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民间绘画发展探析

2020-09-10 07:22薛敏
百花 2020年1期
关键词:安塞传承发展

薛敏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加快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更是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安塞民间绘画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是汉代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社会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一种古老文化遗存的原生态的具有宝贵价值的文化形态。关于安塞的民间绘画的概念说法,学术界有着种种观念,但是总体上都认为安塞民间绘画是我国陕北地区原生态的根性文化艺术形式,是古老历史文化遗存影响和妇女们生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

关键词:安塞;安塞民间绘画;传承发展;创作语言

一、 安塞民间绘画概述

安塞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位于革命圣地延安市区以北34公里处。古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取意“安定边塞”而名。地理环境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宜农宜林宜牧,棚栽业、林果业、草蓄业初具规模。石油、天然气贮量相对丰富。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腰鼓之乡”“剪纸之乡”“民间绘画之乡”“曲艺之乡”和陕西省“民歌之乡”。安塞民间绘画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它与安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从安塞民间绘画的内涵、创作语言、传承现状三个方面来谈谈安塞民间艺术的发展。

一)内涵

安塞民间绘画历史悠久,文物普查发现,安塞有古文化遗址220多处,据现存出土文物考证,安塞民间绘画源于汉代。汉代彩陶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手工艺绘画艺术,现存汉代彩陶器大都由许多好看的纹样和动物图案装饰。安塞农民画正是这一古老文化遗存的一种原生态艺术形式,被称为地上“活化石”。198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至此农民画也是最早发现并被国家重视的民间艺术。

在问到什么是农民画时,作者们都说,农民画就是农民画的画,就是画自己的生活环境,画自己的亲身经历么。你看,这幅是春天我们家里用牛耕地,一个人种籽,其他人就用土装在一个罐子里然后用绳子拉,直到罐子把豪豪填平,种子盖住才能发芽。要是没有这个经历我也不会画。

二)创作语言

如今,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就要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全面认识安塞传统民间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安塞民间绘画艺术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鼓舞劳动人民生活前进的精神力量。就要对民族、历史、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挖掘、继承并保护好安塞民间传统文化,使陕北优秀传统民间绘画发展源远流长。现从以下几方面对安塞民间绘画创作语言进行探析。

1、表现手法

农民画的表现手法是先剪后画。调查发现,安塞农民画是以民间传统剪纸为主要造型手段,据调查对象之一薛玉琴回忆,七八岁时受母亲的影响,经常学母亲的花样子剪各种花草、虫鱼、动物,学绣花枕头顶,还会多种面花泥塑和动物布艺玩具,后将所有民间艺术融于民间绘画中,创作出独具陕北地域特色的、经典的绘画作品。表明学习剪纸造型艺术对农民画创作的完成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2、情感表达

据调查,作者们在她们的作品中画的大都是自己的生活或者是自己听过的一些民间传说,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或者是对生活实践的一些真实感受。如作者孙殿珍,她的作品《剥玉米》,她说,我们小时候经常种地,到了秋天收割玉米,庄稼人都会先把玉米连杆杆割倒收攒,堆成一堆一堆放置在庄稼地里,然后先去收割其他它庄家,农村人活太多了,只能等到其它庄稼都收割结束,最后才会去地里剥玉米,那些个玉米欻欻(即玉米根根)也都会被挖出来晒干烧火做饭用,那时候穷哪有炭火,都是烧木柴火。讲罢,她满脸欢喜的指着画面说,你看我画的就是我经常种地的事情,画面上有一大堆,俩小堆,再放几个散的就好看了,还有玉米根根长在地里就是这样的。在谈到色彩搭配时,我问她,黄土地顶多是黄色的,你怎么画成红色了?她说,你看,玉米是黄色,土地画成红色,红配黄亮晶晶,又喜庆,这可以表现农民丰收的喜悦的心情。被作者这么一说,也挺合理,她告诉我,农民画在配色上确实有点难,要经常比对了。她们在客观表现自己真实生活的同时,更多的会通过题材、色彩等关注表达自己内心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3、“意象表现”分析

