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竹雅 用西洋技法演绎中国风情

2020-09-10 07:22付文芯
音乐世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方志敏草堂美声唱法

唐竹雅其人

唐竹雅是谁?让我们暂且抛开他目前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歌剧合唱系主任的身份,从2003年在广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声乐大赛说起。“金钟奖”是中宣部批准设立的中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综合音乐艺术最高奖。整个赛程要求严格,每个选手从初赛、复赛到决赛一共要唱9首曲目,初赛2首复赛3首决赛4首,每轮比赛对曲目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更能全面检验选手的实力。那一年,四川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唐竹雅,在激烈的竞争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高水准与硬实力,一举夺得铜奖,为四川争了光。

此后,男高音歌唱家唐竹雅在音乐上的造诣可谓是大匠运斤,在教学之余,先后出访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演出,还担任了多个国内国际音乐大赛评委,如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四川赛区评委、“贝尔贡齐”国际声乐比赛成都赛区评委、中国音乐“金钟奖”四川赛区评委、意大利威尔第之声国际声乐比賽(中国赛区)评委、中国新加坡国际音乐大赛评委、日本东京国际声乐大赛评委等。他还演唱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歌曲,如《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黄河长江》《江河之恋》《三峡好儿郎》《春天的国度》《走进草堂》等,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走进草堂 走进中国古风

公元前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偕家入蜀,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称 “成都草堂”,后又历经岁月,几番整修,成了现在的“杜甫草堂”。

2003年10月,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专程来蓉采风,携手四川的著名词作家王持久完成了艺术歌曲《走进草堂》。在这首歌里,王持久将草堂的西岭残雪、锦江船桨、茅屋秋风、朱门丝管,还有遗留于草堂的喜悲忧乐,前生与今世的历史都融汇在一起。据成都电视台导演李容江回忆,歌曲制作完成的那一瞬,录音棚里所有人都情不自禁鼓起掌来,“旋律大气、歌词优美,涌动的情感让人激动得想落泪。 ”

不久,李容江找到唐竹雅,希望他能够用美声的形式来演唱这首歌,将草堂的美、成都的美再次呈现给成都的老百姓。还没等这首歌播放完毕,唐竹雅马上就答应了。他说,谷建芬老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作曲家,仅听到前奏的时候,极具蜀韵的古筝,就让他充分感受到地域特色。而前奏之后王持久老师笔下的歌词“窗外的西岭还有那千秋的残雪,门前的锦江已不见当年的船桨”,意境深远,让他立刻有了一种穿越千年光阴的感觉。他非常喜欢这首歌。

于是在中共成都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05成都新年音乐会”上,唐竹雅倾情演唱了《走进草堂》,台下观众思绪随着歌声的牵引而飞扬,“无语的春风染红了溪边的海棠,静静的小桥犹载着古老的梅香……走进草堂,听到了那历史的吟唱,走进草堂,看到了那前人的期望……”唐竹雅的美声唱法,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让这首歌的艺术性显得更为浓厚,将那些尘封于草堂的故事诠释得淋漓尽致又饱含着浓浓的深情,也充分传递出了谷建芬和王持久二位老师对成都真切的祝福——希望“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成都,像草堂一样世代葱郁美丽”。

“中西兼顾”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走进草堂》里的中国古风,影响了唐竹雅,此后,他对如何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有了兴趣。唐竹雅说,中国古诗词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吟咏。而美声唱法,在世界上传播范围广,是老外们习惯的一种接受方式。若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上能借助美声唱法的优势,可以坚定文化自信,也更易于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范围中去。

“中国古诗词的艺术歌曲,在演唱上,跟西洋歌剧的咏叹调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唐竹雅说。他主张不能完全用美声的方式来演唱古诗词,必须要中西结合,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融入本国的民族音乐元素,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艺术歌曲演唱风格。

