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艺术特色

2020-09-10 07:22李晓红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贝尔曼伏笔常春藤

李晓红

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葉》是一篇耐人寻味的短篇小说,语言幽默,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对此,笔者简要谈谈《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艺术特色,以期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语言幽默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语言幽默风趣又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这种“含泪微笑”式的幽默语言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例如,作者在介绍“肺炎”时以诙谐的语言写出了肺炎的来势之猛、波及面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的状况,暗示了主人公琼珊病得很严重。“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它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它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作者将“肺炎”称作“不速之客”,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肺炎的来势汹汹;写“肺炎”“蹑手蹑脚”“这儿碰碰,那儿摸摸”等动作,逼真地反映出“肺炎”悄悄蔓延的情形。“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着,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作者将“肺炎”比作“坏家伙”,配以“明目张胆”的动作,生动传神地写出“肺炎”在华盛顿广场东面摧残生灵的情形,突出了“肺炎”波及范围之广。作者还调侃“肺炎先生”不是“扶弱济困的老绅士”,而是“红拳关,气吁吁的老家伙”,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二、内涵丰富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们往往能领会到不同的内涵。

若将“琼珊”当成主人公,我们可以还原出这样一个故事:怀揣梦想的青年画家琼珊有一天突然感染了肺炎,得知自己生命垂危,觉得命运不公,对人生充满了绝望。她伫立在窗前,决定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落时离开人世。但经过一晚上风雨洗礼的常春藤叶却没有落下,第二天依然焕发生机。这片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使琼珊重燃生活的希望,她勇敢地接受治疗,最终从死神的魔掌中挣脱出来,转危为安。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归纳出:坚定不移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若将“贝尔曼”当成主人公,我们则能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老画家贝尔曼从艺四十多年,但一生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有一天,他得知租住在楼上的青年画家琼珊缠绵病榻,将不久于人世。当他看到她紧盯窗外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时,为了挽救琼珊年轻的生命,他在风雨凄凄的夜晚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让琼珊鼓起了生的勇气,自己却猝然离世。而琼珊最终战胜了病魔,开始了新的生活。从这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老画家贝尔曼尽管生活落魄,但他有一幅侠骨柔肠,他那不求回报、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

三、手法独特

《最后的常春藤叶》手法独特,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

一是欲扬先抑。作者对贝尔曼这一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却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方法。作者先以嘲讽的口吻写贝尔曼“不修边幅、不近人情、脾气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自命不凡”等,而后又对贝尔曼无私地帮助他人、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挽救柔弱生灵的壮举进行了高度的赞扬,看似前后矛盾,实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二是巧设伏笔。《最后的常春藤叶》伏笔众多,让人读之欲罢不能。作者巧妙设置了多处伏笔:一是“第二天早晨,经过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一个“贴”字,既准确地写出了常春藤叶子的顽强,又暗示这片常春藤叶并非真叶子,而是画上去的;二是“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一处细节描写为“常春藤叶的永不凋零,是贝尔曼在人间的不朽之作”留下了伏笔;三是“后来,他们在那棵常春藤下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别处挪来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黄色和绿色的颜料”,显然,这里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为“常春藤叶是画在墙上的”埋下了伏笔;四是“看看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它在风中不飘不动,你不觉得纳闷吗”,“在风中不飘不动”也是一处伏笔。

总之,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要深入品读,多方探究,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贝尔曼伏笔常春藤
常春藤妈妈和她的孩子
最后一片藤叶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在路上》文楚安译本中贝尔曼“变形倾向”的体现之一
常春藤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一株常春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