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创作技术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应用

2020-09-10 07:22吴鹍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专题片融媒体应用

摘要: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媒体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其中电视媒体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新媒体出现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收的信息较多,电视媒体的受众出现了分流的情况。电视媒体想要确保自身的广告份额,就需要对专题片制作流程有足够的重视,利用创新性的技术,发挥出电视媒体的独特优势,在媒体融合的时代稳定电视行业的地位。本文对媒体融合时代下创作技术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融媒体;创作技术;专题片;应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8-0096-02

一、引言

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创新技术的融合使传媒行业有了很大的变动,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创新科技在不断发展,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主力军,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路径。电视媒体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于收视和广告,因此电视专题片的设计需要融合全新的创作技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更多优良元素结合,呈现给社会大众。只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表现形式才能使电视专题片更加丰满,吸引更多受众。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设计人员的灵感和可应用技术都更加丰富,电视专题片的審美价值也能不断提高。

二、电视专题片的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

(一)表现形式

电视专题片本身属于电视媒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拟定一种主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影响下也有了多元化的发展。电视专题片和其他新闻的不同点之一是不用追求时效性,主要遵循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种特性使其在新闻报道以及电视艺术之间不断转换融合。电视专题片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展现社会群体的观点态度,媒体融合时代下的创作技术使电视专题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更高,可以满足各种群体的观看需求[1]。

(二)画面表现力体现审美价值

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流程比较复杂,包含画面、解说、字幕以及后续的配音等诸多表现因素[2]。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其中的画面来接收信息,其他因素则辅助受众理解作品的意图和目的。在制作电视专题片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不同的画面表现力体现审美价值,因此创作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以受众感官刺激和享受为主要目标,真实的画面和唯美的细节都要经过严密的处理,呈现给观众最好的内容和效果。

三、电视专题片的基础现状

(一)效果和质量堪忧

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使电视媒体行业面临较大的挑战,当前的电视专题片应用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媒体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电视媒体行业却没有更好地应用数字媒体技术,使自身的专题片为受众呈现更好的效果。当前的电视专题片节目内容比较枯燥,缺乏具有创意的主题,很难扩大受众群体,其播放效果也难以提升。当前社会的人们对电视专题片内容有多元化的需求,内容中的文化性决定了电视专题片的质量,人们渴望的电视专题片是充满文化色彩并且可以呈现人们心理动态的优质作品,但是当前大量电视专题片不断涌现,质量和数量却很难成正比[3]。大众需求比较大,因此电视媒体行业不断制作专题片,数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受众需求,但是没有应用创新创作技术的专题片,无论是内容还是效果都难以符合标准。电视专题片主题缺乏深度的理论知识,部分专题片仅仅是为了呈现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没有设置叠加的主题镜头,主题呈现过于表面,实际和现实生活毫无关联。单一的取向使电视专题片的节目内容难以被广大受众认同[4]。

(二)专题片和现实生活贴近度不够,难以彰显专题片优势

电视专题片当前的主题和内容和生活的贴近程度都不够,人们的生活中充满各种新闻事件,这些引人注目的事件需要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来表达,用生动、吸引受众的表达形式来提高受众对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理解能力。当前的电视专题片思维却过于僵化,缺乏观赏价值,创作过程中缺乏资金投入,完善性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发展模式,后续的制作团队会缺乏创新创作的理念,讲话的语言和简单的画面也使受众难以通过其和现实生活进行联系,长此以往,受众群体和电视专题片的距离会越来越远,收视率会不断降低。

(三)节目效果难以满足受众审美需求,后期制作过于简洁

节目效果对于电视专题片收视率来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前的受众审美需求较大,对专题片的节目效果和语言内容都有较高的期望,但是在传统技术和理念的影响下,专题片难以满足大众要求[5]。后期制作过于简单的技术使画面缺乏生动的感染力,严重影响专题片质量。时代在不断发展,各种科技在发展的过程中使人们的审美标准不断提高,专题片如果依旧保持简洁、单调的画面形式,就很难保证收视率,专题片的形式也会逐渐被社会淘汰。

四、创作技术在融媒体时代下在专题片中的应用

(一)确立创新主题,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电视专题片的重要前提就是主题,这是决定专题片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电视媒体行业缺乏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的前提下,电视专题片的效果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千篇一律的主题会使受众对电视专题片产生审美疲劳,而且作品本身的价值也难以发挥出来。因此,想要利用媒体融合时代的创作技术优势,就要从电视专题片的主题入手,导演首先要确定主题反映出来的内容,反映现实生活的主题会有更扎实的群众基础,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作品质量。主题可以定位为社会发展状态或者引起轰动的某些新闻事件,使人们从中获得正能量的启发。这些主题都可以延伸为某种思想文化精神,从某些故事情节中可以提炼出可以提升价值的内容,使电视专题片的内容更加丰满[6]。

