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媒介批评面临的困难与方法

2020-09-10 07:22高雁南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新媒体

摘要:以互联网为技术构成的新媒体逐渐改变了大众媒介的生态环境,话语权被重新分配,为受众赋权,权力结构的流动和无主体性使媒介批评呈现出公众充分参与、格局开放的局面。本文基于实时性、大众化的新媒体环境特点,探讨当下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的特征,并对网络媒介批评面临的困难与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媒介批评能够在网络平台上更系统、规范地发展,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媒介;媒介批评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8-0074-02

一、引言

媒介批评是舶来品,其在较短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具备了本土化特色。媒介批评实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显现出活力,但是在我国新媒体平台规范滞后于实践的背景下,网络媒介批评也存在诸多问题。

二、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的新特点

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平台月活跃用户达5.5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长约8500万[1]。用户数量激增使新媒体使用格局呈现出新样态,媒介批评亦出现了新局面。

(一)实时媒介批评

传统媒介批评发展的关键性桎梏在于从批评对象暴露到批评提交和发表的时间过长。而植根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其刷新功能替换了传统媒体的滚动播放,直播、评论、弹幕取代了热线、来信、问卷,大大强化了受众与传播者之间“二人对话”的特点[2],显著缩短了媒介批评发布的中间时长。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新“意见领袖”的出现打破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壁垒,使实时性进一步体现在批评效果层面,即“批评伴随事件发展”且“批评影响事件发展”。

(二)大众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的主体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政府、新闻界、专家学者以及公众[3]。新媒体普及以前,公众在媒介批评中的参与感弱。同时,即便是专家学者,其批评的呈现渠道也较为单一,不利于发挥专业型“意见领袖”的指导作用。

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为各主体提供了“意见的自由市场”。一方面,专业媒介批评能够主动呈现在受众眼前,增加了科学性意见提供指导的机会。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普通网民进行自由表达,也可能影响事件发展。并且个体差异影响了网民对媒介现象的看法,实现了媒介批评的大众化。

三、中国网络媒介批评的特点分析

通过新媒体的“技术赋权”,网络媒介批評在上述背景下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特点。

(一)批评方法的多样性

互联网在为媒介批评提供广阔平台的同时,也丰富了批评方式。目前最常见的方法是网民直接发表观点于当事新闻内容的评论区,“楼中楼”的评论机制使不同观点在该区域互相碰撞,产生意见的竞争。每一条新闻内容在接受评论附着后生成一个新的个体,这个个体与网络空间中其他媒体对相同内容的报道产生链接,形成一个小的讨论圈,它常常以话题的形式出现,在话题内继续形成批评的扩散和竞争。此外,网民也可在不同社交平台上直接发表观点,具体表现为新浪微博中的“微博”、豆瓣中的“帖子”、哔哩哔哩网站中的视频等。

(二)二次媒介批评

新媒体新闻内容的评论栏是媒介批评集中快速呈现的区域。通常情况下,评论按照获赞数量由高到低排列,在此机制下显现出“极端的螺旋”现象,获赞数量、排位较高的评论具有非理性。这是由于持有激进观点的人出于对自身观点的不确定,将自我置于“斗士”地位,加上网络匿名性使其顾忌减少,他们便顺从于自己强烈的表达欲进行评论,甚至抨击理性温和的发言,而温和者因为确定自身观点,不屑于争论,趋于沉默。但是,当获赞数量高的观点被自动筛选排列于显著位置时,便形成独立的“一层楼”,“楼”中再次形成针对该意见的第二级评论,此时,该评论产生了位置上的相对独立性。网络中人际关系的临时、不确定性激发了强烈的“反规训”欲望,个性加强、观点多元、逆反心理和“好为人师”的用户倾向,在成为相对独立个体的某一条评论层得到体现,围绕某一层非理性评论会展开二次媒介批评,甚至发展出新一轮“沉默的螺旋”。

(三)媒介批评的可追问性加强

信息记录、搜索引擎和超级话题强化了媒介批评的可追问性。以今年4月9日《南风窗》的报道《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为例,直至6月17日在微博搜索栏输入关键词“鲍毓明”,下方页面仍然会立即出现相关词条23个,其中带有“热搜”标志的词条4个。词条“鲍毓明今天伏法了吗”带有显著的纵向追问事件进展的目的。主题为“不要让鲍毓明掉出热搜”的超话由1.0一直延伸至9.0。其他衍生超话如“妹妹别怕姐姐来了”中,除了对鲍毓明事件的持续发帖外,也关注其他未成年性侵事件,体现出媒介批评的横向追问。

