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是怎样产生的(二)

2020-09-10 07:22
小天使·初中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布罗教师

在9月间,玛丽娅启程返回华沙,14个月的漫游,使她眼花缭乱。到她家新搬的住房,这所房子就坐落在她学习过的中学校旁邊。

她很爱她的父亲。他是她的保护者,是她的教师,而且她几乎相信他无所不知。父亲身为一家之主,维持收支平衡已经够困难的了,居然还找出时间来看他很费力得来的出版物,以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他觉得有许多事都是理所当然的;应该赶上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应该知道希腊文和拉丁文,除了波兰语和俄语之外,应该还能说法语、英语、德语,应该把异国作家的杰作用散文或韵文译成本国语言,应该自己写一些诗——他把他写的诗都小心地抄在一本黑绿两色封面的学生练习本里:《生日赠友》《为婚礼举杯》《致旧日的学生》等。每星期六,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他的儿子和三个女儿,晚间都在一起研究文学。他们围着冒热气的茶炊闲谈,这个老人背诗或朗读,儿女们都入神地听着;他已经秃顶,一点点灰白胡子使他温和的胖脸显得长一点;他有非凡的口才。一个星期六又一个星期六过后,过去的名著就这样由一个熟悉的声音介绍给了玛丽娅。以前这个声音说神话给她听,念游记给她听,或是教她读《大卫·科波菲尔》。

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总是打开书一面看,一面就毫不困难地用波兰语重述出来。现在,仍是那个声音,只是因为在中学里教课太多,哑了一点,向四个注意听着的青年,高声朗诵浪漫作家的作品。在波兰,这些作家是描写奴役和反抗的诗人:斯洛伐茨基、克拉新斯基、密茨凯维支!这个教师翻着那些用旧了的书籍,其中有几本,因为俄皇禁止出版,是秘密印的。他高声朗读《塔杜施先生》中气壮山河的长独白和《科尔第安》中的沉痛诗句,玛丽娅永远忘不了这些晚上:幸亏有她的父亲,她才能在一种不多见的发展才智的良好气氛中成长,而这在一般女孩是很少有的。有一种很强的联系使她依恋她的父亲,他以极动人的努力,设法使她的生活有兴趣、有吸引力。而她对于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的关切之情,也使她猜到了,在他的平静的外表下暗藏着多么秘密的苦痛。这是一个鳏夫的不能自慰的悲哀,一个不得不从事次等工作的受迫害的职员的忧愁和一个谨慎人的懊悔,因为他仍在责备自己不应该作那次倒运的投资,而耗尽他的有限财产。

(点评:玛丽娅的父亲对玛丽娅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幸亏有她的父亲,她才能在一种不多见的发展才智的良好气氛中成长。这是写玛丽娅成长的环境。)

玛丽娅在16岁的时候,就知道了补习教师的辛劳和卑屈:在雨天和冷天穿过市区,走很远的路;学生常是不听话或懒惰的,学生家长往往让人在有穿堂风的门厅里等很久。或者只是由于疏忽,到月终忘了付给应付的几个卢布,而这个教师是急需钱用,算准了在那天早晨一定能拿到的!

(点评:为了生活,16岁的玛丽娅就担任了补习教师的工作,备尝了生活的辛劳和卑屈。)

为了生活上的需要,她勇敢地接受了私人授课的劳苦生活;但是她还有另外一种生活,一种热烈而且秘密的生活。有许多梦想在激动她,与当时当地所有的波兰人一样。

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基回到华沙之后不久,结交了一些热心的“实证论者”。

(点评:实证论者是“科学的哲学家”,只承认实证的(确实的)事实,指出人们不可能也不必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科学是经验的描写。是一种哲学流派。)

有一个女子,皮亚塞茨卡小姐,给了玛丽娅很大的影响。那是一个二十六七岁的中学教师,金栗色的头发,很瘦而且很丑,可是很讨人喜欢。她钟情于一个叫做诺卜林的大学生,他因为政治活动新近被大学开除。她对于近代学说,有着热烈的兴趣。

