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

2020-09-10 05:24方明弟
学生学习报 2020年13期
关键词:高年级小学数学

方明弟

【摘要】对于小学高年级来说,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面对的重难点,同时也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构建数学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不仅要分析教学中的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本文结合前人工作经验,总结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实际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高年级

前言

在早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过程中,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些教师主要侧重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多不足之处。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全面改进实际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体验到更强烈的学习体验过程,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信息感知困难

信息感知和情景表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感知是情景表征的基础,情景表征是信息感知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两者之间为递进关系,所以信息感知出现问题,势必导致情景表征有偏差。

2.寻求方案受阻

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寻求解题方案时,盲目解题急于求成,由于问题表征不充分,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寻求解题方案和后续的解题执行中。由于没有充分理解题意,无法顺利进行解题计划,进而反复尝试各种解题方案,使得学生陷入设计解题方案——执行——无解错解——重新设计解题计划这样一个无序的过程中,不断试误,直到得到一个看似合乎情理的结果,浪费了大量时间,还不一定是正确。

3.计算失误问题频发

计算技能是问题解决执行阶段最为重要的,计算技能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运算步骤繁杂、误认、误写、误算。其原因主要是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如:分数-百分数-小数的互化、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运算律等概念不明确,算理不理解,都将使学生的计算技能大大降低,较差的计算技能使得解题执行消耗的时间长、错误率高。

另外,一些问题仅需要一步就可以解决,但是由于学生在寻求解题方案阶段没能找到一个清晰合理的方案,致使解题步骤繁杂、运算麻烦,容易出现错误。例如:

这是一道关于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时如果将4种学习用品先分别乘90%,再相加,算起来会非常麻烦。正确的方法是将4种学习用品先求和,然后用求得的和再乘0.9,结果是一样的,但是0.9只乘了一次,计算更加简单,这也是乘法分配律的体现。运算知识不扎实,计算时也会遇到麻烦。抄写错误看似简单,究其背后真正原因是学生视觉记忆和视觉分辨能力不强,包括视觉协调和视觉理解;还有单位问题:如单位换算错误、计算结果中的单位错误等,主要原因:一方面学生注意力集中在问题解决上,像单位的问题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学生单位意识不强,相关的单位知识不扎实。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策略

1.清楚语句逻辑关系

學生在解决问题时出错的主要原因是问题结构的表述不正确。解题句可分为情节描述句、作业句、疑问句、关系句和复合句。其中,关系句和复合句是数学句子表示的难点和关键。而学生如果能够正确分辨出前面提到的问题解决的类型,可以有助于学生对语句中逻辑关系的理解。例如,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

例1:笑笑家2000年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55%,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45%。食品支出比其他支持多620元。笑笑家的家庭总支出是多少元?这道题中信息部分全部为关系句,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较复杂,但是我们不难判断出这到题是关于百分数类型问题,学生如果能从中找到单位1“总支出”为所求。进而就能识别出这一段长文字叙述中,分别是“食品支出”、“其他支出”与“总支出”的百分数关系,以及“食品支出”与“其他支出”差的关系,继而通过设元寻求解决策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2.积极寻求解题方案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渠道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尝试多种算法,并发现每种算法的优点。老师在准备同时,可以对计算技巧有深入的了解,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这样,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会更加明显,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提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这样做,一方面为学生选择最简便、最适合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借鉴他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利用集体的智慧促进自己认识的完善和提升,使学生的探究空间和思考空间得到极大地拓展,促进对数学深层次问题和复杂情景的理解和比较。多样化解决方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处理的必要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意识地比较、解释和提炼不同的方法,构建对多种解决方案的集体理解,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所有解决方案。

例2:

问题(1)学生的基本解决策略为最多的人数和最少的人数相加,以此类推,也有个别学生有其他方法,但都满足题目要求。关于问题(2),并没有要求车费最少是多少,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每个学生都充分练习了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不是最经济的,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六年级,第一接触是分数问题,代表乘法和除法比的单题结构。学生只需要算术方法,通过简单的数量比计算;在解决“己知 A(或 B),以及 A(或 B)比 B(或 A)多或少几分之几,求 B(或 A)”的分数问题时,虽然比较的标准量时常会发生变化,例如求单位 1 的情况,但是问题结构单一,而且形式固定,仅有的两个数量并不复杂,学生这两种方法在解决问题时都有采用;然而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对于条件多,等量关系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逐步走向初级的代数思维,虽然这种思维带有模式化、公式化、图式化甚至是非常初等的色彩,但是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发现算术法所采用的逆向思维反而变得更加困难,而代数法中方程的结构特点更有助于学生思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初中重点解决方程问题打下基础。

3.养成检验习惯避免计算失误

在完成一道题,尤其是难度很大学生都容易出错的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回味、整理的时间,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调整的意识。这既是知识再现的过程,又是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反思和修复过程,不断的总结经验,逐渐形成成熟的解题策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代入法、寻求他解法、常理法、估算法。

例如:代入法,是验算中常用的方法,就是把所得结果作为已知条件代入的问题中进行检验,看看结果是否和题中的条件相同。如下例3:

两个水泥柱,埋入地下部分都是m。第一根露出地面的部分是全长的,第二根的长度正好是第一根的。这两根水泥柱各长多少米?

通过计算得到第一个水泥柱长米,那么在检查的时候,可以将米代入到题中“第一根露出地面的部分是全长的”,用×得到露出部分米,再用-,看看结果是否等于埋入地下的米。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实际工作来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不同性质。 教师要激发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特征彰显出来。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学课堂的有效转化来构建学生的逻辑思维,这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非常有用。

参考文献:

[1]洪美金.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解决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21(06):19-20.

[2]徐红娟.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J].文理导航(下旬),2021(06):39.

[3]杨会霞.新课改下小学高年级计算教学技巧之我谈[J].新课程,2021(20):197.

普宁市南溪镇浮山小学  广东揭阳  515348

猜你喜欢
高年级小学数学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