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品文物打造重庆文化品牌让“古琴新声”奏响时代乐章

2020-09-10 19:53刘竞希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古琴文物保护文化传承

摘要: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承担着为公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紧紧围绕“立足馆藏研究,弘扬传承古琴文化,赋能美好生活”的总体定位,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馆藏古琴特色优势资源,通过对古琴文化的学术研究、保护,最终形成能代表重庆特色的文化品牌,让重庆的古琴文化走在全国前列。

关键词:古琴;传统文化;文物保护;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8-0214-02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最厚重的民族乐器。古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高雅艺术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传统音乐。中国古琴自2003年被列入“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据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已有400余万琴友在各种琴社学习古琴,古琴爱好者不计其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目前共收藏古琴48张,自唐以后年代序列完整、精品迭出、弥足珍贵。在全国博物馆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古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位列前茅。古琴是博物馆所有藏品中最具优势的藏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1]。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依托馆藏古琴资源优势,加强对古琴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为传承好、传播好古琴这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将本馆收藏的唐代“襄”琴、北宋“凤鸣”琴和“松石间意”琴、明代“潞王中和”琴请出文物库房,它们无论是音质、形制还是历史价值,皆是历代琴器中的顶级至宝。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特推出3年计划,利用绝世古琴打造属于重庆特色的文化品牌,奏响时代新乐章。

一、揭开名琴的神秘面纱

从电影《英雄》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曲“太古遗音”,“古琴热”在社会上悄然兴起。现在,全国各地只要举办古琴演奏会,都是满场,连搞乐器研究的学者都觉得意外。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古琴终究是高雅而神秘的乐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这次拿出的几张琴究竟有些什么故事呢?它们为什么能称为古琴中的传世至宝呢?就让笔者为大家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襄”款琴,唐(618—907),仲尼式[2]。此琴通长124厘米,肩宽20.4厘米,肩厚5.4厘米,琴面底皆桐木。通体原髹黑漆,后人补髹朱漆。琴面呈流水断加牛毛断,底流水断。鹿角灰胎,有修补痕,补灰中嵌有细螺钿。螺钿徽,檀木岳山、焦尾及雁足,琴额镶嵌翡翠(后配)。琴底项部阴刻方形印章式篆文“襄”字。龙池两侧阴刻楷书四行:宋人得唐琴如拱璧,喜刊章为记,向在京师,见雷琴数张皆然。此琴既经莆阳蔡氏珍藏,定为唐制无疑。该琴铭文中所谓“莆阳蔡氏”乃指北宋大书法家蔡襄;落款“子京”和印章“子京父”,即明代嘉靖、隆庆以来最闻名的鉴赏家和收藏家项元汴(1525—1590),其号墨林山人,又号香严居士,浙江嘉兴人,博雅好古,工书善画,倾家产搜藏书画、鼎彝、图书以及玉石文房珍玩。此琴篆刻“襄”字,有学者认为是琴名,有两种可能:一是取孔子学琴于师襄之典故,以师襄之名命之;二是琴曾经是蔡襄收藏,遂命“襄”之名。

“凤鸣”琴,北宋(960—1127),伶官式。此琴通长127.7厘米,肩宽22.3厘米,肩厚5.3厘米,琴面底皆桐。通体髹黑漆,局部漆面磨损,有流水断纹。薄鹿角灰胎,螺钿徽。檀木岳山及琴尾附件,琴轸、琴弦、龈托、焦尾以及雁足皆无(现为后配)。此琴底项部题篆书琴名“凤鸣”二字,其下阴刻行草四言诗两行:“凤皇来仪,鸣于高崗。文章瑞世,其道大光。”落款:“景祐元年春日,清画堂主人题。”款下一方章,篆文为“王元颖印”。“景祐”为北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其元年即1034年。此琴的制作年代即在此年甚至更早。

潞王“中和”琴,明(1368—1644),列子式。此琴通长120.8厘米,肩宽18.6厘米,厚5.8厘米,琴面桐底梓。通体髹黑漆,呈虎皮断纹,八宝胎(指生漆中渗入金、银、锡、玉、珊瑚、宝石鹿角等物)。岳山、龙龈、焦尾下帖均为檀木。玉石雁足。琴底项部阴刻楷书琴名“中和”两字,龙池下楷书五言诗一首:“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落款为“敬一主人”,诗下一宽边大印,篆书“游国世传”。圆形龙池内环刻一周楷书“大明崇祯丙子岁季秋国制”。潞王强调古琴“谱正”“按形”乃“合道”之法,通过弹琴、斫琴以及编撰琴谱以彰显其政治权力和身份地位。由于潞王琴被赋予了高度的政治象征意义,明崇祯皇帝将其作为御赐宝物。

“松石间意”琴,北宋(960—1127),仲尼式金徽玉轸,玉雁足。琴底满刻铭文,连琴名共有文字题刻十三则,印章一个,是目前所见名琴中题刻数量最多的一张琴。落款者包括苏东坡、唐伯虎、祝允明、文征明、沈周、文彭、王宠、石渠、陈庭鹭等。如此众多的名家题词聚集在一张琴上极其罕见,是古琴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二、打造重庆古琴品牌,初见成效

回顾近几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打造古琴品牌方面做了方方面面的努力。

2015年中秋节,三峡博物馆采用微信免费报名的方式,招募观众参与“月印中和”古琴雅集,将古琴雅集作为该馆“博物馆之夜”品牌活动的延续。活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从一开始便人气爆棚,在微信免费报名开放后数分钟内,名额便被一抢而空。