玛丽娅起初很胆小,有一点怀疑,后来被她朋友的大胆意见征服了。她和姐姐布罗妮雅和海拉以及同伴玛丽亚拉可夫斯卡,一起参加了“流动大学”的定期聚会:有一些仁厚的教师讲解剖学、博物学、社会学,给想提高文化的青年听。这些功课都是秘密讲授的,有时候在皮亚塞茨卡小姐家里。有时候在别的私人住宅里,这些学生每次八个或十个聚在一起写笔记,传阅小册子和论文。一听见极小的声音,就都颤抖起来,因为若被警察发觉,他们就都不免下狱。

流动大学的任务,不只是补足从中学校出来的少年的教育。这些学生听讲之后,还要从事教学工作。玛丽娅受了皮亚塞茨卡小姐的鼓励,去教平民妇女。她为一个缝纫工厂的女工朗读,并且一本本地搜集波兰文书籍,聚成一个小图书馆,供女工们使用。

谁能想象得到这个17岁的青年女子的热诚?她的童年是在她崇拜的神秘物品——她父亲的物理仪器面前度过的。在科学“时兴”以前,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已经把他对于科学的热烈好奇心传给她了。但是那个世界还不能满足急躁的玛丽娅的需要,她跳入世界上别的知识部门:要认识奥古斯特孔德!也要研究社会进化!玛丽娅不只梦想学数学和化学,她要改革既定的秩序,她要启发人民大众。以她先进的思想和宽厚的灵魂来说,她纯然是个社会主义者,然而她没有加入华沙的社会主义学生团体;她热爱波兰,认为为祖国效力比其他一切都重要。

当时她还不知道她要对这些梦想作出选择。她把她的民族意识、人道主义思想和在智力方面发展的希望,都掺杂在一种兴奋的心境之中了。

矛盾得很!这个“解放了的女孩”为了表示轻蔑艳冶,刚把她那极美的金栗色头发差不多齐根剪去,就暗自叹息,并且把一些动人而没有什么意义的诗句完整地抄录下来。

玛丽娅与皮亚赛茨卡这个“实证理想主义者”在一起,用许多时间试图作出自己的前途计划。不幸得很,阿斯尼克和勃兰戴斯都没有给她们指点办法,能在一个大学不收女生的城市里求得高深学问;也没有给她们什么神方,能够靠教半卢布一小时的课就很快地积蓄一笔财产。

天性慷慨的玛丽娅十分忧伤;这个原是一家中最小的孩子,却觉得对大于自己的人的前途负有责任。

(点评:玛丽娅第一次参加社会活动,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实际上也写出了玛丽娅对人生的探索和追求。)

约瑟夫和海拉幸而不用她担心,那个青年即将成为医生,那个美丽而且性情激烈的海拉正在为要作教授还是作歌唱家而迟疑不决,她一面尽力地唱,一面获得文凭,同时拒绝一切人的求婚。

玛丽娅生性要先人后己,布罗妮雅明显的焦心和沮丧,成了她时刻在念的忧虑。她忘了自己的抱负,忘了自己也迷恋那个希望之乡,也梦想走1千公里路到索尔本去满足她的求知欲,然后带着宝贵的行李回到华沙,在亲爱的波兰人中间,谦虚地从事教学工作。

她之所以如此关心布罗妮雅的事业,这是因为有一种比血统还要强的联系,使她亲近这个青年女子。

自从斯可罗多夫斯基夫人去世后,布罗妮雅的友爱给了她像母亲一般的帮助。在这个很团结的家庭中,这两姐妹彼此最亲近。她们的天性真是相得益彰,姐姐的处事才识和经验令玛丽娅折服,所以日常生活的小问题无不拿去请教。比较热烈而又比较胆小的妹妹,是布罗妮雅年轻又非凡的伴侣,她有一种感恩的感觉,有一种负债的渺茫观念,因此她的爱更为深厚。

