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为什么要蒸了吃

2020-09-10 07:22王笑寒
阅读时代 2020年11期
关键词:食肉唐人妖怪

王笑寒

《西游记》中,为了突出求取真经的难度,作者特意给出“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设定,使得取经路上的各路妖怪都对“唐僧肉”趋之若鹜。奇怪的是,在谈及“如何吃唐僧肉”的问题时,各路妖怪却出奇地一致,认为唐僧肉应该“蒸着吃”。至于其他吃法,似乎不太上得了台面。为什么会这样?

既然《西游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代,那么,按照唐人饮食文化,唐代妖怪真的有可能偏爱蒸肉吗?他们如果要吃唐僧肉,又会有多少种做法呢?

唐代食肉六法

由于肉类不能与粮食一样长期保存,唐人食肉,最常把鲜肉制成干肉或腌肉,称之为“脯”和“腊”,此为唐人食肉一法。在唐代,像“脯”和“腊”这类干肉,不仅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甚至为帝王将相所好,可算风靡全国。

根据《玄怪录》的记载,曾位列唐朝宰相的郭元振就曾与一位不具名的将军一起食肉,其间以御厨中的鹿脯款待将军,使得尝到了人间珍馐的“吃货将军”大为开心。(郭元振与将军对食,乃问曰:“将军曾食鹿脯乎?”曰:“此地难遇。”公曰:“某有少许珍者,得自御厨,愿削以献。”将军大悦。)

根据《北梦琐言》和《云仙杂记》的记载,在唐代,干肉除了用于佐饭(“杜豳公每早食饙饭干脯”“陈蕃待客,拌饭以鹿脯”),还可当零食,这与今天的吃法类似。

除了“脯”和“腊”以外,唐代也流行蒸肉,此为唐人食肉二法。在众多食材中,唐人蒸肉主要选择营养较为丰富、口感较为鲜嫩的鱼和羊。

例如,在《北梦锁言》中,便记载朗州道士罗少微在茅山紫阳观寄泊,与丁秀才等人围炉饮酒,其间丁秀才外出购买食物,头顶着雪回了屋,手提了一壶酒,顺便带了根上佳的蒸羊腿,以羊腿下酒,可谓美甚(“蒙雪而归,提一银榼酒,蒸熟羊一足,云浙帅厨中物”)。

除了蒸制以外,在唐人的食肉文化中,“鲜鱼刺身”也是重要的一种,唐人将其称为“鲙”,此为唐人食肉三法。当然,“鲙”本身是将鱼切成丝,不一定意味着生吃,只是唐人更加偏爱生吃。

如果我們根据唐代文献盘点各类“鲜鱼刺身”,最为奢华的便数传说中的“金齑玉鲙”了。这种刺身讲究鱼肉要片切得晶莹剔透,并夹杂以金黄色的橙皮拌之,金黄的橙丝与晶莹剔透的鱼片映衬,呈现出“金齑玉鲙”之感。

至于煎炸,虽然在唐人烹饪肉食时并不常用,但在制作点心时则较为常见,此为唐人食肉四法。例如,在韦巨源《烧尾食单》中,有所谓的“巨胜奴”,实际上就是一种面中夹杂了花蜜和羊油的油炸点心。对这种点心,苏轼有诗云:“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生动地描述了其制作过程。

炙烤也是唐人特别常用的肉食烹饪手段,此为唐人食肉五法。这一方法常用于油脂较多的牛、羊、猪、鸭和鹅类。

例如,在唐代江淮地区,就颇为流行烤鹅。根据《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偏爱刺身的白居易也是吃烤鹅的好手,他在夏至时曾于苏州摆宴,就以清香的粽子搭配烤制的脆鹅,并且佐以江南的美酒和美景,在歌舞声中逍遥作乐(“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实在好不快活。

除却脯、蒸、鲙、煎、炙以外,唐人食肉,还喜欢将肉炖煮成羹,此为唐人食肉六法。

总而言之,在唐代肉食烹饪技术中,共有“脯、蒸、鲙、煎、炙、羹”六法。单纯从吃肉的角度来看,以上六种吃法实在是各有千秋,很难分出胜负。那么,为什么在《西游记》的众妖心中,“蒸唐僧肉”能脱颖而出呢?

