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民间剪纸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

2020-09-10 18:32王芳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剪纸民间传承

王芳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金华民间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含着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拥有难以完全表达的深刻意义和不可估量的历史和科学价值。本文以金华的民间剪纸为例,意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相关非遗文化的活动,金华民间剪纸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进一步稳步、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弘扬和光大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不懈努力。

关键词:剪纸;传承;发展;民间

一、金华民间剪纸的历史文化渊源与目前的民间剪纸活动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客居金华时所写的《武陵春》。其中“双溪”就是东阳江、武义江交汇于婺江处。它似一条玉带环城蜿蜒而过。就是地处浙江中西部的中心城市——金华。

金华古称婺州,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现辖婺城区、兰溪市、义乌市、东阳市、永康市、和金华县、武义县、浦江县、磐安县,总面积为10917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40多万,是一座人文荟萃,教育鼎盛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山川秀丽,环境优雅的旅游胜地;是一个生态环境良好,整洁亮绿,文明有序,居住舒适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金华建置久远,古属越国地,秦人会稽郡。自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始名东阳,后历名金华、婺州,或设郡、州、路、府、道,或设专区和地区,1985年金华撤地设市。金华山川秀绝,人杰地灵,金华乃文化之邦,素称“小邹鲁”。宋初,设置婺州州学;以吕祖谦、陈亮为代表的金华学派、永康学派一时名播四海。宋濂其文《送东阳马生序》以己之勤学苦读,劝勉后辈晚学潜心读书,堪称不朽名篇。金华大地留下了无数璀璨瑰宝,其中,以口传心授传承的形式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更是弥足珍贵。

剪纸作为一项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旧时在八婺民间非常流行。新中国成立后民间剪纸技艺人的活动减少,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一部分爱好者和剪纸艺人,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和推广剪纸艺术,剪纸创作队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壮大,代表人物有王风。王风的剪纸作品以传统题材为主,及时宣传党在各时期的方针政策,风格明显。解放初的时候,王风剪《社会主义好》,赞美祖国;改革开放后,剪《高楼万丈平地起》,表现当时建设的盛况。这一类的作品还有《只生一个好》《五讲四美》《八荣八耻》等等。退休后,王风在老年大学和市区各个学校推广剪纸艺术,卓有成效。2006年被授予“金华市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家”称号。

在金华这片土地上,剪纸这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手工艺,世代相沿,经久不衰。在婚庆宴席、乔迁祝寿、逢年过节等民俗活动时,都要制作大量的纸花作为装饰。在传统习俗里,元宵节历来是春节的“压轴戏”。年初十至二十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庆祝,还有演戏、迎龙灯、花灯、舞狮等活动。新中国成立前,金华武义宣平在正月十四至十六日,板龙、滚龙极为盛行;县城的花灯,则由寺庙主持,各家各户扎一盏,称为“助灯”。诰山殿扎净瓶灯,有鸳鸯戏荷,喜鹊啄梅、鹤立池塘、松柏长春等名目。镇东庙扎大鱼、大伞,有青鱼、白鱼、鲤鱼等,每条大鱼后面跟随一柄华盖伞。提灯时,一路鼓乐,店家则鸣炮迎接,观者众多。正月十四日,东岳、城隍、二郎、皂角等庙,皆结扎抬阁,装扮故事,以旗鼓相伴,游行街市。城乡妇女约伴游观,到各庙进香,称为“抖晦气”。新中国成立后,仍有花灯、龙灯等喜庆元宵活动。过了正月十五,这个年就算过完了。就在人们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传统的东西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祈求国泰民安、家业兴旺的元宵节迎龙灯活动在金华各地还在进行。

二、正确认识“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做好民间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美丽乡村”,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几年来,金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切实把它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实现“百姓富裕、浙中崛起”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研究和部署。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金华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在空间布局、人居环境、农民生活和社区服务等方面实现了优化。截至9月底,全市所有县(市、区)均完成村庄布局规划,共启动中心村建设128个,撤并自然村323个,集聚农村人口3.12万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两区”、农村集体经济、农村二、三产业得到有力推进,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4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一)创办金华市民间剪纸博物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金华市区东市街50号,一座从义乌迁建的清式建筑,是金华市剪纸博物馆。馆内有1000多平方米的场馆分上下两层,1500余幅金华剪纸艺术的经典作品及国内主要剪纸流派的代表作,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人们在散发着桐油清香的展馆内流连忘返,不时发出啧啧的称赞声。剪纸博物馆的创办人詹东明;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特别有艺术感,长发长须,满脸憨憨的笑容。詹东明从小学开始就喜欢美术。他在金师附小读书时,班主任是省美术特级教师胡延巨;中学时,受教于我市名画家洪世川先生;中学毕业后,听过诸葛栋老师的课;而他的研究生课程就读于浙师大美术专业。从中学开始,他就开始学剪纸,此后一发不可收。40多年来,剪不离手,一直剪成我市首批工艺美术大师(剪纸)。詹东明说,自己从事的工作一直与美术有关。坚持剪纸,主要还是喜欢。他特别喜欢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书写过的一副对联:“安隐生涯陇上一犁先世土,清高事业案头几卷古人书。”他每天至少花三四个小时剪纸,创作出许多既有浓郁民族色彩,又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剪纸作品。整个剪纸博物馆,除了国家级非物質文化遗产项目(浦江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吴善增、“剪纸老人”王风等人捐赠或友情展出的部分作品外,主要是詹东明自己的剪纸。数量之多、类型之广、技艺之精,不是静心沉潜的人是做不到的。