1885年9月的一天早晨,这个沉默寡言的青年女子,在一个职业介绍所的前厅里等着轮到她;她穿了她的两件衣服中最朴素的一件,在褪色的帽子底下,她那留了几个月的金色头发是尽力用发针扣紧的。

女教师不能留短头发,女教师必须端庄、平常,外表要和一般人一样。

(点评:这里写的是玛丽娅的姐妹深情。她的姐姐布罗妮娅在巴黎求学,玛丽娅要把自己当教师的一部分工资寄给姐姐。)

玛丽娅在1885年12月10日写给她表姐亨利埃特米哈洛夫斯卡的信中说:“亲爱的亨利埃特:我们分手之后,我过的是犯人的生活。你已经知道,我找着了一个位置,是在律师B家里当教师;连我最恨的仇人我都不愿意叫他住在这样的地狱里!结果我和B夫人的关系变得十分冷淡,我甚至不能忍受下去,就对她这样说明了;因为她对于我也正如我对于她一样‘亲热’,所以我们彼此极能了解。”

(点评:插叙玛丽娅写给表姐的一封信,写出了玛丽娅做补习教师所受的屈辱。虽然没有具体说什么内容,但从“连我最恨的仇人我都不愿意叫他住在这样的地狱里”这句话里就可以看出来。她甚至不能忍受下去了,但还在坚持,因为她要为姐姐,为她的家庭挣得一笔收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伟大人物的成长总是会经历许多痛苦和挫折,甚至是屈辱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一句名言:痛苦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她生长在非凡的人们中间,她身边有3个拿到文凭和奖章的青年,他们和她一样,都聪明,都有生气,而且都热心工作;所以这个未来的玛丽居里并不显得格外出色。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中,过人的天赋很快就可以表现出来,可以引起惊讶和称赞;可是在这一家,约瑟夫、布罗妮雅、海拉、玛丽娅一起长大,彼此竞争着求学问,都富有能力和知识,当然没有人能从这些孩子中间的一个身上,看出伟大人物的征兆,没有人被她那初现的光辉所感动。没有人想到玛丽雅的本质会和她的哥哥姐姐们有所不同,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过。

她把自己与家里的人作比较的时候,谦逊得几乎近于卑屈。

(点评:玛丽娅虽然有着非凡的才能,但是她经受了非凡的屈辱和痛苦,再加上她的几乎近于卑屈的谦逊,没有人能看出她今后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伟大的人物往往是从一个普通的人成长起来的这样一条真理。)

但是在她的新职务把她引进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的时候,她的优越性就光芒四射了。她离开了B先生家中的家庭教师职位。

(点评:过度。玛丽娅换了一个家庭做补习教师。)

1886年1月1日,玛丽娅在严寒中起程,这一天是她一生中的残酷日子之一。她勇敢地向她父亲告辞,又去普沙兹尼西附近的Z先生家当家庭教师。

她上了火车。忽然间,一种莫名的孤寂感向她袭来。

这个18岁的女孩,突然恐慌起来。玛丽娅坐在这辆笨重的把她送到异乡去的车子里,羞怯和恐怖使她颤抖。假如這个新雇主还和从前那些雇主一样,该怎么办?若是在她走了之后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患病,可怎么好?她还能再看见他吗?她是不是作了一件很蠢的事?十个、二十个令人痛苦的问题袭击着这个少女。她紧靠车窗,在茫茫的暮色中含泪凝望着在白雪下面沉沉入睡的原野向后飞驰。眼泪刚用手擦干,就又流了出来。

(点评:写她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根据前一个家庭的经历来推测后一个家庭可能会遇到什么事。)

Z先生是个著名的农学家,精通新技术,管理200公顷甜菜的种植。他拥有制糖厂的一大部分股票。

和别的一些人家一样,这一家最关心的事就是工厂。

玛丽娅关窗户的时候自己想:“罢了!我的运气不算坏!工厂确实是不好看,可是也因为有了它这个小地方才比别处活跃;时常有人从华沙来,也有人到华沙去。制糖厂里有一个给工程师和管理员预备的小住所,并不讨厌,可以到那里去借杂志和书籍。Z夫人脾气不好,但并不是一个坏女人;她对待女教师不甚苛求,那无疑是因为她自己也当过女教师。而且她的好运气来得较快。她的丈夫很好,她的大女儿是一个天使,别的孩子也都还不至于叫人受不了。我应该认为自己的运气不坏!”

