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0-09-10 07:55辛一凡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爱国主义大学生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本课程要求学生懂得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爱国主义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肩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这门课程的重点要求和任务。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增加爱国主义教育

第1、探索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 。

用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已经成为我国的优良传统,而“纲要”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自 2006 年开设“纲要”课程以来,“纲要”课就逐渐变成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所以必须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放在“纲要”课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有利于在新形势下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要想使爱国主义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的上好“纲要”课,更好的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探索出新的渠道。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笔者通过与当代大学生的接触发现,他们的总体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高、大、快、强”。其中的“高”指的就是他们的思想开放程度高;所谓“大”就是指他的掌握信息量大;所谓“快”就是指他的思想更新速度快;所谓“强”就是指他的独立意识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青年学生对政治需求更加具体化,对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对成功的需要更加现实化,对社会需求更加便利化。

因此,我们在当今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中,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不愿接受死板教条的灌输式教育,他们喜欢展示自己独立思维的能力,并且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思想的火花。这就要求“纲要”课程的教育工作者采多种途径,转换教学方法,从而培养他们心怀祖国,心系人民的高尚情怀。并在学习近现代史的过程中增强这一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自觉学习,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所以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应不断拓宽深化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这是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

第二、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

“纲要”课程作为高校中一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修课,要按照中宣部“05”方案中的要求,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有水平的“纲要”教师队伍。“05”方案中明确提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可见,作为“纲要”课的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讲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还要成为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的宣讲师,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加强“纲要”课程的师资队伍力量,加强专业知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和教学能力,才能成为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思想道德修养、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合格教师。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要使高等学校制定出有重点、梯度式的教师培训规划和体系,使教师的培训工作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去。要开展课前培训和课后反思培训,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各项培训活动当中。

其次,努力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充分遵循教材的基本原则,使文字性的教材转变为生动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做到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热点问题融会贯通,重点问题精辟讲解。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出发,不断摸索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真正探索出符合教育和教学规律,并且贴近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教学方法,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采用启发式、交流式、案例式、互动式、研讨式等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最后,要不断开展继续教育,整体提高教师素质。各高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以教师在职学习为主,以教师通过脱产或半脱产进修为辅,并适当的安排名师讲座,科研成果学术交流等有效形式,要鼓励支持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从而更好地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争取经过几年连续的努力,能够使全国高校的“纲要”课教师队伍的素质有整体性的大幅度提高。

总结:《中国近現代史纲要》课的开设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只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育者不断探索出新途径和方才,使其教学真正的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才能让大学生自觉学习历史知识,将爱国主义情感内化为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版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版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作者简介:

辛一凡(1989年-),男,陕西宝鸡人,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研究。

项目基金: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G201940);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爱国主义大学生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