调查中,当问及薛玉琴的绘画作品《牛头》为什么画三个牛头时,她说,牛在树林里吃草,身边的牛虻到处叮咬,牛头就不停的摇晃,晃来晃去看上去有重影,感觉有可多牛头,所以画三个就有那个意思了!这就表明安塞农民画这时期已经开始摆脱描摹生活图象的写实手法,并从艺术层次上注重表达作者自身对生活的内在感受。

4、构图演变

据民间艺术家回忆,早期妇女们画画,每一个形象都要画出来,不喜欢分裂成局部。薛玉琴牛画的可好了,陈老师叫她试着多画几个牛头。薛玉琴那个时候就把牛头和腿蹄子都画出来了。还说:“没有腿把子不行,谁家的牛不长腿把子?”陈老师硬是坚持让薛玉琴不要腿和蹄子,结果这个画完成后被送去参展,竟然还获了全国大奖。薛玉琴自己也不敢相信,没有画完整的画也能获大奖,画面效果也还挺美的。(1988年在全国首届农民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原文化部部长王蒙颁发了奖杯并合影留念。)据相关文献记载,安塞农民画发展初期,其构图特征都是人小,景散,东西多画满。这时期的民间美术辅导者为了打破这种构图思维模式对农民作者的创作构图做了大胆的改动引导,主要帮助农民作者突出画面主题,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感受表达,增强绘画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薛玉琴的《牛头》《看驴口》,曹佃祥的《吹手》的共同之处就在于成功将画面主体表现突出,用特写的形式处理,以表达作者内心真实的视觉感受。这些资料表明,再好的绘画感觉与技法,若没有专业美术辅导人员的合理引导,一幅好的艺术萌芽也将失之交臂、毁于襁褓之中。艺术需要保护更需要合理挖掘引导。

三)传承现状

1、队伍发展状况

据调查,安塞农民画的作者均是农民,文化层次不高,农村生活经验丰富,有一定民间艺术基础的农家妇女。她们之间的民间技艺学习方式就是讲述自己过去画画的事情,有时会让徒弟复制自己的作品,在复制作品的过程中来学习民间绘画的技艺,如勾线上色,但在独立创作这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悟性。据作者孙殿珍说,安塞农民画最初是在安塞文化馆美术辅导干部陈山桥老师手上发展起来的,之前是没有的事,那些小脚老婆婆只会剪窗花,就不懂画画也不会画,她们是陈山桥老师在下乡剪纸普查中發现的,并把她们邀请到文化馆管吃管住还给生活补贴,让她们进行集中的画画创作培训,刚开始也不会画,陈老师叫她们想画啥就画啥,自由画,大胆画,不行就把剪纸样子先摹到纸上,在拿笔画。有时候老婆儿们不懂怎么安排画面上的这些东西,陈老师就告诉她们关于画画的美的规律,比如说,大小,聚散,点线面等;色彩方面,陈老师常说,这个颜色对比太刺眼了,再加点其他的颜色,应该会舒服一些,那个颜色好,稳稳的不刺眼。经过诸多方面的了解,发现安塞农民画作者对陈山桥老师的师生感情特别深厚,这无疑是陈老师对安塞这块民间热土辛勤耕耘的汗水的结晶。可以说,安塞农民画的辉煌离不开美术工作者陈老师的挖掘与付出,没有陈老师就没有安塞老太太那些经典的作品问世。据调查,国家级剪纸传承人高金爱、李秀芳均已去世,目前安塞唯一一个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绘画传承人薛玉琴也已近80高龄,由于身体原因几乎不再参加任何农民画活动及相关采访。安塞农民画画传承出现断层的危机。