2016年4月,台湾著名古琴家、台湾文化大学教授葛瀚聪先生做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博大讲坛,本馆采用微博报名方式招募观众,短短1小时内,200名听众名额便告罄。

2016年8月,三峡博物馆开启全国首个博物馆官方微博账号直播活动,并将古琴演奏作为博物馆直播的特色内容带到了全国网民面前,受到观众一致好评,更有观众留言“看直播,就是为了听古琴曲”。

除线上线下联动观众、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外,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更是依托自身优势,开办古琴班,招募网友作为学员,让古琴的空灵之音在现代人心中回响。截至目前,从博物馆走出的学员超过3000人,为重庆地区的古琴文化培养了后继之人。

今年,依托于博物馆“古琴新声”项目,博物馆发起了古琴IP形象共创大赛。大赛面向全国,征集以唐代“襄”琴、北宋“凤鸣”琴和“松石间意”琴、明代“潞王中和”琴为代表的古琴IP形象。这是一个集文物知识科普、展示传播古琴文化、激发青少年创意于一体的创新型设计比赛,贴近青少年生活,让古琴成为更有趣、更有料、更有亲切感的文物。本次大赛自开赛起便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征集活动期间收到了来自全国高校、设计机构、独立设计师的参赛作品130余组。最终,经过综合评委初审、18万余网络投票结果,选出了20强作品入围终评。活动让社会各界从多维度了解了古琴的魅力及其文化内涵。这也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打造古琴文化品牌走出的成功一步。

三、如何让古琴焕发“新声”

对于大众来说,文物不仅是神秘的,也是难于解读的。而要将库房中的文物转化成可见、可感的文化品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例如,如何将文物故事变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何将文物,如“中和”琴里的施政之道讲得通俗易懂,就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打造古琴品牌的重点、难点。为此,博物馆计划用5年时间厘清讲述的思路,并将文物故事、文物形象转化為观众可以参观、购买、收藏的各种文化形式,真正进入老百姓的生活,最终形成能代表重庆特色的文化品牌,让重庆的古琴文化走在全国前列。

针对文物的再利用,博物馆正着力打造以下几方面:

(一)出版一套古琴系列图书

挖掘文物背后的内涵,首先应立足于古琴文化的学术研究。为了彰显古琴历史文化价值,就必须为观众提供“深阅读”的载体。图书就是不二之选。因此,近两年,博物馆将修订古琴图录、出版馆藏古琴文化的科普读物、出版巴渝古琴历史故事集。观众可以在书店、博物馆购买到饱含诚意的古琴文化解读。

(二)录制一组经典古琴曲目音像制品

古琴终究是乐器,当它躺在博物馆库房中,就已经无法发声、无法与观众产生最直接的共鸣,实属可惜。三峡博物馆在打造古琴品牌计划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在确保古琴安全的前提下,请出馆藏的4张名琴,特邀中国琴界大师进行琴曲录制,并在QQ音乐上作为数字专辑发布,同时开通线上线下销售。此次活动旨在让观众零距离感受文物之美,让年轻人在常用的视听载体中感受到古琴的魅力。

(三)策划一个以古琴为主题的古代文人生活展览

除了可以收藏的书籍、可以下载的音乐外,打造一个文化品牌还需要将其落地,让大众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它、欣赏它。为此,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更是投入全馆之力,用博物馆最常用的语言——展览,讲述古琴之美。展览将为大众呈现一个“琴、棋、书、画、闻香、品茶”的书房带琴榻的半开放式生活场景,以营造素静、古朴、简洁、幽深的氛围,让古雅的琴声、温雅的情境与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身临其境地体会古代文人生活的幽雅景致。

(四)举办一系列古琴特色社会教育活动

做好社会教育是博物馆最本质的使命之一,讲座、培训、雅集、古琴音乐会等都是社会教育的各种表现形式。有人说,要看一座城市文化发展得如何,就要看这座城市的文化公益讲座水平如何。在这方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已经积累了近十年的经验,“三峡文博大讲坛”自2010年以来也陆续吸引了数万名观众参与。在打造古琴文化品牌工作上,博物馆也会不遗余力,计划在2021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举办古琴音乐会,让深藏在博物馆的绝世名琴再次发声。

(五)研发一批古琴特色文化创意产品

文创作为古琴文化资源的再利用,是博物馆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教育积极作用的最有效途径。一个可感可爱的文化创意产品形象,可能比传统的说教更能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将古琴的文化内涵具象化,生产出文化创意产品投放市场,让年轻人也能将古琴文化“带回家”,是打造文化品牌不可或缺的新手段。

(六)打造一个以古琴为形象的文物IP

2020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已发出“集结号”,以古琴为形象、以全国IP大赛为载体,打造一个立体饱满、具有人物个性及内涵的文物IP,并围绕这一IP塑造,策划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用新的媒体形式,全方位地让古琴形象深入百姓生活。

四、结语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得不说,博物馆是打造地方文化特色的一大宝库。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通过历年的实践探索,结合本土文物的数量、质量等多方面考量,精心打造了以古琴为拳头文物的文化品牌。利用展览、科研、宣传等有效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品牌战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让重庆的本土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DB/OL].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 com.cn/xuexi/n1/2019/0107/c385474-30507333. html, 2019-01-07.

[2] 唐冶泽.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粹:古琴[M].文物出版社,2011:24-28.

作者简介:刘竞希(1986—),女,重庆人,硕士,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古琴文物保护文化传承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寻访千年古琴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