(二)创办民间剪纸培训班,进一步做好民间剪纸的传承与保护

在金华各个县市,如武义县的老年大学为继承发扬剪纸这一民间传统艺术,于1993年创办剪纸班,聘请金华剪纸泰斗王风任教,十多年来培养出一批批剪纸爱好者,并有多名学员成为剪纸高手,创作出大量颇具时代感的剪纸精品。尤其近三年,举办剪纸精品展15次,参展作品达570多件,先后被杭州、金华、义乌等10多个市县选去展览交流,参观者数以万计。外地某老干部专门来信,盛赞作品精湛,激发了群众学习剪纸的热情,准备开办剪纸班,并诚邀武义老年大学派人任教。钱江电视台专门到武义拍摄了剪纸专题片。如今,到武义老年大学剪纸班参观取经的省内外人士络绎不绝。

武义老年大学剪纸班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内容上讲究“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集宣传、实用、欣赏为一体。剪纸工艺上也讲创新,不再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而是融剪、刻、雕等先进工艺结合,采用多色纸、油光纸、工艺纸、宣纸塑膜纸等多种纸质剪刻,质好量高,易装裱、易悬挂、易保存。武义老年大学还专门编辑出版了《武义·民间剪纸艺术集》一书,图文并茂,已被金华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列为“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项目”。

剪纸班为了配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剪纸抢救工程”的进行,经常下乡村学校表演剪纸艺术,传授基本技能,并向烈军属和老人赠送剪纸作品。如今,乡镇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上都有剪纸比赛。保护、继承、创新民间剪纸艺术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朱莲花是金华市武义县民间剪纸艺术的典型传承人,她1941年12月出生于金华市武义县泉溪镇的白革村,自幼聪慧好学,尤其对当地的民间剪纸情有独钟,孩时即拿起剪刀折折剪剪。先是跟从母亲学会剪清明节扫墓用的坟龙,农村结婚用的双喜,梅花喜鹊,绣花鞋用的鞋头花,以及枕花,还有死人用的头枕,脚枕图案等等。高小毕业后,朱莲花考入武义县工业学校,1960年5月被招为工人,先后当过电厂工人、供销社营业员、造纸厂工人等。在工作的空闲时间,她始终坚持剪纸,并且受城里刻纸艺术的影响,采用剪刻结合,花纹图案剪得更加细致精美。以剪刻毛主席、周总理、朱德以及马恩列斯等领袖头像为主,剪得惟妙惟肖,神形兼备。每逢同事、亲戚朋友等办喜事,她都会剪上几幅《喜鹊作梅》《鸳鸯戏水》《连年有余》《富贵吉祥》等剪纸作品相送,以示祝贺。1991年12月退休以后,朱莲花对剪纸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她每天都要剪上几个小时。她临摹国画、杨柳青年画等作品剪刻,又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作,作品题材极为广泛,既尊崇传统,又不乏现代气息。特别是近几年来她的农耕文化系列作品,生活气息十分浓烈。如今,朱莲花已经剪出了数百件作品,在各级比赛、展览中获奖、展出以及各级报刊上发表入编的作品已达上百件,其中有《花瓶》《金湖泛舟》等作品入选中国文化遗产日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作品系列展,浙江省民俗风情剪纸艺术展,东风颂,中国剪纸艺术大展。《松鹤延年》《快乐武义》《农耕竹编》《天伦之乐》等在胶州湾中国剪纸艺术大展、浙江省“江河湖海”情剪纸艺术展、“跨世纪的中国老人”作品展、中国民俗风情展、庆祝建军75周年全国书画展、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神州风韵”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邀请展、中国剪纸艺术大赛等一系列赛事中分别获得一等奖、银奖、铜奖、优秀奖等。2005年,朱莲花还担任武义武东小学剪纸辅导老师,为培养剪纸新人做贡献。

此外,在金華市百年老校壶山小学,让剪纸艺术进课堂,进行传统剪纸艺术继承与开发的研究,了解本地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形成与现状,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成立剪纸活动兴趣小组,开展剪纸活动竞赛。学校努力营造剪纸艺术氛围,充分利用各幢教学楼、综合楼的过道、楼梯、宣传橱窗等场地展示学生剪纸作品,每一个班级还创办了各具特色的剪纸角,有剪纸乐、剪纸工作室、巧手坊等等,并在校艺节举办剪纸现场比赛,获奖的30余幅优秀剪纸作品还漂洋过海,送往日本枥木市国府北小学交流展出,大获好评。传承与延伸使民间剪纸在金华大地上遵循古的传统却有旺盛的生机,表现新的生活。

参考文献:

[1]2012年金华市美丽乡村建设总结[EB/OL].

[2].武义县志(1990年版)[M].

[3]王伯敏.中国民间剪纸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4]金华新闻2011年金华市剪纸博物馆开馆[EB/OL].

猜你喜欢
剪纸民间传承
大嘴蛙学剪纸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手工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
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