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刷屏现象探析

2020-09-10 14:37刘波洋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朋友圈

摘 要:2019年建国70周年庆典前夕,“请给我一面国旗@微信官方”突然在朋友圈刷屏。微信国旗头像的火爆在于踩准了国庆的时间节点,搭配具有交互性和趣味性的头像符号,得以在短时间内博取大量网民关注。在国旗符号应用于头像广泛传播和刷屏的背后,是传播仪式感构建起的民族文化认同,从而掀起了网络狂欢式的刷屏浪潮。本文从朋友圈刷屏现象入手,以符号互动论为理论支撑,进而对微信国旗头像事件进行探析。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朋友圈;国旗头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102-02

一、微信国旗头像刷屏事件概述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前夕,微信朋友圈突然被“请给我一面五星红旗@微信官方”的消息刷屏。据称,只要发送这样一条朋友圈就可以为你的头像加上一面五星红旗。随着众多网民的模仿传播,微信国旗头像作为热点话题强势占领新浪热搜头榜。

随着用户参与度的提升,后续很多网民发现@微信官方并没有作用。事后查明该活动是由腾讯新闻极速版的社群运营团队开发的一款小程序,只有登录H5页面上传头像才可获得相应头像。

随着刷屏进展得愈演愈烈,用户的内容请求已经不满足于加上国旗符号那样简单。刷屏事件向更丰富的样态发展,部分用户会发送更为特殊的请求,如“请给我个男票@微信官方”“请给我卡里打点钱@微信官方”等,除了这样变异了的恶搞之外,还出现了朋友圈空间互动。

二、符号互动论:一种社会互动的视角

符号互动论是社会互动领域的代表性理论,米德作为奠基人,从“自我”“心灵”“社会”3个维度阐释社会互动,他的学生布鲁默则在《符号互动主义:观点和方法》一书中对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进行了进一步丰富和总结。[1]

布魯默认为,符号互动论存在3个前提:人类行动所指向的事物是因为那些事物有意义;这种意义来自人们与自己同类的社会互动;意义可以通过解释过程加以修正。因此,符号互动论的3个基本原理可以被归纳为: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对其采取行动;我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在任何情况下,我们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我们“与我们自己交谈”。

三、微信国旗头像的“符号互动”探究

(一)爱国情感的网络空间延伸

国旗象征着一个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代表国家的旗帜符号。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红色象征中国革命历史,五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通过阅兵仪式和各种活动形式来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生日祝福。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广泛运用,在节日庆祝中为网民提供了新的表达渠道。微信国旗头像事件是网民爱国情感在网络空间下的延伸。国旗作为爱国的符号象征,将国旗标示在微信头像上即是爱国的体现。在此次事件中,网友只需通过微信小程序上传头像,即可生成带有国旗标示的头像,借此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

微信朋友圈具有交互性、裂变性等传播特征,在国庆70周年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驱动下,国旗头像得以借势实现了广泛传播,无数网友的爱国热情被点燃,在微信社交平台掀起了一股国旗头像的风潮。由此形成的社会热点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网民对国旗头像的持续讨论,在一段时间内使网络空间充斥着红色爱国的网络景象。

(二)符号景观的爱国仪式构建

符号互动论认为,心灵、自我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三者间的互动过程就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在符号互动的过程中,用户带有特定的需求和动机,并且这种需求与动机都想要被满足。根据腾讯小程序的设定,网友只需在小程序上传自己的微信头像,便可获得带有70周年的金色“70”字样、喜庆的“国庆快乐!”横幅和圆形五星红旗logo的3款不同的微信头像,从而选择专属的微信国旗头像来表达爱国之情。

米德认为,互动是个体通过语言符号进行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沟通,从而实现个体自身的意义认同和沟通,并在这种自我沟通过程中,通过发展自我意识的形式逐步完成自身的社会化。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表演者十分在意自己如何在观众面前塑造出优质形象。[2]微信朋友圈作为用户展示自我的“社交窗口”,用户可以在朋友圈内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编辑等各种方式的内容,建构自我在他人心中的社交印象,使用户不仅能够直观、清晰地表达自己,还能让朋友圈的好友形成对自己的直观印象。