在《走進草堂》之后,唐竹雅用自己“处理”过的美声唱法,演唱了多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其中,传唱度最高的当属由四川音乐学院前任院长、著名作曲家敖昌群作曲的《青玉案·元夕》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经敖昌群作曲后,成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里的杰出代表之一。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唐竹雅充满磁性的声音带着听众缓缓进入那夜的美景。“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随着热闹场景的进入,唐竹雅的歌声渐渐有了变化,逐渐豪放起来,越发大气。那如此的美景,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唐竹雅的歌声发生了转变,柔和、深情的表达,将诗词中那一瞬间悲喜交织的复杂情愫,给以极大的渲染。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词人苏轼为亡妻所作,饱含情意,字字血泪,中国音乐学院教师周强博士称之为“史上最美悼亡词”,经敖昌群作曲后,也成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一个杰出代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唐竹雅的歌声沉而稳,娓娓道来,深刻表达出词人内心真挚的情感及对亡妻的怀念。“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在这“记梦”部分,唐竹雅的演唱力度加大,尾音延长,更能让听众感受到词中满满的思念之情。诗词中的情绪跟随唐竹雅的歌声千回百转,肝肠寸断,打动人心,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以《青玉案·元夕》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演唱为例,唐竹雅介绍道,这两首歌在演唱上面就做了特别的处理,更能贴合中国古诗词的特点,如:较为注意歌唱时口腔咬字的位置,保证每一个字的发音都圆润清晰到位,更符合中国听众审美习惯;借鉴戏曲的元素,向戏曲的行腔学习,演唱的时候加大字头力度拉长音节(这种处理方式刚好与美声唱法相反),等等。

通过长时间的探索、研究以及搜集听众反馈,唐竹雅发现他这种“中西兼顾”的演唱方式,易于引导人们欣赏、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能很快被大众所接受,并且因为主体还是采用美声演唱,外国朋友若通过国际音标的注释,也能无障碍地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从而能更好地把中国文化推向全世界。

在中国原创歌剧演出实践中教学

唐竹雅不但是一位实力雄厚的男高音歌唱家,同时还是四川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歌剧合唱系的系主任,虽然教学与行政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但有演出的时候,他哪怕熬夜也要把谱子看完,平时也会积极组织和参与学院、系上的演出活动。他说,一定要合理分配好时间,坚持演唱,因为演唱也是教学的一部分,要不断地去学习、实践和总结,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们。

作为歌剧合唱系的领头人,唐竹雅强调通过歌剧形式来展现本系特点,除了用美声唱法演绎世界著名经典歌剧剧目之外,还参与了不少中国原创歌剧教学演出实践,从行动上为大家作表率。在他扮演的角色中,有两个让大家印象特别深刻:一个是原创歌剧音乐会《薛涛》片段中的韦皋,一个是原创歌剧《方志敏》片段中的方志敏。

原创歌剧音乐会《薛涛》由四川音乐学院前院长林戈尔编剧和作曲,于2016年10月在音乐学院大音乐厅首演。之后赴广州、沈阳、天津、北京、西安、武汉各地音乐学院演出。

唐竹雅饰演《薛涛》中的唐西川节度使韦皋。为了扮演好韦皋这个角色,他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查找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史料。唐竹雅说,对于这种历史人物的戏,能找到史料的部分,尽量依据史料如实演出,没有史料作参考的,就通过做案头工作,展开想象,进行适度地创作。演出中,唐竹雅独唱《佳节又重阳》,“重阳佳节雨霏霏,登高思乡人未归。神女感君缠绵意,风吹寒香午夜归”,瞬间把观众带到唐代的重阳节。唐竹雅独唱《凯旋》,旋律优美但却极难演唱,唐竹雅演唱得流畅、内在、激昂,观众掌声雷动,气氛热烈高涨。

《方志敏》是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原创歌剧,由孟卫东作曲、冯柏铭与冯必烈编剧、廖向红执导,历经近三年时间酝酿打造,于2015年12月首演。这部剧以方志敏狱中的真实故事为蓝本,讲述了方志敏为国捐躯的传奇一生。全剧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旨在以真实的革命英雄事迹激发观众爱国情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2019年5月,在四川音乐学院“红色经典歌剧唱段音乐会”上,唐竹雅演出了《方志敏》片段。有了之前扮演韦皋的经验,他的案头工作更为认真细致,不但查找了许多关于方志敏的史料,还阅读了方志敏所写的作品,从各方面尽可能地去了解关于方志敏的一切。为了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他还特意蓄了胡子,以贴近方志敏在狱中的真实情况。