实际上,这与唐人吃饭的礼仪有关。

食礼中的蒸

如果《西游记》中的妖怪,抓到唐僧后能发挥“兽性”立马吃了,估计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但是,变成人形的妖怪,在吃唐僧肉这件事上,仪式感很强,基本遵从了人类社会的饮食文明。

在《西游记》原著中,金翅大鹏曾说:“此物比不得那愚夫俗子,拿了可以当饭。此是上邦稀奇之物,必须待天阴闲暇之时,拿他出来,整制精洁,猜枚行令,细吹细打的吃方可。”

可见,在金翅大鹏眼中,吃唐僧肉不仅需要择吉时(天阴闲暇之时),还需要讲究精致(整制精洁),顺便配上好酒(猜枚行令),再加上点音乐(细吹细打)。这哪是单纯吃唐僧肉,明明吃的是“仪式感”。

那么,在吃饭时讲究“仪式感”,就一定要蒸制吗?

是的。实际上,早在先秦文献《诗经》中,蒸制方法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就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在先秦祭祀时,敬神的食物就多采用蒸制,这样往往可以使食物的香气与蒸汽升腾,乃至布满祭祀场所,营造出整个祭祀过程的“仪式感”(“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按照清人《诗经原始》的解释,蒸制食物散发出的香气与蒸汽可以使人与神由气相通(“宗庙之祭,取萧合膟膋爇之,使臭达墙屋也,此亦气相感也”),达到人神交流的目的。因此,强调吃唐僧肉时的“仪式感”,就是唐僧必须要蒸着吃的首要原因。

唐人的祭祀饮食文化承自先秦,在祭祀所选用的肉类上往往以“三牲“(牛、羊、豕)为主。根据清人在《十三经注疏》里的研究,唐人对祭食十分讲究,如对不同的祭祀对象要选取不同毛色的动物,这些动物的毛色还必须是纯色,不能杂间其他颜色(“昊天上帝,苍犊;五方帝,方色犊;大明,青犊……”),标准十分严苛。

除了注重毛色以外,唐人还十分重视祭祀牺牲的体质。在唐人祭典中,有专门的太仆寺来负责挑选祭食。在太仆寺的官员看来,倘若要祭祀天地,则必须用十分肉嫩的幼牲(“凡祀天地之牲,角茧栗”)。所谓的“角茧栗”,实际上就是牛角尚如蚕茧一般的小牛。根据笔者多年食用潮汕牛肉的经验,这种幼牛的肉质十分滑嫩,尝起来口感极佳。当然,唯有通过蒸制这类简单朴素的做法,才能凸显出食材本身极为嫩滑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唐僧肉必须蒸制的第二个原因。

另外,按照《册府元龟》的记载,唐人在选择祭祀食物时还往往十分注重干净、完整。保持祭祀食物整洁是表达人们敬重鬼神的重要方式。从这一点来考虑,唐僧肉蒸着吃也是最好的吃法。

由上可知,正是唐人祭祀的严苛礼仪标准,决定了唐僧肉必须得蒸着吃。而正是因为妖怪们对这礼仪的遵守,给了孙悟空营救唐僧的时间,使其终能克服重重磨难,完成取经的使命。

责编:何建娇

猜你喜欢
食肉唐人妖怪
德州立天唐人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投资收益分析
Meat-eating plant discovered in Canada加拿大发现食肉植物
看看你是不是天生“食肉瘦” 解开DNA之谜&重回瘦身正轨!
入秋食肉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唐人神股价腰斩波及股权质押
妖怪来了
妖怪来了
食肉袋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