众设置媒体希望其关注的新闻焦点。在众多主题中,经济比重最大,占比46.15%;政治位居其次,占比30.77%;文化、生态、军事占比较少,均为7.69%。可见,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短视频将经济、政治作为对外传播的主要议题,不仅向世界重点展示中国经济的铁路发展历程、桥梁建设成就、通信建设、书写工具发展、“一带一路”、精准扶贫,而且积极介绍中国政治上的“两会”概况,政策热词,“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成就,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发展。

(二)场景展示分析

《好运中国》新闻短视频中,5个场景占比46.15%,4个场景占比23.08%,3个场景仅为15.38%,多场景传播成为主要特征。大量的场景不仅能够扩充信息量,向受众展示不同空间中国的发展情况,而且能够通过不同风格的场景转换,消除受众的审美疲劳,增强内容的吸引力与代入感。

(三)演示道具分析

《好运中国》经常使用演示道具,进而使得内容直观化、生动化。首先是直接表现解说内容的道具,用视觉表达代替文字表达,增强视觉冲击力。其次是用概念的典型相关物充当指代概念的道具,意在使硬词软化,增加内容的亲和力。例如,用快递盒子指代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将陌生的电商企业转化为熟悉的日常事物。最后是充当内容概念的喻体道具,简化思维,例如用鸳鸯锅比喻“一国两制”政策,阐释其科學合理性。

(四)视频声音分析

视频声音主要分为背景音乐、自然声、解说声。背景音乐多选取具有年代特色的音乐,不仅便于受众迅速定位视频讲述的年代时间,而且有利于受众了解特定年代的文化面貌。自然声指视频中的原声,视频通过采集不同时空中国人的交流原声,有效增添视频内容的真实性,增强受众的代入感。解说声主要指解说人方丹的声音,方丹采用轻柔语调、英国本土口音,有效拉近受众距离,减少官方痕迹。

三、传播材料的重组分析

(一)叙事方式分析

叙事方式主要分为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在叙事结构方面,首先,《好运中国》每期视频都会先从做饭、出行、茶叶、红酒、桥等中西共通的物品、概念、现象切入,降低理解难度,引发国外受众的情感共鸣。其次,视频主体部分时常按照对象自身发展模式、流行影视游戏模式和原创故事模式进行叙事,符合受众认知逻辑,增加理解趣味。最后,视频的结尾部分通过回到开头地点场景形成叙事闭环,并阐释对象事物与中国特色概念、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小见大,深化主题。

在叙事手法方面,对比手法占比41.18%,成为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视频时常将历史上的中国发展情况与中国发展现状进行对比,突出中国当今发展的繁荣成就。比喻和借代手法均为29.41%,比喻用简单事物喻指中国政策概念,契合西方直接简化的思维;而借代常以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以使对象形象化。

(二)镜头运用分析

镜头运用主要分为景别运用和技巧运用。在景别运用方面,近景和特写运用最多。近景主要是对主持人方丹胸部以上的拍摄,特写主要是对叙事对象和方丹面部进行特写。近距离拍摄不仅能起到强调作用,还能减少主持人与受众的梳离。其次远景运用较多,远景主要用以展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宏伟磅礴气势,交代周围环境条件。全景因把主持人的身体全部放在镜头中,会产生疏离感,因而运用得最少。

在技巧运用方面,视频以运动镜头为主,即使镜头有短暂停留,镜头中的拍摄对象也在持续运动,以此消除受众视觉疲劳,持续吸引其注意力。另外,一镜到底也是视频常用技巧,镜头从报纸图片、微博图片、微信朋友圈图片进入现实场景,能够保持画面的连贯性,增加视觉美感。

(三)特效运用分析

视频主要使用4类特效技术。第一类是人像抠图技术,例如,视频将方丹人像从图像中抠出,将其缩小后又放入画面。第二类是虚拟动画技术,例如,视频将方丹制作成动画小人,用闯关形式阐述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蓬勃发展。第三类是图像复制技术,例如,视频复制两个方丹人像,解说中国现代不同的通信工具。第四类是实景与虚景互动技术,例如,视频用虚拟的方丹和实体的方丹进行对话交流。特效运用显著增加视频的创意性,激发受众观看兴趣。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首先,在议题上,议题以政治、经济为主,对其他议题关注不够。其次,在声音上,视频配乐多为节奏轻快的通俗音乐,缺失中国音乐特色。再次,在叙事上,叙述者仍显拘谨,虽然尽力以自然放松的状态向受众讲解,但叙述者略显僵硬的姿态和飘忽不定、时长看提示词的眼神容易破坏与受众的交流感,叙事模式较为固定,缺乏创意。最后,在表达方式上,视频欠缺幽默表达,使得宣传痕迹较为明显。同时,视频往往直接念出中国古语,而未对古语进行形象的阐释,使得外国受众难以领悟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改进建议

针对当前不足,本文提出融媒体时代优化新闻短视频发展的建议。首先,在议题上,继续关注政治、经济重大议题的同时,应加大对文化、生态、军事、外交的关注力度。其次,在声音上,视频应适当运用中国的古典音乐,在配乐上突出中国特色。再次,在叙事上,应加大国际流行影视模式与自创故事模式的比重,以打破时间化的叙事模式,增添视频创意和趣味。最后,在特效技术上,应注重对新技术的运用以及多特效融合。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好运中国》新闻短视频对外传播策略的分析,发现其在内容材料的选择上,视频主要专注政治、经济主题,转换多个场景,利用物品道具视觉化趣味呈现,融合轻快配乐、真实自然音、柔和语调、大众口音等对外传播策略。在形式上,视频主要采用契合重大时事发生时间,从中西共通概念切入,以小见大,运用比喻、对比、借代手法简化说理,多用近景、特写,注重运动镜头,坚持一镜到底,使用特效等对外传播策略。但视频在议题、声音、叙事、表达方式方面还存在问题,因此本文从议题、道具、声音、叙事、技术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新闻短视频对外传播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18.

[2] 王国庆.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人民出版社,2018:147.

[3] 刘虓.融媒体时代新闻短视频的素材选取及传播[J].新闻传播,2018(19):95.

[4] 刘滢,王笑璇.外籍记者上两会——讲好中国故事、创新话语表达的案例解析[J].中国记者,2017(04):26.

[5] 宫承波,黄灿灿.国家形象建构中的“文化寻根”叙事——以《中國日报》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报道为例[J].当代传播,2016,32(04):61-63.

作者简介:刘凌飞(1994—),女,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史。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融媒体策略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