2、商业化、世俗化倾向

当前,受市场经济商业的飞速发展的影响,安塞农民画的商业化与世俗化倾向愈加明显。据本次调查中作者回憶,过去画画只是用来装点家居,一般都画在墙上、锅围上、家居上以美化室内居住环境、或者嫁娶儿女会用到,如,陪嫁女儿时的花箱子、化妆盒等。调查中发现,一些中年妇女作者现在家里面还存有结婚时的陪嫁花箱子,后来到文化馆画画,也只是自由画,画自己的生活和古时传说,至于做什么几乎是不清楚的,她们只知道文化馆请她们来县上作画管吃管住还给补贴,所以她们只要把画画好,其他就不会再多想。如今,农民画在新时代市场经济文化冲击下,多以迎合市场需求为主,很少再有农民画作者再去深入生活,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和真正表现农民画那种深入人心、打动人心灵的经典作品了。这表明在新时代,农民画家已脱离自己的生活,以至于农民画作品内涵缺失、没有民间艺术应有的那种淳朴的精神灵魂。

二、安塞民间绘画长远发展构想

安塞民间绘画作为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民族学界的重视,目前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并不多,有关安塞民间绘画创作方面的理论研究至今尚未出版过一本。由此可见,安塞民间绘画创作研究在中国民间美术这一块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以下是通过对安塞民间绘画创作语言、传承情况的认识,不仅使我对安塞民间绘画有了更深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让我发现并意识到安塞民间绘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安塞民间绘画作者的创作条件受限、本土文化的滋养不够、专业美术辅导尚有提高空间、老一辈作品的保护宣传力度不够等。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1、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民间绘画作者的支持力度,为民间绘画艺术传承保驾护航。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民间绘画作者均是家庭妇女,没有一定学历和工资来源,因此,一些特别优秀的民间绘画作者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很难生活并继续传承艺术的道路。只有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对优秀民间绘画作者的奖励政策,并完善相应保护支持民间绘画作者的合法权益,为她们营建一个绿色的民间绘画民间艺术环境,确保这一民间绘画艺术形式健康发展。

2、安塞民间绘画创作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安塞民间绘画是陕北地域文化艺术形式下产生的,它涵盖了剪纸、刺绣、面花等民间艺术,并深受其影响。据现存出土文物得知,安塞民间绘画源于汉代,汉代彩陶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手工艺绘画艺术,那时的陶器大都由许多好看的花草纹样和动物图案装饰。安塞民间绘画正是这一古老历史文化遗存的一种原生态艺术形式,被称为地上“活化石”。在适当的时候,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民间绘画作者这一历史文化遗存的了解与学习。带领年轻民间绘画作者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的美好,以激发她们本真的绘画创作灵感。

3、专业美术辅导员对民间艺人创作的影响深远。调查发现,民间艺人在创作过程中大都受到了专业美术辅导人员的帮助,这些老一辈作者们有一双巧手和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但是她们却不能很好的把它们表现出来,只有在专业辅导员的协助下,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至此,相关部门不应该只培养民间作者,更应该加大对专业美术辅导员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便更好的引导民间绘画作者学习民间艺术,学习美的创作规律。正确引导作者学习相关本土古老历史文化信息,回归本土民间文化艺术形态。有人说,专业美术辅导员不懂民间生活,会误导民间艺人创作,那么,要是加强了专业人士深入民间生活、了解民俗,走进民间艺术活动,加强他们与人民的生活互动与了解,相信民间艺术的春天将不远。

结 语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党中央在陕北时期,这些难忘的革命历史与文艺思想冥冥之中对安塞文艺工作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安塞农民画创新发展时期进入繁荣阶段,期间作者们实现了将剪纸、刺绣、泥塑、绘画相结合的形式,涌现出许多经典的作品;九十年代中期至今,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的生活随着社会变迁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民画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整合,在社会主义浪潮中形成了新的伟大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代表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农民画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得到了繁荣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对于安塞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健康传承与发展若能及时挖掘与保护,将对陕北地区乃至全人类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塞文化文物馆干部)

参考文献:

[1] 王佳佳:《关于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3年。

[2] 杨宏明、陈山桥、谢妮娅:《安塞民间绘画精品》(安塞民间美术丛书)[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3] 金依竹:《文化全球化下民俗文化的危机与未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4] 刘旭东:《安塞,从源头保护民间文化》[N].陕西日报,2009-9-14(10)。

猜你喜欢
安塞传承发展
巧借旁批助自读
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探究
安塞腰鼓: 贯穿千年的生命鼓舞
在黄土地上飞扬的安塞腰鼓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