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0-09-10 18:23宋通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41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渗透阅读教学

宋通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入发展,语文教学价值日益凸显。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对小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一个全面考察,同时对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展开深入研究。希望本文的浅见能为广大同仁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渗透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一发展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课堂的趣味性要求比较高。因此,教师要想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轻松愉悦的阅读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成长打好基础,最终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1.结合课本内容,在单元课后穿插古诗词诵读

纵观中国传统的古诗词,均具有意境优美、形式灵活、用语精炼、思想深邃的特点,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状况等的一种真实反映,特别是在文化方面,古诗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它通过真情实感记录并再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生活,彰显了民族品质和气节,是中国优良传统美德的一種传承。从古诗词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大多具有篇幅短小、通俗易通、朗朗上口的特点,传颂度非常高。在当前全国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均有一定篇幅的古诗词学习和诵读任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其所占篇幅也在增多,内容形式也变得多样。

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中,就包含多种题材的诗歌,其中既有《诗经·采薇》、杜甫的《春夜喜雨》等古诗,也有近现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还包括了白朴的《天净沙·秋》等散曲,其形式多样。除这些单元内容综合知识的学习外,我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搜集和整理相关诗歌,在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的同时,欣赏诗歌等的意境。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增强了探究欲望,有同学找到了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沉醉于江、花、人所传达出的韵味,诗句中所展现的春景和作者慵懒的被“可爱深红爱浅红”的瞬间发现所感染,通过桃花争艳的繁荣景象为春季涂上了精彩的画面,通过这首诗的意境,学生们感受到仿佛自己也跨越时代,与作者一起在桃花从中共赏春景,在文中寥寥数语中,感受美不胜收的春意盎然景象,感受传统文化的自然美。此外,还有学生找到了《游子吟》,被诗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深深打动,将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和感激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一种传承。

2.将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引入单元课后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寓言、传说和成语故事等对我们并不陌生,无论受教育程度高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二,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邯郸学步》、《守株待兔》等都\家喻户晓。寓言以其简明、传神的特点,人物形象的鲜明,寓意的深刻和表述的诙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起到传递正能量、净化人的心灵、激发人们一心向善的重要作用[2]。对历史故事而言,因其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作为支撑,小学生在其学习,能更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节、习俗等的了解,因此,教师可选择在单元课后引入适量的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等,来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其探究能力。如,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负荆请罪》教学中,通过成语故事的方式刻画了一个制作能改、宽容大度的优良品质。

众所周知,成语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构成,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是对课本知识的一种延展阅读,也是让学生通过成语故事感受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单元学习的课后练习中,我们可以为学生们引入诸如闻鸡起舞、刻舟求剑、胸有成竹、入木三分、邯郸学步等成语故事,一方面在丰富学生的学习积累,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和知识,在传统文化渗透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广大,提升个人品质。此外,对高年级的小学生,还可通过开展“趣味语文”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完成语文的阅读学习,除了教材中的“花鸭和彩霞”等绕口令和对联等外,还可将学生所熟悉的文本作为课程内容,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如巧问巧答等,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增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四大名著,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每一本都以章回小说的形式进行叙事描述,四大名著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其影响深远。四大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囊括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对文化所产生的作用。无论所采取的是哪种叙述方式,其记载和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都是具有唯一性的,为今人进行传统文化的研究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财富[3]。如,《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介绍了三国时刘备和孙权联手抵抗曹操的事件,在轮番的斗智斗勇中,孔明的足智多谋、有胆有识与周瑜的心胸狭隘等凸显出来,给学生深刻启示。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渊远流长。语文作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学科,是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其意义特别重大。阅读作为中国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充分认识到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改教学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文献的阅读兴趣,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丁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J].新课程·上旬,2020(04):256-256.

【2】周宜群.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J].速读·下旬,2019(09):325-325.

【3】谭晓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J].魅力中国,2019, (52):470-471.

河北省石家庄市阳光小学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渗透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