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家庭题材电影中“父子关系”主题分析

2020-09-10 07:25张瑾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父子关系

摘要:是枝裕和作为近年来日本电影的中坚力量之一,作品中一直保持着与主流审美微妙的距离,着眼于日本当下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忽视掉又不断在发生着的世态变化以及人情,探索着永恒的“生与死”“离别与缺失”的问题,以平均两三年一部片子的速度,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严肃且严谨的思考。

关键词:是枝裕和;家庭题材;父子关系

一、是枝裕和家庭题材电影中的“父子关系”

从是枝裕和创作生涯上来说,电影的题材与孩子和丧失紧紧联系在一起。而纵观其已经在其五部家庭题材影片中,“父子关系”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母题。

对于孩子在影片中的调度达到完美高峰是在第一部家庭题材故事片《无人知晓》中,片子讲述了有着不同父亲的四个孩子,因为是黑户而无法去学校读书,母亲每天穿着与年纪并不相符的衣服,浓妆艳抹,饮酒作乐。让孩子藏匿在屋里不准出门,是她躲避闲言碎语的方式。年纪并不大也是唯一一个有户口的长子阿明很早就代替了母亲的职责。有一天母亲终于不忍生活的重负,留下20万日元和一张纸条便离家出走,无亲无故又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重新面对生活。片子里无论是对不明身份也毫不负责的四位父亲还是对不知所踪的母亲看上去都没有任何的指责或者批判,只是冷静的叙述四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的生活状态。

不知道父亲是谁和母亲出走是孩子们困扰的根源所在,在这部片子里父子关系像是一种债权关系。但片子丝毫没有掩盖母亲的存在,即便是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笔者认为是枝裕和想表达的大概是虽然母亲是不负责任的,但她也是爱孩子们的。但在这部片子里,即便妈妈同样不负责任的离家出走,依然表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并且给了妈妈的不负责任一个出口,孩子们接受这样的妈妈也爱这样的妈妈,和妈妈一起在公寓里的温暖时光,深深留在孩子们的心中,也留在观众心中。这部片子里唯一一滴眼泪,是母亲清晨留下的,几位孩子从来没有哭过,就算是母亲离开后,孩子们也和往常一样,偷偷跑出去像正常的孩子一样玩耍,是枝裕和用明亮的色调批判没有给过太多镜头的身份不明未曾担当起丝毫责任的父亲。

《步履不停》则是是枝裕和家庭题材影片前期创作的又一个高峰。片子讲述的是长子纯平继承父业,十五年前因为救人溺水身亡,又逢他的忌日,次子良多和姐姐千奈美带着各自的家人分别赶回家中。家中是牵挂自己最多的老父亲和终日操心忙碌的母亲。是枝裕和用一个特殊的日子,展示了一个家庭十五年来的变迁。这部片子里,母亲是以不停地陈述生活琐事来维系一家人的关系的形象,而父亲年轻时出轨、多年来一直不懂沟通。长子死后,父亲对于次子良多继承诊所事业的期望,让父亲与良多之间总是矛盾重重,很明显是枝裕和是有偏向性的。

这部片子里是枝裕和选取了一件并不常见的意外 “抱错孩子”,讲述了在外人看来拥有一份高薪工作、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可爱懂事的儿子健太,一家人过着优质而幸福的生活的成功人士,在经历得知养了六年多的儿子并非自己的亲生儿子的事情之后,学习如何做一个父亲的故事。极其细腻的叙述,用心的表现孩子的天性同时体现出了寻常老百姓的价值观,用心的构筑了什么样的人是对立的,怎样年龄的人会怎样处理感情问题的内容,设定了崩坏了的人物,并让他在没有感情的情况下面临没有余地的选择,准确的把孩子和成年人,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刻画出来。精英白领野野宫良多和平庸电器店的老板斋木雄大,内向乖巧的庆多和活泼率真的琉晴,两对性格迥异的父子被迫在血亲问题上做出选择。

二、导演的生活中父亲的“缺席”是“父子关系”中主题确立的决定因素

是枝裕和的父亲曾经嗜赌成性,在是枝裕和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还带他买过彩票,因为他是左撇子,于是决定用左手抓票,直到现在,选那10张彩票时心脏砰砰直跳的感觉还留在他的记忆中。而当他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母亲时,母亲却发了怒——她一直打心眼儿里厌恶着父亲爱赌博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是枝裕和也明白这是恶习,他努力摆脱父亲的影响远离赌博。在是枝裕和青年時代,父亲从未曾履行过一个父亲该履行的职责,父亲也没有对于家庭尽到一个丈夫该尽的责任。