(点评:呼应前面的铺垫。)

一个孤独的年轻女教师可以写很多信,只求有回信,信里有城里的消息。日月慢慢地流逝,玛丽娅按时对亲属叙述她拿工资的生活状况,在这种生活的卑微职责中,交替而来的是“伴侣”的钟点和尽义务的娱乐。

她写信给她的父亲,给约瑟夫,给海拉,给亲爱的布罗妮雅,她写信给中学的同学卡霁雅普希波罗夫斯卡,她也写信给表姐亨利埃特。亨利埃特已经结婚,住在利沃夫,仍是一个激烈的“实证论者”。她坦率地把自己多虑的思想、自己的失望和希望,告诉她的表姐。

这个青年女子每天在泥泞的道路上遇到一些农民,一些衣衫褴褛的男孩和女孩,在他们那大麻纤维似的头发下面,都是一张张顽钝的脸,她想起一个计划来。

为什么不把她认为宝贵的进步思想观点,在斯茨初基这个极小的天地里实行呢?去年她梦想过要“启发群众”,这是极好的机会!村里的儿童大部分不识字,进过学校的人真是少极了,也只学会了俄文字母。若是秘密设波兰文课,使这些幼稚的头脑觉悟到自己民族语言和民族历史的美,那该多么好!

她把意见告诉Z小姐,Z小姐立刻赞成,并且决定帮助她。

玛丽娅为了使她的热情冷静下来,对她说:“你细想一想罢,若是被人告发了,我们都会被放逐到西伯利亚去!”

但是勇气比什么都更有感染力,玛丽娅在布朗卡的眼睛里看到了热诚和决心。只要得到家长的允许,就可以开始在那些茅屋里谨慎地宣传。

玛丽娅不仅要听安霁亚结结巴巴地背课文,要教布朗卡做功课,等这些事都做完之后,这个勇敢的女子还要上楼去,在自己屋子里等着。楼梯上响起小靴子的响声,夹杂着赤脚走梯级的轻轻的脚步后,她知道她的学生到了。她借了一张松木桌子和几把椅子,以便他们可以舒舒服服地学习写字。有七八个老实青年坐在这间石灰墙的大屋子里的时候,玛丽娅和布朗卡仅能维持秩序,并且帮助那些写字完全失败的学生。他们焦急得吸鼻涕并且喘气,拼不出一个难记的字来。

这些都是仆人、农民、糖厂工人的子女,他们都围在玛丽娅周围。他们身上有一股不很好闻的味道。

他们当中有一些是不用心或愚顽的,但是他们大多数的明亮眼睛里,都有一种天真的热烈愿望,希望有一天会作读书、写字这些神奇的事。她想这种微小的目的达到了,白纸上的黑字忽然有了意义,孩子们有了自负的欢呼,坐在屋子一头看上课的不识字的父母惊奇赞叹的目光,这些都使这个青年女子的心紧缩起来。

她想到这些粗野的人里也许藏有天才。她对这个愚昧的海洋,觉得自己软弱已极,无能为力!

这些小农民决不会料到“玛丽娅小姐”常常忧郁地考虑到他们自己的无知。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教师梦想再去当学生,不知道她不愿意教而愿意学。

(点评:这里写玛丽娅在新的家庭里的补习生涯,重点放在她的业余时间里。一是写信,把自己的生活状况告诉她的亲人。二是给当地的仆人、农民和糖厂工人的子女义务教学,冒着被放逐的危险教他们学习波兰民族的语言和民族历史的美。实际上也是玛丽娅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

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基最希望能到法国去求学。

法国的声誉使她着迷。柏林和彼得堡都是在波兰的压迫者统治下。法国珍视自由,法国尊重一切情操和信仰,而且欢迎所有不幸的和受迫害的人,无论这些人是由什么地方去的。

Z先生和夫人的长子卡西密尔,由华沙回到斯茨初基来度假。在几个长假期之后,他发现家里有一个家庭女教师,跳舞跳得极好,能划船,能滑冰,聪明娴雅,即席赋诗能像骑马或驾车一样地不费事。她与他认识的青年女子不同——完全不同,不同得出奇!

