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专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2020-09-10 07:22卢华厚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养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工作的灵魂,也是培养新闻接班人的思想理论指引。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刻内涵运用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新闻媒体人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采编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4-0011-01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广西教改项目“将非遗节目采制融入高职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XGZJG2018B16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世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实践和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理论的高度概括。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专业虽然没有开设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但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媒介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采编专业的教学与实践中,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具备全媒体工作能力的新闻人才尤其重要。

一、思想深度决定站位高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专业教育的思想理论指引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党的一切工作的科学理论,作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思想旗帜。在新闻领域,各级宣传部门、媒体机构和新闻教育战线始终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奠基、列宁继承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将其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形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系列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将其视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并且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灵魂,是旗帜,是定盘星,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中有着极端重要的地位。[1]

在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的工匠。然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新闻采编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更要培养政治坚定,有一定思想深度,善于思考、长于实践的实用型人才。

纵观近年来全国173所开设新闻采编类专业的高职院校,绝大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均提到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高职院校只有筑牢思想基础,才会在新闻采编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政治站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形势,掌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党和政府关于新闻传播与宣传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的意识,增强新闻敏感性,提升新闻业务素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灵魂,也是新闻教育工作者与新闻学子需要打牢的思想基础,在专业教育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专业的职责和使命,也是新闻学子的必修课。只有筑牢思想基础,才能够明辨大是大非,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立志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二、教学融入深度,理论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全方位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夯实理论基础,练就专业技能,提高学识修养,力戒浅尝辄止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新时代,新闻采编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理论知识体系,具备全媒体时代需要掌握的文化知识涵养、文学艺术修养、新媒体素养,做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课程设置和理论教学上,就要强化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等基础理论的教学。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要义融进教学实践的全过程,融会贯通,把握未来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认清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还要通过对新闻传播行业和传媒文化类企业的调研,了解全媒体时代岗位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主动对接“互联网+”、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等需要,形成相应岗位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最后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通过筑牢思想理论基础,夯实学生的采编专业基础,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媒体采编制作能力和平台发布技能,学生才能在科技快速发展、媒介飞速变化的融媒体时代获得更好的发展。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结合每年行业企业对传媒人才培养需求情况的调研,形成了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课程开发体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确定了新闻采访与编辑、摄影摄像技术、图文编辑和视频制作包装、视频新闻采制、移动网络编辑、电视专题片纪录片制作等8门专业核心课程。如策划与写作能力培养,贯穿在3年的各类专业课程中,开设有消息与微写作、新闻专稿写作、软文与创意写作、融媒新闻报道策划、新闻评论等课程。此外,根据融媒体时代的特点,增加各类新媒体样态媒介产品采编制作与平台发布技能的课程比重,开设有移动网络编辑、影视编辑、视频直播、报刊编辑与制作等课程;根据泛传媒行业的就业趋势,加大公关实务、三微一端运营、媒介营销等课程的教学力度。以用户思维、产品思维、整合思维和互动思维推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三、加大实践难度,增加全程参与媒体和泛媒机构的实践比例,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教学和采编技能大赛,练就学生适应融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与制作的技能和新媒体平台的推送能力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遵循新闻传播客观规律,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传播新技术同行,实现媒体融合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按照這一要求,在新闻采编专业教学实践方面以项目实战为依托,将深刻的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教学项目实践中。2017年至今,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新闻教研室每年在大一新生的新闻采访课程学习中都会开展全年级的模拟新闻采访大赛活动。100多个学生分成若干个采访小组,结合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新闻案例,直面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突发事件、民生领域事件,特别是结合当地省市的新闻案例,让学生在大赛过程中发现新闻线索,扮演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再现事件场景和采访过程。学生身临其境地模拟新闻现场,模拟新闻事件当事人,感受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角色体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发现新闻价值和新闻采编表达的能力。2017年以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新闻教研室每年都会组织大一和大二学生参加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部分论坛活动、展览活动,南宁半城马拉松比赛、环广西自行车拉力赛等重大活动,指导学生现场采写各类消息和图文报道,摄制短视频和微博等新媒体产品在今日头条等平台上发表。近5年来,每年的校内外职业教育宣传周等重大活动,新闻教研室组织开展同题新闻大赛,新媒体策划大赛。组织大二学生结合异地专业综合采风活动,走出校园,到区外省市实地采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锻炼团队与个人新闻采访策划及合作制播能力。每年的暑假和春季学期,分别组织大二和大三学生到各类新闻传媒机构和文化传播类企业顶岗实习,熟悉各类媒介的采编运作流程,锻炼新闻采编能力和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每年大三的毕业设计,组织学生运用综合能力分组策划采编纪录片、专题片。特别是近5年来组织采制了40多部广西和周边省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记录和传扬民族文化瑰宝,助推地域文化传播。其中的优秀作品在广西电视台、部分采访地的市州级台、县级台和网络新媒体等多个平台播出。纪录片《侗画人家》《金凤腾飞》《锦绣南宁》等优秀作品参加全国首届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编辑创新大赛、首届广州国际城市影像大赛中频频获奖。多部新闻作品和视频作品在全区大学生新闻采访大赛、影视大赛和征文活动中获奖。

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近年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多方努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新闻发现能力和较强的新闻敏感性、新闻价值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信息流动中辨别、抓取新闻事实,熟练掌握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业务技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积极创造意识,锻炼开放前沿的新闻思维,以适应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发展需要。[3]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心中的魂、骨中的钙。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专业不能培养一批没有灵魂、没有情怀的机械文字匠、技术工,而是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刻内涵运用于教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培养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一专多能的新闻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序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

[2]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3]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举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座谈会[DB/ OL].广西新闻网,2020-01-10.

作者简介:卢华厚(1968—),男,广西河池人,研究生,高级记者职称,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传媒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养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我国媒介审判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