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媒介批评学术研究起源、发展的再思考

2020-09-10 07:22胡丹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

摘要:媒介批评实践虽有着很长的历史,媒介批评的系统学术研究则起步较晚,但不能忽视的是,批评的思想早已存在,媒介批評学术活动也有一定的发生、发展轨迹。本文对我国媒介批评学术研究的发生、发展作出思考。

关键词:媒介批评;学术研究;起源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8-0047-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4年)规划项目“媒介批评的历史起源与理论建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XW10

关于我国媒介批评的起源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事实上,在我国,媒介批评很早就开始了实践,但专业的理论化研究则到近现代才开始出现,但在学术界系统化地进行理论研究之前,我国的确已经存在媒介批评思维和非系统的理论研究。

一、媒介批评学术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媒介批评学术思想的萌芽,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对各种文艺作品所做的批评,可理解为批评学术思想的萌芽。有学者指出,孔子对《周易》的精读,是一种研究型、批判性阅读[1]。

南宋高宗时期,《海陵集》中《论禁小报》一文,唐代孙樵在《经纬集》中对《开元杂报》真实性的肯定和对其“不立首末”形式所作的说明[2],不仅是我国媒介批评实践早期的代表,也是我国媒介批评学术思想的发端。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术界开始对媒介批评的“方法”“态度”进行反思,如《评论家与评论——指新闻界与普通评论而言》《批评人家的文章是否应带谩骂的色彩?》《批评的批评》等[3]。这些反思性的文章对批评的理论、方法进行建构,并探讨媒介批评实践的正确标准、观念,这意味着媒介批评的学术思想已经有了职业、学理反思的导向。

我国媒介批评思想的专门性研究,始于21世纪初期;经查阅,学术期刊网自2004年开始,出现以“媒介批评思想”为标题的论文。例如,2004年9月《中央民族大学》韩愈的硕士论文《哲学语境下的法国媒介批评思想》,2005年12月胡正强发表于《新闻界》的《梁启超新闻媒介批评实践与思想论略》,以及2006年1月王颖吉发表于《贵州文史丛刊》的《论李大钊媒介批评思想的来源及其马克思主义转型》。

二、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发生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媒介批评概念引入中国,自此,学者们开始了正式、系统的媒介批评理论研究。

(一)理论研究的争鸣:对《萧伯纳在上海》属性的探讨

2003年,《萧伯纳在上海》一书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这本书出版于1933年3月,记录了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来上海,当地报纸的新闻报道和对报道的点评。对于这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新闻传播史专家方汉奇指出其独特的属性——“类似综合报道”,属于杂文[4]。这种模糊的界定,是因为当时的媒介批评理论研究尚未开始,概念也未出现。但这说明对媒介批评的学理研究已经开始了探索的步伐。

2006年,胡正强认为,该书是中国媒介批评史上的第一部专著。2008年,清华大学博士生宋双峰表示,该书是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我国历史上的媒介批评专著,但第一部有待商榷。对此,笔者也曾撰文论述,《萧伯纳在上海》并非一部纯粹的媒介批评专著,书中除前三章收纳的剪报资料外,第三、第四章节部分关于媒介批评的实践,是研究媒介批评史难能珍贵的文献。这些学术争鸣有利于媒介批评理论研究走向深入。

(二)中国学术界对媒介批评理论的引入与发展

中国学术界自1995年明确提出“媒介批评”概念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回顾这20多年,媒介批评的学术研究逐步形成了体系。

第一,媒介批评的基础理论建构基本完成。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建构不同层面的媒介批评学。

一是一般性媒介批评学建构。刘建明、王君超是此项研究的开拓者,《媒介批评通论》(刘建明,2001)从媒介批评的基本概念切入,这是中国第一部媒介批评理论著作;《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王君超,2001)从学理层面探讨媒介批评的本质、起源、理论、标准与方法。此两本著作,奠定了中国学术界研究媒介批评理论的专业体系。其后,《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李岩,2005)对媒介批评的批判性立场、范畴、命题、方式作了深入研究;《媒介批评论》(陈龙,2005)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了媒介批评的特性、伦理原则、衡量尺度、类型范式、对象标准;《媒介批评》(雷跃捷,2007)注重媒介批评的本土色彩,对五四时期和当代中国的媒介批评实践作了较长篇幅的论述。