演出中,经历了百般折磨的方志敏与受尽荼毒的妻子缪敏,戴着手铐脚镣,隔着牢房互诉衷肠,演员饱含深情的对唱感染了全场。唐竹雅的演唱,让观众看到具有革命英雄气魄的方志敏内心中似水的柔情。听到妻子被捕的消息,方志敏心急如焚:“猛听妻子锒铛入狱,好似尖刀戳我肺腑。哪怕自己受再多的苦,不及她被捕令我痛楚。可怜我年幼的孩子们,失去依赖该由谁人照拂?”深情的歌声,催人泪下。“你,在哪里?哪一间是关押你的牢房?”“你,在哪里?哪一排是禁锢你的铁窗?”在动人歌声里,在狭窄而冰冷的高墙下,这对革命伉儷虽始终无法执手相见,他们的心灵却早已跨越了时间、空间的束缚,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而碰撞在一起。

关于中国原创歌剧,唐竹雅说,必须要经过反复打磨,不断地演出,不断听取各界反馈意见,才能成为经典。

用美声的气势给前线加油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国蔓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陡然打响。在这场战“疫”中有迎难逆行的白衣战士,有同舟共济的全国亿万同胞。他们众志成城、戮力同心,共同谱写捍卫生命的赞歌。在这个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作为党员的唐竹雅,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同事们演唱了多首抗疫歌曲如《我又看见你》《保卫武汉》《灯光》(后期制作中)等,用音乐“声援”前线,以艺术的力量助力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唐竹雅说,在前方,平凡而伟大的抗击疫情工作者们用爱与担当,捍卫着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在后方,文艺工作者们也为抗击新冠病毒疫情创作演唱了大量的作品,但目前作品大多以流行风格的演唱方式为主,比较抒情柔美,而美声唱法具有一定的气势和力量,尤其是男高音,声音结实有力,宽厚洪亮,爆发力强,在美声唱法中多用于演唱英雄人物,很适合抗疫期间给前线战士们加油鼓劲,所以他和团队成员们演唱的作品,都以美声为主、“中西兼顾”的方式进行。

《我又看见你》由邓成彬作词、陈万作曲,唐竹雅、陈万、张运超三位男高音歌唱家深情演唱,歌颂了奋战在一线的最美“逆行者”。“……每一次冲锋在前,每一次都临危不惧,虽然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是我知道,你就是力量就是勇气。……每一次担当大义,每一次都出生入死,虽然不知道来自哪里,但是我相信,你就是希望就是胜利,胜利!”三位男高音歌唱家的演唱显示出豪迈的英雄气概与坚定的信念,进行曲的节奏更是激昂斗志。

《保卫武汉》由战斗在武汉一线的西部战区联勤部干部李毅作词,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家孙洪斌作曲,唐竹雅、陈万、叶琛、张运超四位男高音歌唱家演唱,表达了对重疫地区武汉和武汉市民的关切、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英雄们的颂扬以及对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这首歌旋律优美铿锵,艺术气息浓厚,“壮士策马旌旗悲,血肉封城阻疫炎。晴川汉阳柳不眠,汀州鹦鹉梦故园。英雄抽刀万马催,直抵三江斩新冠。”慷慨激昂具有强烈阳刚气概的演唱,充分传递出将士出征的豪迈,也体现了对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前线抗击疫情工作者深深的敬意。

唐竹雅说,虽然不在疫情防控一线,但文艺创作工作者要自觉担当,主动作为,希望用音乐、用歌声传递祝福,为武汉鼓劲,为中国加油,为生命健康保卫战助力!

初识唐竹雅,他说,“我热爱演唱”。就因为这个“热爱”,将继续支撑他更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如何“用西洋技法演绎中国风情”,这是声乐人的执着,也是蜀中儿女的情怀。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 简· 介

付文芯 戏剧导演、编剧。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专业,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剧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多篇文章见于《东兴文萃》《摄影报》《双流摄影》《大学化学》《四川戏剧》《戏剧家》《中国艺术时空》《美育》等。编剧、导演公开演出的话剧三十余部。著有《演员的诞生:中国百年戏剧表演教育》一书。

猜你喜欢
方志敏草堂美声唱法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方志敏:狱中仍奋笔疾书
甘守清贫的方志敏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遣怀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方志敏向死而生
拜谒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