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筑实民生保障之底

2020-09-10 07:22
清风 2020年1期
关键词:易地贫困人口民生

改革开放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整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党中央要求,要实现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如何带领、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无疑是密织民生保障网的重要一环。

以民生保障为支撑,以政府为主导的精准扶贫模式,旨在采取多种方式帮助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脱贫,并带动他们积极就业脱贫。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力实施,当前精准扶贫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纵深推进,目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也进入了“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当然,脱贫攻坚“啃硬骨头”也是为了真正筑实织牢民生保障网。

让“兜底对象”生活有尊严

“精准扶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帮困的一种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它是针对粗放扶贫而言的,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根据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和实践经验总结,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精准识别”的目的是找出真正的贫困村、贫困户,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为扶贫开发瞄准对象提供科学依据。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实施“精确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将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然后,“精确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保证。

早在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就明确提出“精准扶贫战略”,要求在对贫困人口实行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根据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工作标准,采取多种形式实现脱贫目标,包括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引导劳务输出脱贫、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实施易地搬迁脱贫、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并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还强调,要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养服务实施力度,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确保精准扶贫“兜底对象”生活有保障、精神有尊严,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精准扶贫的目的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峰教授指出,在社会政策“托底”的背景下,要让贫困群众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要充分运用教育扶贫等方式,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辛勤劳动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脱贫攻坚、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要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专家解读认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民生保障要“精准落地”见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于各个时期各个场合作出的关于“精准扶贫”的论述中,尤其强调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扶贫要注重精准发力,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据新华社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很多。比如,2019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贯彻精准脱贫方略,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要及时予以帮扶。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

用制度体系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民生大事。2019年4月15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重点做好那些尚未脱贫或因病因伤返贫群众的工作,加快完善低保、医保、医疗救助等相关扶持和保障措施,用制度体系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对群众反映的“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坚决克服,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

在脱贫攻坚战中,一些地方出现了“数字脱贫”“表格脱贫” 等形式主义问题,以及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基层扶贫干部更是疲于应付各种检查、报表、评比等扶贫工作考核。为此,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进一步完善扶贫考核评估工作,依纪依法坚决查处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弄虚作假问题,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职能部门监管职责不落实问题,坚决纠正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作为巡视巡察工作重点。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在“精准扶贫”实施的系列措施中,其中有一项工程量巨大,但深受贫困户欢迎的扶贫项目是“易地搬迁”。事实上,有个别贫困地区因为地理条件差等原因,是不适合群众长期生产生活的,或者说在那些地方脫贫致富的难度非常大。相对而言,易地搬迁更为合适。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就去过好几处自然条件艰苦的地方。一次记者去湖南龙山县采访时,从龙山县城下车后,快到天黑时,因为赶时间,租了一台摩托车坐了好几个小时前往该县一个小山村。由于规模小、布局散的原因,当时该县个别村子甚至连墟场都没有。在精准扶贫中,龙山县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力度,严把政策关,确保“对象准、搬得出、住得进、住得稳”。三年来,龙山县已完成搬迁安置8990人,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

在湖南湘西,当地用了6年时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之路。据湘西自治州政府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湘西州1110个贫困村已累计出列874个,66万贫困人口已累计脱贫55.4万,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1.93%降至2018年的4.3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229元增加到2018年的9183元。

“两不愁三保障”是国家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出的主要目标。“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强调要加大工作力度,聚焦突出问题,逐村逐户逐项查漏补缺,补齐短板。

精准扶贫攻坚有力量,民生保障才有更大的期望。我国精准扶贫攻坚的脚步越来越踏实,扶贫攻坚的力度、精度、准确也越来越大。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使我国的减贫脱贫不断取得新成效,我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脱贫攻坚工作一年一个台阶,已经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减贫任务,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统计数据显示,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年底的1660万人,连续6年平均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到2018年年底的1.7%。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而且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每分每秒都在持续减少中。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为了兑现这个承诺,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并且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可以说,我国实施的精准扶贫工程,既是我国民生保障的巨大进步,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奇迹。

猜你喜欢
易地贫困人口民生
铜鼓县:以“四真”提“四感” 高质量推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隐形贫困人口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