这些研究成果的共同特点是采取国外的批判学派和理论资源,对我国媒介批评的学科体系进行学理性建构,对学科化的建设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特色化媒介批评学建构。在媒介批评概念引入我国之前,报刊审读与新闻阅评就是重要的新闻出版管理方式,以此为基础,《报刊审读初探》(薛耀晗,2001)、《报刊审读》(王首程,2008)对报刊审读理论体系作了比较系统、专业的阐释,《新闻阅评学》(刘祖禹、胡文龙,2010)则专注于新闻采写与编辑的关系。《中国媒介批评学》(郝雨,2015)则直接建构中国媒介批评的自我体系,从源流、文化智慧资源和批评方法三方面,试图建设中国原创的媒介批评学理体系。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建构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第二,媒介批评历史研究拉开序幕。媒介批评史研究起步较晚。2007年,刘建明教授出版的《西方媒介批评史》成为中国第一本媒介批评史著作,该书对西方媒介批评思想的发展脉络与学术流派作出初步论述;谢静分别在2005和2009年出版两本著作,聚焦美国媒介批评理论及其历史发展;最早从事电视批评理论研究的欧阳宏生教授2010年出版《中国电视批评史》,系统地梳理了当代中国电视批评的发展脉络。而针对中国本土的媒介批评史专项研究,当前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是围绕中国现代时期媒介批评文本及实践展开的史实研究。以媒介批评文本为研究基础,代表性著作有三部。《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胡正强,2009)的研究路径十分翔实,试图从当代理论视野去解读现代(1901—1949)媒介批评实践史;《中国媒介批评史》(刘建明等,2011),视角宏观大气,全面展示我国古代、近代媒介批评的史实;笔者2014年撰写的博士论文《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与媒介批评研究》,主要以现代媒介批评主要参与力量——知识分子为研究视角,重点呈现现代媒介批评的“发生”史以及知识分子的媒介批评思想。

此外,论文《论中国媒介批评的现代传统》(刘自雄等,2008)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界学者论著中的媒介批评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评述,初步呈现该时期媒介批评的概貌。《媒介批评通论》(刘建明,2001)、《媒介批评论》(陈龙,2005)、《媒介批评》(雷跃捷,2007)等理论教材中的部分章节,总体概括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五四时期媒介批评的时代特征。

二是围绕中国近现代时期媒介批评重要人物展开的个案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对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知识分子的媒介批评实践及其思想进行深入解剖。宋双峰2008年撰写的博士论文《鲁迅:现代媒介批评的开拓者》着重论述了鲁迅的媒介批评思想与话语实践,并强调鲁迅在现代媒介批评史上的开拓作用;笔者(2014)的博士论文选择清末民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对其媒介批评话语实践及批评思想进行解读,以诠释清末民初媒介批评的思想及时代特征。此外,学术界的一批论文还对近现代著名的媒介批评实践人物,如邹韬奋、瞿秋白、郑振铎、胡愈之、邵力子等的媒介批评实践及其思想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索。这些研究对于中国媒介批评史的学理探究有重要的贡献意义。

三是围绕媒介批评历史起源问题展开的学理研究。对媒介批评历史起源的探讨,是媒介批评历史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学理问题。刘建明(2001)在第一部媒介批评著作中就提出论断:“媒介批评与媒介同时面世”“我国是世界新闻批评活动开展最早的国家”;但学界也有不同意见,如王君超(2001)、陈龙(2005)、曾娅妮(2010)的观点就与之大相迥异。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媒介批评实践的诞生,有无具体的、标识性的地点、人物、事件?媒介批评与媒介有着怎样的关联?尽管目前观点还未能达成共识,但却說明媒介批评历史研究已经受到学术界关注,并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思维在不断得到拓宽。

三、结语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已然认识到媒介批评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一批学者如刘建明、雷跃捷、胡正强、董天策、王君超、李岩、谢静等,对媒介批评的历史发展及起源问题作出了初步探讨,甚至有学者深入研究了现代媒介批评的发生学。但总体而言,当前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性研究成果,仍有待发展。近年不少学者开启了媒介批评的史论研究,未来媒介批评学术探讨,问题研究将走向专业化和学理性,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郝雨.中国媒介批评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43.

[2] 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63.

[3] 胡丹.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与媒介批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2.

[4] 方汉奇.方汉奇文集[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385.

作者简介:胡丹(1979—),女,江西瑞昌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史论。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声乐教育家仲伟的演唱、教学及学术成就述略
屠呦呦获“诺奖”对大学学术管理的启示
数字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之影响
现代智库事业的发展历程及特征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亟待解决的四个理论问题
论档案学术研究中的“理论派”与“实践派”
当代艺术档案的认识与收录方法
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
论文产出视角下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学术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