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2020-09-10 07:22李文英
学生学习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教学

李文英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基础性社会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就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内容为载体、以融洽师生关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状态为保障的原则,讲究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学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理解和接受,内化为信念、意志、荣辱观和价值观。下面来谈谈自己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实效方面的探索和体会。

【关键词】新课改;道德與法治;课堂教学

1激情有趣的导入,引人入胜,唤起学习动机

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成功的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出诸如故事导入、小品导入、诗歌导入、谜语导入、漫画导入、音乐导入等导入课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改革开放的内容时,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老师及时提问:歌词中两次提到的“老人”指谁?1979年和1992年分别发生了哪两个“春天的故事”?学生情绪激奋,跃跃欲试,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为使导课激情有趣,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导入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和真实性,要取材于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1.2导入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

1.3导入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

2授课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使课堂教学变成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不要轻易否定,而是认真倾听,一同遐想,正确引导,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具体方法如下:

2.1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如,在讲授“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框时采取分组比赛的形式,分“才华才识展示”、“问题创意展示”、“金点子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解决问题,以亲身感受和喜闻乐见的事例得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样,学生“敢想、敢说、敢创”的精神得到激发,也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中理解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原因。这种教学不求讲深讲透,而是讲七分留三分,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探求,自求其果,充分享受含英咀华的乐趣。

2.2课堂教学要营造合作互动式氛围,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现代社会心理学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改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拓宽思路,扩大视野,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小组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完成主题作品,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嘴问,从而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内化为正确的观念。有位老师在复习“资源问题”时,在向学生展示了课堂教学目标以后,由学生选出主持人,把全班同学分长江队、黄河队、钱江队、浙江队四组进行创设问题、解答问题的比赛,以游戏的形式把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由学生自己在游戏中圆满解决了,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3小结重视导行,促进学生道德观念内化和行为外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课堂小结是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及其技能更好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要让学生知道整堂课主要讲什么,给一堂课教学划上句号,又要给学生提出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或学生生活实际有何联系,添上问号,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要改变过去侧重于知识点的归纳掌握的做法,改变过去教师“包办代替”的形式。这样的课堂小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既注意了行为的落实,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把课内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感觉到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既学到了新知识又懂得了这些新知识与自己身边社会生活的联系,还学会了用新知识简单分析身边的事例,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4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后实践,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注重“知行统一”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用性、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突出特点,新课标已规定,今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至少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会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因为“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总之,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已经开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来,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去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不断确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会更加明显,一定能够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黄晓兵.分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应用及优点刍议——提高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19(03):115-118.

[2]黄晓兵.分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应用及优点刍议——提高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02):74-77.

猜你喜欢
新课改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