当朋友圈内国旗头像形成刷屏之势,网友的爱国情感开始变得符号化,从国旗头像的生成到用户分享的过程中,即形成了个性化定制的传播内容,也在不经意间完成了爱国仪式的自我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庆祝建国70周年的情感表达。

(三)交互体验的情感价值认同

在符号互动论的一项基本观点认为,当人与人交往时,实际上会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具有表征意义的符号,人们会用这种符号来进行互动并发展自我。在国旗头像刷屏事件中,国旗符号成了国庆期间庆典的“能指”,“所指”的即是用户心中的爱国情怀。

用户将生成的国旗头像发布在朋友圈,与圈内好友互相点赞和评论,在互动中的情绪感染可以促进群体成员的感情互动,感受到自我与他者在感情上的共振,从而获得良好的交互体验。国旗头像事件踩准了建国70周年的时间节点,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用户为了保持朋友圈内的“队形”,也相继在头像上贴上了国旗,这无疑继续渲染了朋友圈内的情绪狂欢。

带有国旗符号的微信头像在朋友圈广泛传播,在于符号景观背后折射出用户对国庆的情感表达。以为祖国母亲庆生的共鸣性话题在国庆期间获取了社交媒体的注意力,满足了自身的需求,并引发身边好友关注。换过头像的用户之间相互确认对方身份,在互动关系中建立情感认同,共同构筑了“想象的共同体”。

四、微信国旗头像刷屏事件带来的影响

(一)头像存在违法传播风险

我国国旗法对国旗的使用有明确规定,国旗或者是与国旗相近的图案,被用作广告商标,在公共场合以各种方式做出侮辱国旗等行为即构成违法,用户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一般情况下,使用国旗或者将国旗表示在微信头像上并不违法,微信国旗头像使用户在信息呈现上表达更加丰富多元的同时,还能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热忱之心。因此,在使用国旗头像的过程中,用户需注意自己的账号和头像是否具备侮辱性,在使用头像前要仔细斟酌,避免涉嫌违法传播。

(二)同质信息消解用户热情

当朋友圈出现大量同质化头像,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户体验大打折扣。微信国旗头像在朋友圈较短时期内形成刷屏浪潮,在初期能够成功引发用戶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即便每张国旗头像都带有用户的个人标签,却无法摆脱统一的格式和文本。当在短时间内出现密集量的头像刷屏时,微信用户的审美疲劳和视觉疲劳便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还会逐渐磨灭用户参与活动的热情。信息过载在不同程度上会消解人们的注意力,长期处于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现代人对某一活动的参与变得更具随机性。

五、结语

精神分析大师拉康·雅克曾表示:“人类世界本质上是一个符号世界,所有的日常物品都被变成符号。”[4]国旗凝聚了国人充沛的爱国热情,也是国家最好的情感符号载体。网友通过刷屏为自己头像上添加国旗,是在表达他们心中对祖国的真挚祝福和美好祝愿。腾讯极速版团队策划的此次国庆活动,以趣味性和交互性的产品设计,让用户在休闲轻松之余,深入感受到国庆的欢乐气氛,激发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但同样应当注意的是,任何产品的创意设计到投入市场都要有法律层面的考量与权衡,尽量排除意外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乔治·赫伯特·米德(美).心灵、自我和社会[M].霍桂桓,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64.

[2] 欧文·戈夫曼(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4.

[3] 国旗作头像可能违法?听听律师怎么说[EB/OL].人民网,http://m.people.cn/n4/2019/0927/c204836-13238986. html,2019-09-27.

[4] 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0.

作者简介:刘波洋(1996—),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朋友圈
中国的南海“朋友圈”决不比美国的小
亚投行“朋友圈”超出预想
亚投行“朋友圈”越扩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