他爱上了她。而玛丽娅,在革命观念底下藏着一颗容易感动的心的玛丽娅,也爱上了这个很漂亮而且不很讨厌的学生。她还不到19岁,他只比她大一点,他们计划结婚。

看起来似乎没有阻碍他们结合的事情。玛丽娅在斯茨初基虽然实际不过是“玛丽娅小姐”,不过是孩子们的女教师,但是所有的人都对她很亲切:Z先生和她一起在田野里作长途散步;Z夫人爱护她;布朗卡崇拜她。Z家的人对她特别恭敬,他们有好几次请她的父亲、哥哥、奶奶到这里来。她生日的时候,他们送她鲜花和礼物。

(点评:这里写玛丽娅的一次恋爱经历。这个家庭的长子回来度假,于是他们相爱了。他们对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美丽的幻想。)

因此卡西密尔不甚恐惧,差不多有把握地问他的父母是否赞成他和玛丽娅订婚。回答倒很快,父亲大发脾气,母亲几乎晕过去。

他,卡西密尔,他们这家的孩子,竟会选中了一个一文莫名的女子,选中了一个不得不“在别人家里”做事的女子!他很容易娶到当地门第最好而且最有钱的女子!他疯了么?

转眼之间,在这个一向自夸把玛丽娅当作朋友看待的人家里,社会界限竖立起来了,无法越过。玛丽娅不能作出离开Z家的决定,她怕使她的父亲不安,而布罗妮雅的积蓄现在只不过是一个记忆中的东西,现在是玛丽娅和她的父亲供给布罗妮雅在医学院求学,她每月给姐姐寄15卢布,有时寄20卢布,这差不多是她的工资的一半。到什么地方还能找到这种待遇?

她与Z家的人没有直接解释,没有痛苦的争论;那么不如忍受这次屈辱,留在斯茨初基,好像不曾发生什么事一样。

(点评:玛丽娅的爱情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故事有了转折。)

恋爱的结果不幸,智力的梦想失望,物质的景况极其困难。玛丽娅试图忘记自己的命运,忘记自己永远陷进去的这个泥淖。她转向家里的人,不是请求他们帮助,也不是向他们诉苦;每一封信里她都尽量提出劝告,答应给予帮助。她愿意家里人都过上很好的生活。

斯可羅多夫斯基先生拿到养老金之后,开始设法找报酬高的职务。他想帮助他的女儿们。1888年4月,他接受了一个既讨厌又麻烦的位置:管理离华沙不远的斯图德西尼茨地方的一个儿童感化院。那里的空气和环境都令人不愉快,什么都不好,只是工资比较高,这个极好的老人从中提出一部分月薪,供给布罗妮雅求学。

布罗妮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嘱咐玛丽娅不要再寄钱给她。第二件事是请她的父亲此后由每月寄去的40卢布中留下8卢布,用来一点一点地归还她妹妹寄给她的那笔钱。从这时候起,玛丽娅的财产才由零开始增加。

布罗妮雅正在工作,她的考试很成功,而且她正在恋爱!她爱一个波兰人,叫作卡西密卡德卢斯基,是她的同学,品质很好,令人喜欢,唯一不方便的特点只是不许他住在俄属波兰,他若回来,政府就要放逐他。

(点评:父亲拿到了退休金,并且又有了另外一分工作,姐姐布罗妮雅也开始工作,这样,家庭条件有所好转,这样一来,玛丽娅的压力也有所减轻。)

玛丽娅在斯茨初基的工作,到1889年也行将结束,从圣诞节起Z家就用不着她了,她必须另找位置。这个年轻的家庭女教师已经有了一个位置在斟酌中,华沙大实业家之一F家请她去。这总算是一种改变,而玛丽娅是如此强烈地需要这样的改变!