四、网络媒介批评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非标准化及理论的分散化

由于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网民的综合素质各异。这便造成了批评语言的非标准化和理论的分散化。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具有任意关系,在互联网语境下符号和意义的新组合“横空出世”,它们与现实语境相隔有一定距离,可能会堵塞“共通的意义空间”,造成媒介批评的混乱和失效。以表情包为代表的“米姆”多从讽刺、玩笑视角,将传播意图包装成“梗”呈现出来,增加了媒介批评“失焦”的可能性。同时,网络人际传播消除了许多当面交流时存在的必要因素,“线索的消失”使本就在各方面相异甚远的网络陌生人之间更易产生误会,不仅不利于意见竞争,还会破坏媒介批评环境。

(二)热点的有限影响和易腐性

主体的大众化、话语的碎片化和话语的多样化导致媒介批评内容影响力弱,并且新闻热点内容多、更新快,网民注意力易分散,思考多置于感性框架下,进一步削弱了批评的有效性。此外,热点的时效性导致公众关注不持久,亦影响了网络媒介批评的有效性。“大V”通常以吸引注意力为目的,追赶热点,同样难以提出深度批评。

(三)伪语境中的媒介批评

尼尔·波兹曼认为,伪语境的作用是使脱离语境、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用处,即娱乐功能[4]。他引用柯勒律治的诗句“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来比喻大眾传媒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信息,却因为脱离语境不能为人的行动提供帮助,从而仅剩娱乐功能,导致了泛娱乐的信息环境。在网络媒介批评中,伪语境的呈现表现为舆论失焦。2020年5月,接连几则新闻报道老师组织学生为自己喜爱的明星应援,事件引起了网络热议和批评,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被应援的明星。事件本应引起对个别教师失职的问责和教育内容的反思,却演变为对明星的谩骂和粉丝互嘲。

(四)多型“意见领袖”的“失职”

罗伯特·默顿将“意见领袖”分为单型“意见领袖”和多型“意见领袖”,后者在多个领域具有影响力。多型意见领袖跨界言说消解了批评的专业性,容易误导受众。其对多种信息的批评性解码,因无法依靠专业知识而常处于感性框架之下,同时,随着社会转型期关于社会存在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扩大,多型“意见领袖”的媒介批评包含宣泄式情绪。这一特点也源于“网络传播的实时性”,为了追赶热点,他们被迫成为“快思手”,倾向于利用感性框架解读信息,并陷入宣泄式批评无限循环的怪圈。同时,网络“意见领袖”拥有桥接性社会资本,通过传递信息连接两个场域,难免受到经济资本的诱惑,有目的性地发表批评。

五、关于提高网络媒介批评水平的思考

网络媒介批评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思考网络媒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和传播素养

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和传播素养,是提高网络媒介批评水平的根本途径。要使网民有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确保网民了解网络媒体特点、功能和法规。要培养受众对信息的破译能力,深刻认识到媒介内容的建构性,并有能力对媒介信息“去魅”,回归信息的本质。在传播素养方面,要培养网民对言论表达结果的责任意识。在媒介素养方面,对媒介的监督要依据自身的价值观和媒介批评理论知识,因此网民首先要学会自律和判断好坏,才能进行批评[5]。

(二)促进媒介批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

面对网络媒介批评零散的局面,需要加强对网络“意见领袖”媒介批评的专业化培养,并扩大专业媒介批评的影响范围,有层次地起到引导作用。比如微博中,当对某一账号添加关注时会自动弹出分类选项,目前的种类主要有明星、美食、时尚等较为笼统和娱乐的分类推荐。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标签的细分,对在专业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博主进行显著的标签推荐,推荐标准应基于对其所发微博的内容分类,而不仅仅依靠自我简介。对于常常在任何事情中都倾向于发表批评的博主,要进行综合类的标签推荐。

(三)加强行业自律和法制建设

新媒体行业众多的言论得失是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任由不法网民肆意妄为。法律层面的规定可以直接影响媒介批评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涉及新闻职业行为,需要专门的法律加以限制,使网络媒介批评在良好的媒体生态中发展。

六、结语

我们要加强新媒体环境中的网络监控,加强各行业的法律建设,为新媒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微博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EB/OL].新浪财经,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20-05-19/doc-iircuyvi3942770.shtml,2020-05-19.

[2] 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

[3] 赵修海.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研究[J].农家参谋,2018(3):273-274.

[4]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1.

[5] 王新蕾.媒介批评在新媒体环境中的现状及反思[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1):63.

作者简介:高雁南(1999—),女,陕西西安人,本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新媒体
网络媒介中女性阶层固化现象研究
城市老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网络媒介载体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政教育实现途径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基于网络媒介的中医药信息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