这样的经历,对于天生敏感的是枝裕和的影响和触动是巨大的,父亲的“缺席”对于是枝裕和来说是一种重大的“丧失”,直接导致了是枝裕和在作品中着重对于“父子关系”问题的探讨和表达。

三、是枝裕和生活中身份的转变和作品中“父子关系”的嬗变

首先在《步履不停》这部片子本是是枝裕和为了纪念刚刚去世的母亲拍的,所以片子里对于“父亲”角色的描述是有偏向性的。母亲去世是在是枝裕和的父亲去世七年之后,母亲去世之前,是枝裕和和母亲在医院呆了很长一段时间。期间多次回忆往事提起父亲,在是枝裕和为父亲服丧期间,曾经收到过一张明信片,明信片是1985年世博会上发起的一个活动,上面写着“二十世纪的我致二十一世纪的你”,收件人是是枝裕和,还有一句:请注意身体健康,组建一个和睦的家庭。”落款于1985年9月16日。这一张来自父亲的穿越时空的明信片再次被回忆,或多或少都会在导演心里产生一丝波澜,这一年是枝裕和有了自己的女儿成为一名父亲。人常说生死大过天,笔者认为在父亲去世后的7年中,是枝裕和对于父亲是有一些原谅的,尤其是在女儿出生后,是枝裕和生活的角色从“儿子”变成“父亲”。

当时是枝裕和工作处于上升期,对于家庭当中父亲这个角色更多了一些理解。这种理解体现在片子里的父亲,年轻时负责养家,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这与当时是枝裕和的家庭情况很一致。衡山这个父亲,典型大男子主义严格甚至有些“专制”,爱面子,古板但又会在小的细节上(如,父亲闻到天妇罗的香味会从书房跑出来吃,在书房里坐着会偷偷听家人们在客厅怎样谈论自己)体现出父亲的可爱。笔者大胆猜测,这一点大抵是是枝裕和在医院陪伴母亲的时候,回忆起父亲所看到的。关于片中父子矛盾的是儿子良多不肯继承父亲工作,这个矛盾并不是是枝裕和个人所面临的问题,是枝本人曾提到他们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上一辈取得了高的成就,期望下一代继承父业的状况。既然是一种普遍现象,是枝裕和对此不会报以过多的个人情绪,也是理所当然的。带着本人对于父亲的一丝理解,片子中表现父亲和妻子以及子女的关系并不亲密,不答应女儿对于房子的请求,不支持儿子当作家,不参与家人们的对话,但是又时刻注意着家人的对话。关于父亲从没有试图解决家庭里的问题这一点,是是枝裕和仍然不能原谅父亲曾经缺席的一个表现。

人因为经历到了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很多时候理性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笔者认为片子里的大姐对于父亲的看法的变化,正是当时已经接近不惑之年的是枝对于父亲看法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让是枝裕和的创作走出了前期的“难解父与子”,最终缺乏沟通的两辈人因为父亲的逝去(葬礼)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和解。也就是说,已接近不惑之年的是枝裕和在半生之中似乎理解了父亲这一角色缺席的复杂和无奈之感。

从这几部片子来看,导演由一个“儿子”,到个人逐渐成长成“人夫”再到“人父”,这样生活中角色的转变,对作品中关于“丧失”导致的“父子矛盾”的嬗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日本电影100年》[M]. 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

[2]吴咏梅,《日本电影》[M]. 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4月版.

[3]马克·席林,《当代日本电影》[J]. 纽约:韦瑟希尔出版社,1999年117.

[4]拉斯·马丁·索伦森,《现实之诗:事实与虚构之间的是枝裕和》[J]. 《电 影世界》2012年第1期:第66页.

作者简介:

张瑾(1977-)女,白族,江苏常熟,硕士,讲师,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猜你喜欢
父子关系
1990年代小说中的父子伦理叙事
挣扎中的成长
电影《一念无明》的本土诉说
《路》中父子关系的建构分析
《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管虎:一个在商业与文艺之间寻找平衡的第六代导演
国产电影中父子关系的儒学意蕴
《李娃传》中的两点质疑探析
父子关系:弗洛伊德的权力史观
民国时期家庭关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