(点评:玛丽娅又换了一个家庭。)

这是她初次也是末次遇到奢侈生活!夫人很优待她,所以这种接触并不讨厌;F夫人被这个“非凡的斯可罗多夫斯卡小姐”迷住了,到处称赞她,并且要她参加所有的茶会,要她参加所有的舞会突然一声霹雳:一天早晨,邮递员送到一封巴黎来信。这封写在四方纸上的可怜的信,是布罗妮雅在解剖室里上两次课之间草草写的;这个高尚的女子提议请玛丽娅下一年到她的新家庭里去住!

(点评:巴黎来信,为玛丽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可惜布罗妮雅缺少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她太穷了,没有力量为她的妹妹付旅费,不能强迫她的妹妹上火车。后来决定,玛丽娅先履行F夫人家的聘约,再在华沙住一年。她要在父亲身边生活,她父亲在斯图德西尼茨的职务新近解除了。她可以教课,增加她的积蓄,然后再动身。经过了乡间的蛰伏状态和F家的浮华纷扰之后,玛丽娅又回到她感到亲切的环境中:自己的家,老教师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就在身边,流动大学又对她打开了神秘之门;还有一件无上快乐的,也是极重要的事情:玛丽娅生平第一次进入了实验室!

(点评:回到了自己的家里,有了一件无上快乐的,也是极重要的事情:玛丽娅生平第一次进入了实验室!)

在克拉科夫大道66号,一个种着丁香花的院子的尽头,有一座两层的小建筑,只有极小的窗户透进光线。这个地方夸大地叫做“工农业博物馆”,这样虚夸而且含糊的名称,是专为哄骗俄国当局的一个外表,因为“博物馆”决不会引人怀疑!在一个博物馆里教波兰青年学科学,谁也不会加以干涉玛丽娅的表兄约瑟夫柏古斯基,他是这里的领导人。

到夜间很晚的时候,玛丽娅才遗憾地离开静电计、试管和精密天平,回到家里,脱去衣服,在她的窄床上躺下。但是她不能入睡。一种激动人心的兴奋使她睡不着,这种感觉是她从来不曾有过的;她长久以来不明确的使命,现在就像受到一种神秘的命令驱使那样呈现出来。这个青年女子突然感觉到迫不及待,感到烦扰。玛丽娅把“工农业博物馆”的试管拿在她那美丽的巧手里的时候,就神奇地又回到她童年时期的依稀的回忆中了:想到她父亲的那些物理仪器,那些总放在玻璃匣里不动,而且她总想拿来玩的东西。她已经重新结牢了自己的生命之线。

1891年9月,玛丽娅在喀尔巴阡山的察科巴纳度假,她要在那里与卡西密尔Z会面。但是在察科巴纳,两个青年人在山中的两次散步中,已经进行了决定性的交谈。由于那个大学生又对玛妮雅吐露他已说过上百次的犹疑和恐惧,玛丽娅产生了厌烦。

(点评:与卡西密尔Z的再次会面,玛丽娅终于彻底地斩断了情思。)

1891年9月23日,玛丽娅由華沙向布罗妮雅写信,请求到巴黎去使精神恢复平衡。

不久,被褥已经运走,箱子已经托运,这个旅行者还剩下一些各式各样的粗重包裹,这是她在路上的伴侣:三天在火车上的食物和饮料、坐德国火车时要用的折椅、书籍、一袋糖果、一床毯子。

(点评:玛丽娅奔向巴黎,奔向她崭新的人生。)

小结:这一章节主要记叙了玛丽娅先后三次做家庭补习教师和一次恋爱的经历。中间穿插了她为仆人、农民和糖厂工人的子女义务教学的内容以及父亲对她的影响。从这一章节的内容来看,父亲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猜你喜欢
布罗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冬日取暖
一扇受够了的门
秋天在哪里
盛装下的抑郁人生
美育教师
教师发展
西班牙大使倒卖签证被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