受众在欣赏专题片的过程中,如果主题足够有吸引力,其思想和意见会随着电视专题片的发展受到影响。确定符合社会价值道德观念的主题是媒体融合时代下电视专题片创作可以利用的技术之一,也是确保电视专题片质量的重要手段。融媒体时代下,数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运而生,在制作专题片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现代科技,使受众在观看电视专题片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也是使受众和专题片产生情感共鸣的直接手段。

电视专题片的主题和文化是媒体融合时代的技术无法比拟的,意识形态也是电视专题片的主要优势,技术人员要注重内容和主体的连续性,使专题片的内容反映出主题中更深层次的内涵,这样才能提高受众的审美标准,使电视专题片市场更加广阔。

从主题角度来看,系列片可以满足大容量形式的要求,也是保证电视专题片质量和数量的重要手段,系列片可以使时间的脉络得到清晰的呈现,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也能有一个富有逻辑的呈现机会,受众从中会受益颇多,对电视专题片的看法也会有所改观。高质量的电视专题片可以使受众对中国社会的新思想、新发展以及新策略有所了解,思想的碰撞能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使社会中主流思想更加广泛[7]。例如,央视“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电视专题片真实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逐梦前行的勇气、担当和智慧,生动讲述打动世界、激荡人心的中国故事,在社会各界引发收看热潮和持续热议。该电视专题片的播放,有助于稳定民心,鼓励全社会齐心协力为祖国繁荣贡献力量。

(二)重新审视专题选材,体现现实生活的真实性

从电视专题片选材角度来看,工作人员要注重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工作人员要关注百姓生活,长时间的发展以来,电视专题片的层次难以提高,电视媒体工作人员要吸取经验教训,积极从宏观的国家层面彰显电视专题片的内容和思想。电视专题片中除了要包含人民群众对社会的爱护情怀以及关心民族发展的向上精神,还应该从日常生活角度切入,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历程,并且利用优良的画面创作技术,保证色彩的合理使用,画面也要精准有度,为观众呈现出最佳的观看效果。

(三)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优势,提高后期制作质量

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使各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后期制作的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画面创作部分除了要保证质量和效果之外,前期的拍摄和后期的技术剪辑也要相互配合,确保拍摄设备的正常使用和作业流程的正常进行,并且合理掌控机器角度和色温,使画面色彩更加协调,符合拍摄的原则和要求[8]。后期的制作过程相对比较复杂,要使专题片的内容更加鲜活,通过画面,给人们带来更高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保证画面的优美和意境效果的发挥。后期的制作质量直接影响节目内容的生命力,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对画面有更深刻的印象,主要依赖于后期制作效果,因此专业的剪辑人员要能够利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相关技术对专题片进行正确的处理。

五、结语

电视专题片的视觉节奏以及情绪等多种元素都需要在融媒体环境下得到体现,传统的专题片基础比较薄弱,解说修辞、音效等方面都不够完善,媒体融合时代下的创作技术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使电视专题片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也可以不断提高观众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伟.媒体融合时代创作技术在电视专题片的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8,000(011):79-80.

[2] 张海荣.媒体融合时代电视专题片的审美价值体现[J].新闻知识,2015,000(004):73-74.

[3] 马晓春.媒体融合时代电视专题片的审美价值体现[J].西部广播电视,2016,000(024):115.

[4] 范宣玲.新媒体时代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体会[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8(27):22.

[5] 于帆.浅谈媒体融合时代电视编导的创作技能[J].現代企业文化,2017,000(006):190.

[6] 杨智,安永录.浅析媒体融合技术在宣传报道中的应用与创新[J].中国有线电视,2019(01):18-20.

[7] 薛巍.浅析媒体融合时代电视专题解说词的表现特性与写作技巧[J].新闻传播,2016(9):97.

[8] 杨化斌.媒体融合时代电视专题片的审美价值体现[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12):112+133.

作者简介:吴鹍(1977—),男,河南信阳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电视新闻采访与专题片摄制。

猜你喜欢
专题片融媒体应用
媒体融合时代创作技术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应用探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专题片的宣传优化策略
浅谈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
一年内的第三部反腐专题片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