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蜡庄傩戏的数字化保护与影像活用探究

2020-09-10 07:22黄玉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数字影像非遗保护

摘要:数字化影像本身具有双重属性,可以记录正在发生的事件,也能对其进行传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数字影像不应该只是作为存储和保护的工具,还应实现其传播的价值,让人们关注和参与非遗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非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数字影像记录不仅仅是保护非遗的目的,更应该成为数字媒体语境下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字影像;非遗;保护;影像活用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017-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重庆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数字影像档案记录与理论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7YBYS107;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基于数字影像语境下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SKGH089

一、引言

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部分非遗在转型的过程中并没有抓好政策、转型的机遇。人们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迁使得传承人无法在传统的环境中进行传承,木蜡庄傩戏就是典型的案例之一。

木蜡庄傩戏是大垭乡最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彭水地区巫傩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在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有重要意义。随着大批年轻人外出务工,本是最佳传承主体的青壮年纷纷逃离农村,到城市谋生计,他们已经感受不到传统文化对他们的熏陶。同时,当地村民大多年岁偏高,已经没有更多精力学习技艺。面对诸多的传承困境,保护已经不是唯一的途径。影像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已经广泛应用于对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数字化影像对木蜡庄傩戏传承传播的价值与优势

(一)记录完整、永久保存,可长期重复使用的记忆资源

柏格森认为,“记忆的进程完全就是记忆逐步被物质化的进程”[1]。影像记录的目的在于将拍摄对象所有的行为作为一种直观可视的文化现象,以此作为一种重复可视的文化记忆资源。影像在木蜡庄傩戏的传播中是一种可以被长期和反复使用的记忆资源,影像的记录不仅能够捕捉整个仪式的流程,还能对动作的细节进行描写和放大,将傩戏的特点直观地展现出来,且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减弱。这是对木蜡庄傩戏的影像书写,亦是对文化的记忆。

(二)使用便捷、操作方便,后人传承与学习的样本

借助数字化影像记录手段,将整个木蜡庄傩戏的完整影像转化为可直接观看的视频,可以同时拷贝至多个地方,并且在拷贝的过程中不会发生任何的损耗,实现随时随地观看。木蜡庄傩戏的傳承人可以将相关的影像资料作为传授技艺的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影像画面,传承人可以生动、直观地传授每个仪式动作、人物角色等傩戏祭祀流程和剧目表演内容,有效避免某一门技艺因人不在而面临失传的局面。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木蜡庄傩戏的文化范本。

(三)本土文化的展示与辐射

如今,影像已经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生活,并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影像传达出来的画面和声音,往往给人亲临现场的感觉。数字影像具有成像快、易操作、成本低、传播广等优势,给木蜡庄傩戏的影像传播带来了诸多便捷。

木蜡庄傩戏包含祭祀仪式和剧目表演两大主要内容。在进行影像传播的过程中,可选取特色表演剧目进行宣传和推广,作为木蜡村本土文化的展示。

三、木蜡庄傩戏的保护与影像活用

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工作中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建立了“国家—省—市—县”4级保护体系,这使我们看到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采取的措施。而非遗档案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使大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而不是封存在数字硬盘中。特别是对深度贫困乡村而言,村民对当地的木蜡庄傩戏大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样一种保护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传承人与社会大众、当地村民的互动。

(一)政府层面:影像的分享

在政府层面,许多非遗影像都是作为档案记录资料,社会大众难以接触到这样的影像。电视台等媒体要制作关于木蜡庄傩戏的专题节目,就需要亲自到现场拍摄。如果政府建立了相关的影像分享渠道,特别是傩戏剧目的影像分享,媒体人员、学者、社会大众就可以直观地了解木蜡庄傩戏的全貌,当地村民在闲暇之余可以观看木蜡庄傩戏的剧目,丰富农闲业余生活。这样一来,木蜡庄傩戏的传承与传播就会获得更多的关注。

(二)传承人层面:影像的活学

木蜡庄傩戏的传承方式依然是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而当前既愿意学艺、又能吃苦的人是少之又少。在传习的过程中缺少相关的图文资料,更别提傩戏动作演示视频。随着传承人年纪增大,难免会有错漏和遗失。在傩戏的传承原则里,有传男不传女。用影像的方式记录整个傩戏的学习过程,作为传习的资料,将解决木蜡庄傩戏的活态传承问题,实现对木蜡庄傩戏的保护。

(三)地方院校层面:影像的开发

很多地方院校的学生每年都会到非遗传承项目基地进行考察,作为个人毕业论文的选题。除了对非遗项目进行本体的研究之外,还可以借助影像的优势对非遗项目进行传播。如清华大学学生马阳艺拍摄的纪录片《梁二爷》,讲述的是京城有名的京剧衣箱主人梁二爷,亲朋好友唱戏需要戏服时都要找他。由于年迈体衰,他要卖掉戏箱,故事就围绕梁二爷卖戏箱来展开。整个纪录片由创作者用一台单反相机、两个脚架完成拍摄。该片在非遗影像展上展出,颇受好评。

