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传媒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运行实践与机制研究

2020-09-10 07:22魏国强李佳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转型

魏国强 李佳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完善,传媒产业逐渐转型,转型之后的传媒产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引导更多地方高校和学生从理论研究型转变为应用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目前地方高校的现状,对传媒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运行实践与机制进行研究,积极探索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方高校;传媒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8-0041-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全媒体视域下吉林省传媒人才供给侧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JKH20191043SK;吉林省教育厅201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吉林省高职院校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ZCY269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高校人才的培养和高校学生的发展,目的是使学生更快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现阶段,我国的科技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带动了新兴媒体行业的发展,人们接收信息及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高校应重视传媒专业的改革发展,加强高校传媒专业的应用型转型发展,以完善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高校传媒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地方高校的传媒专业应用型转型是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应用型人才,企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和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高校培养人才大多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培养出来的理论型人才不能快速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发展与经济结构严重脱节。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传媒专业越来越重视,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快速投入到社会工作中。

(二)建设鲜明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

不少地方高校的传媒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也无法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存在供需矛盾。在这种条件下,地方高校不得不进行转型,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地方高校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就业率低,所以高校需要重新制定发展模式,构建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向应用型、特色型、多样型的方向转变,增加实践课程、校企合作、实习见习等,开辟一条转型之路[1]。

三、地方高校傳媒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现状

(一)办学思路及办学模式同质化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专业转型的政策和规定,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为媒体的融合和转型指明了方向。目前,各地高校传媒专业仍然存在办学思路及办学模式同质化的情况,未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及社会的用人需求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策略,导致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脱节

国家提出的媒体融合战略,有利于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传媒行业、传媒行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地方高校的传媒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地方高校传媒专业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过去,高校更注重学生的理论培养,教师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高校盲目跟风,在学校不具备开设传媒专业的前提下开设此专业,导致部分传媒学生学不到传媒行业的前沿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的人才与传媒行业的需求严重脱节。因此,这些高校的传媒专业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抓住机遇进行应用型转型,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2]。

(三)师资队伍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目前,高校中的大部分传媒专业教师都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对应用型转型发展,却缺乏最重要的专业实践能力及行业经验。这种能力与经验,是与时代相适应的传媒产品的生产能力,包括内容生产能力、技术制作能力、审美设计能力以及传播营销能力,这也是传媒教师的核心竞争力。缺乏这种能力,就难以提高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地方高校传媒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运行实践与机制

(一)办学理念转型

高校发展及对外宣传的关键,就是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地方高校的传媒专业转型,首先要改变原来的办学思想,更新陈旧、老套、落后的办学理念,重新确立应用型转型发展在学生培养方面的地位。进行应用型转型,并不代表学校办学质量的下降,而是用先进的办学理念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用人的需求,部分高校的校领导会带头成立应用型转型领导小组,到社会中进行调研、考察,以寻找一条有利于学校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道路。此外,高校还会聘请传媒领域的知名教授、学者、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授或进行专题讲座、教学交流访问等,更新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综合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健全高校的管理机制,保障高校转型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人才的培养模式往往决定着人才的类型,如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传媒专业应用型转型的切入点。各大高校应该从教师讲授为主和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适应学科发展和学生就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形成校企合作机制,再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及学生就业的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行业能力的培训、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使高校与企业开启科学化、全方位、多样化、多层次的合作,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提升高校传媒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三)学科专业转型

传媒专业是高校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自身转型,需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科学规划传媒专业的教育模式,突出特点,采用多学科融合发展的体系。高校可根据所在地区的发展特点,结合本校专业的优势,促进传媒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互相融合,促进资源共享,坚持“科学性、适应性、特色性、实用性”的原则,不断改造专业,整体优化融合专业。例如,将传媒专业和软件专业进行有效融合,可有效促进两个专业的发展。软件专业可以改变传媒专业的传播形式,而传媒专业可以对软件进行宣传,提升关注度[3]。

(四)课程体系转型

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可以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指导,高校学生需要根据学校的培养方案进行学习,课程体系决定了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类型。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同时,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現状,突出高校传媒专业应用型的特点,让课程体系向有利于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向转变,将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突出校企合作,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地方高校要推行学分制及“双证”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时间及参与创新性实验的时间,精简理论学习,提高理论学习的质量,减少体量,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不久的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4]。

(五)教育体系转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在改革教育体系的同时,也要从学校的现状出发。第一,地方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的专业竞赛,或设置校院两级的专业竞赛,使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二,要全面开放学校的实验室及实训中心,定期为学生传授实践知识及经验;第三,要鼓励传媒专业学生发展特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第四,要搭建综合素质提升平台和评估平台,学校可以开展娱乐活动、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六)教师队伍转型

在传媒专业的应用型转型方面,教师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高校在进行应用型转型时,也要组织教师队伍进行转型,并邀请校外的学者进行主题讲座、交流、培训。高校要密切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定期为教师队伍进行培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定期派遣教师到一线岗位挂职工作。另外,学校要科学规划教师队伍,加大教师的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引进高端人才、学科带头人才以及行业一线人才等。高校还应建立教师队伍的奖罚制度,对教学水平突出,所带学生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建立一支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结语

地方高校传媒专业的应用型转型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改革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要不断实践,使转型更加有效。地方高校要不断优化学生的培养模式,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科优势,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实现多方面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增和.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12):179-182.

[2] 王昭,段婷婷.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传播,2018,10(23):194-195.

[3] 时书丽,张丹,刘砚秋.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向应用型转变创新研究与实践——以光纤通信技术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36):243-244.

[4] 冯年华,张素红.转型发展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研究与实践——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73.

作者简介:魏国强(1982—),男,吉林白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媒实践教学、网络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国际传播。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转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