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泥共舞 心手配合

2020-09-10 07:22漆云
乡村地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制陶器皿茶具

漆云

也许是儿时记忆的呼唤,也许是在外闯荡更加认清了自己的本心,他决定重拾制陶手艺。返乡后,他四处寻技问道,沉淀岁月,磨砺创新,从一无所有做到一个陶器价格上千元,他就是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米乐砂陶”的传承人——廖亮清。

从康熙年间,廖亮清的祖上就在家中开设作坊,以制作砂陶器皿为生,传承后世子孙,代代不息,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成长中,廖亮清与哥哥们看着父亲取土、揉泥、制坯、烧罐,以制陶养家糊口,为家中生计奔波。渴望帮助父亲的懂事,令哥仨自小就在观摩、学习、实践中掌握了制陶的技艺,初成那年廖亮清才11岁,他说“那是如今自己儿子没法懂的辛苦”。

那时制米乐陶选用的是乌砂,又称“乌撒”,工艺简便,价格实惠,经久耐用,广受好评。小小的米乐村,二三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都能做砂陶,于是想去见识世界的廖亮清离开了家,外面的世界让他看到了无限可能,也让他收获了爱人与家庭,可是骨子里制陶的手艺却始终没忘。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用火从炭火变为电磁炉、燃气灶,乌砂陶的优势反而成了劣势。“过去火焰分散,乌砂陶的用品不仅久烧不坏,还能保持住食物和茶汤的本味不变。现在图快而让火力集中,器皿容易炸。”市场需求的锐减,让“愿意做”和“会做”砂陶的人越来越少,等听到曾经与米乐陶齐名的牛棚镇白碗窑几近失传的消息时,23岁的廖亮清决定放下滋润的打工生活,回家创业做米乐陶。

选土:《天工开物·陶诞》里说,“水火既济而土合”,制陶用的陶土是极讲究的。恐怕很多人并不知道,能用来制陶的熟泥并不是山上随便挖来就行的。威宁的高岭土松软细腻,是制陶制瓷的上品,就连外地的陶瓷匠人或工艺品厂也多有购买。要做米乐陶泥就要先翻山越岭,深挖细找,再用眼观、手捏、口尝等方式判断最合适的土用竹篓背回家。

制泥:将选好的土块晾晒、粉碎、加水踩制、发酵、加配料……“灰头土脸”经过多番工序耗时多天,才能得到“一要细,二要匀,三要粘,湿度适中”的熟泥。熟泥如果不细,烧出来的砂陶粗糙会漏水,并难看不耐用;如果不匀,胎体厚薄不等,炼制时极易变形;如果不粘,做出来的胎体沾连不好,不耐用。

制坯:当泥料有了可塑性,不断拍打到有了一定的硬度,接下来就要塑坯成型了。与很多使用膜具的半手工不同,廖亮清制陶全凭手工制作,摇动着车盘,利用轮盘快速旋转所产生的惯力,细心地把一坨软泥化无形于有形。伴随车盘的转动,手心里的泥慢慢有了器皿的模样……

塑形:塑形不只是个技术活,还是个艺术活。廖亮清手把手教导的爱人学了5年才勉强有了能拿出手的作品。凭借多年的研习,廖亮清捏器皿已不局限于罐锅盆瓢,心思眼力配合手上的分寸,没有哪一个器皿是完全一样的,既古朴实用又细致精美。

干燥:制好的陶器要进行充分的暴晒,对于难以干燥的陶器内部,则要靠烧制火炉的余热进行充分干燥。

上窑:把干燥好的陶器放到小火炉中烧至通红左右就可以放入地下的釉窖中,里面的松枝草木散发的油脂会为陶器增加天然的釉彩。从前烧窑师傅也叫“把桩师傅”,當窑内温度达到800℃,火焰呈赤红色;等温度达到1000℃时,火焰呈橙色;而当温度达到1300℃时,火焰看起来就发白了。火是个“调皮鬼”,坯土中的很多元素不会给温度太多机会。一炉窑到底能出多少成品、精品,一半在廖亮清的努力,一半则要看天意。

乌砂锅与泥陶壶:古时传下来的乌砂陶可制作的生活用具可谓品种繁多,有洗脸用的砂盆、舀水用的砂瓢、炒菜用的砂锅、蒸饭用的砂甑、煮菜用的砂罐等等。随着廖亮清的改良,只要使用得当,乌砂陶不仅保持了耐烧不炸的特点,并且温度易升易降,透气不透水,煮、炒、炖食物无异味,特别是用乌砂烤茶、煨烤的茶水,茶色澄黄,浓香扑鼻。直到现在,乌砂陶的制作与售卖也是廖亮清一家主要的收入来源。

廖亮清深深记得白碗窑失传的遗憾和痛心。为了避免米乐陶重蹈覆辙,他一方面带着自己的“小米乐”到处参展,一方面不断寻访优秀的制陶制瓷产地,和匠人、传承人沟通,比较优劣,学人长处。在政府的帮助下,廖亮清学习了《非遗法》,深知乌砂的传承绝不能“借鉴”别家的工艺,必须靠自己不断钻研。开直播,接受采访,他始终保持对市场的关注与思考,把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终于,研究出以纯泥制成的“泥陶茶具”。泥陶本不适合久烧,制成釉色古朴自然,形制更加美观还可以泡茶盛酒的茶具、酒具,更符合现代人爱泡茶不爱烤茶的习惯。传承古法又有创新,这是廖亮清目前最满意的成就。

现在找他制陶的人不少,烧出古朴细腻的精品茶具一套能卖到上千元,但这对43岁的廖亮清而言仍然不够。他的梦想是在村里建一个米乐陶艺体验馆和米乐陶艺工厂,让更多人了解砂陶、学习技艺,将“米乐砂陶”制作工艺发扬光大……回看廖亮清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我看到一颗不满足的心在跳动。正如鲁迅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只有怀揣一颗永不满足的向上之心,才能传承传统技艺并跟上时代节拍,创新出彩。(责任编辑/孙晋楠)

手艺人问答

《乡村地理》:您学习这项手艺有多长时间了?让您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廖亮清:除了中途打工的几年,我制陶已经20来年了。能坚持下来,主要就是觉得祖辈的东西不能丢,它有它的价值,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

《乡村地理》:过去一年的收入如何?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廖亮清:现在主要还是以乌砂锅乌砂罐之类的实用器为主,其它烧得好的一套茶具(茶壶茶杯)也有卖一千多的,一年大概3-4万左右的收入,和打工差不多。纯泥陶是新开发的产品,还有很多值得我研究的东西,我希望做出更多精品出来。

《乡村地理》:您家人有没有受您的影响,学习制陶?

廖亮清:我爱人跟着我学了4-5年,今年才算做出能拿出去卖的东西。两个孩子也是放假之余帮帮忙。学做这个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下来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乡村地理》:您现在最想做什么?需要什么帮助?

廖亮清:媒体的宣传对我很重要,所以只要是正规采访我都很重视。政府也提供了很多帮助,安排我学习法律,让我去交流参展。我现在主要希望大众对米乐陶文化感兴趣,愿意来体验米乐陶制作。为此,我也在不断学习。

猜你喜欢
制陶器皿茶具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品雅茶具
浅谈制陶的艺术魅力
冯可宾买茶具
西双版纳慢轮制陶
满盈者,不损何为
瓶瓶罐罐
贾星儿的快乐之茶
大象的澡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