大垭乡政府和地方院校可以搭建合作平台,让高校大学生对木蜡庄傩戏进行拍摄和制作,一方面,学生可以顺利完成毕业作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相关影像作品对傩戏进行展示,助力文化的保护和延续。

四、木蜡庄傩戏的影像传播路径

所谓的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本身就是人们在文化创造过程中的产物,也就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木蜡庄傩戏在展演的过程中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传播也成为了促进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路径。在非遗的影像传播方式中,通常都会把非遗影像分为非虚构式影像和虚构式影像。非虚构式影像包括文献纪录片以及各种平台的直播,虚构式影像传播则更偏重于对文化的艺术加工,如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在当前便捷的传播环境下,非遗的传播应从“被记录”转向“被看见”。

(一)木蜡庄傩戏非虚构式影像创作与传播

1.重视文献纪录类影像的传播。木蜡庄傩戏的文献纪录影像是在真实展演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造,展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艺术样式。如央视国际频道播出的非遗纪录片《传承》,讲述了“吼堂”“唱菜”鸣堂技艺传承人路明章,在川菜馆引客、送客、结账中把川菜唱得有滋有味;还有宛如蜻蜓点水、健步如飞的少林寺武僧释理亮,他的绝活“水上漂”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神奇轻功;等等。

木蜡庄傩戏的文献纪录影像可借鉴许多成功的非遗类纪录片,挖掘自身的外在传播价值。利用这样的记录和展示方式,使木蜡庄傩戏在传播中变得更加鲜活。

2.重视互联网传播,拓展传播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型传播手段不断更迭。互联网是当前传播速度最快、关注度最高的传播渠道。要做好木蜡庄傩戏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不仅要突破传统媒体的思维局限,还要开创新的思路和办法,优化传播的效果。一方面,在木蜡庄傩戏展演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微博等直播平台,使当地群众和社会大众观看现场直播、参与评论和互动。另一方面,可以制作有趣的傩戏展演片段,利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传播,通过关注、点赞功能,评估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是否受到大众的喜爱。在这样一种传播效果评估机制下,不断调整木蜡庄傩戏的内容传播,提高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影响力。

(二)木蜡庄傩戏虚构式影像创作与传播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主任李松曾说:“我们通过影像记录下来的东西,要从时间维度上留给后代,让他们知道现在的文化是什么样的。”[3]除了傩戏自身的传播之外,还可以将影像传播作为实现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1.制作系列微電影,助力非遗文化传播。比起电影和电视剧,微电影在制作上具有低成本投入、低门槛制作以及制作周期短、发行方式简单等优点,因此经常被用于地方文化的传播。如中央电视台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推出了系列微电影,其中有一部是《非遗传扬人》,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的扎染手艺人,在不懈坚持下,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许多非遗传承人身上是比较常见,木蜡庄傩戏的上一代传承人冉正高就是在自己的坚持和不放弃的理念支撑下,从已瞎的师傅那里学习了这门技艺,这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在制作微电影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播傩戏文化,也要把艺人坚守传承、永不放弃的精神传递给社会大众。

2.引入动画和网游,打造趣味互动传播。在数字传播时代,木蜡庄傩戏还可通过各种数字技术来拓展自己的传播渠道。一是将木蜡庄傩戏与影视制作相结合。例如,将傩戏的人物角色与动画制作相结合,设计出符合木蜡庄傩戏的卡通形象,深挖傩戏的剧目内容,制作动画片。二是与网络游戏相结合。游戏已成为当前文化产业最具活力的领域。例如根据傩戏剧目《煊斧》设计一款游戏,使游戏参与者帮助傩戏角色“山王”完成找煊斧的游戏,在找煊斧的过程中再根据傩戏的剧目以及傩面具、服装等具有木蜡庄傩戏特色的内容设定不同的关卡。既使游戏参与者在娱乐的同时了解傩戏的文化内涵、剧目的内容,也拉近了傩戏与当下青年的距离,使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成为傩文化的传播者。

五、结语

影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信息传播的载体,虽然它一直被用作娱乐性的精神消费产品,但在非遗保护面前,它不再只是取悦大众的信息,更扮演了文化记忆者、传承者、传播者的多重角色。无论是非虚构影像创作还是虚构影像创作,都要充分利用影像及其传播优势,进行木蜡庄傩戏的多层次传播,实现文化传续的目标。最终,使木蜡庄傩戏摆脱当前传承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法]享利·柏格森.材料与记忆[M].肖聿,译.译林出版社,2011:123.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

[3] 用影像记录下“非遗”,记下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传统[DB/OL].新华网,2018-06-08.

作者简介:黄玉婷(1989—),女,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数字影像非遗保护
以电影为例试论当代数字影像
作品赏析(4)
数字影像在城市公共性雕塑中的应用价值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江西省数字影像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