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教学与传统文化德育相融合的思考

2020-09-12 14:19区沛娟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传统文化文化

区沛娟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传统文化浓厚的古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传承文化德育?以杜牧的《清明》一诗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古诗教学与传统文化德育相融合,让古诗词教学迸发活力。

【关键词】古诗教学;传统文化;文化

德育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部分。因为它那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远的意蕴,是集人文、语言、艺术、德育等于一身。我对古诗词教学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在自己的课堂上加以实践探索、反思。下面,我以《清明》为例,谈谈我在课堂上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让古诗词教学突出个性,焕发活力。

一、一诗一世界,抓“诗眼”是关键

对于小学生来说,无论生活经验还是知识积累都比较少,阅历层次较低,一首新的古诗往往很难感知它的大意。成功的课堂都有一个精彩的导入。古诗词的教学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激起兴趣,促使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学习。我对古诗词的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一首诗就是一个世界,导入各有不同,但关键是:我们要抓住“诗眼”,从“诗眼”入手,激情的导入也会拈手而来。

如《山行》这首古诗,“山”是风景,“行”指行走,与旅途有关。这首诗,我们可以利用插图或学生熟悉的“山景”导入,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境的钥匙。又如,《赠汪伦》这首诗,我们抓诗眼“赠”,是赠送的意思,我利用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紧扣这古诗内容讲述一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就會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习这古诗上来。

我们也可以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场景引入,让古今零距离,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清明》这首诗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先播放二年级学过的《传统节日》这首儿歌,不用说什么,学生本能地跟着拍手唱起来了,然后我说,我们一年里的传统节日真多,还记得“清明”吗?接着直接出示《清明》这诗的题目,对孩子说:“清明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这天你家是怎么过的呀?”因为上这首诗时,刚好是放清明假,回来上课的第一天。以这儿歌和话题导入,孩子们关于清明节的情景历历在目,一下子感觉穿越古今,孩子们侃侃而谈,有的说清明节全家族一起抬烧猪祭祖,场面热闹非凡;有的说回乡团聚一起吃杀猪饭,比过年还齐人;有的说去附近旅游……其实从古至今,人们过清明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样自然而然地转入《清明》诗的学习。

二、一诗一意境,品读诗中魂

观摩古诗课堂,各位专家在古诗词教学上的三个特点让我深有感触。一是在教学古诗词时,让学生尽情欣赏古诗词的美,学习读、唱、吟的古诗词表现方法,从而渗透古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最后自然就琅琅上口。二是教学环节十分简单,由情境导入到学习诗文探究含义,最后是拓展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运用现学的读、唱、吟等方式进一步释义、会意,让诗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深入诗意,受到教育启迪,从而真正使古诗词教学在课堂上、学生的心中焕发活力。三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尊重,能充分体现出他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学、唱到吟;从学生自主读诗词到师、生各自感悟读诗、评价;从想象到互相交流对诗句的补白;从课前欣赏吟唱、课上学习新知到课后拓展积累。学生在充满活力地读、唱、吟中体验意境。使学生在探知中获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迸发古诗词的活力。

如在教学《清明》一诗时,第一步,我先范读诗文,然后抓住孩子们的心理,出示诗文,先满足学生,让孩子反复诵读,当然读之前提出要求:自由读古诗,注意字音准确,有一定的节奏。因为是三年级,孩子们有一定的读诗经验。认字识字的方法、能力也不错。这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大胆放声朗读,一来练习字音,二来可以熟悉诗文。接着,我通过抽个别学生、分组读诗文来检查学生字音是否正确,并让学生当小老师,带全体孩子识字认字。这个时候,我是把课堂是交给孩子,我只是聆听就好了。当然,如果发现有错,我会提醒孩子。如小魏同学带学生学“牧”字时,没注意到牛字旁的笔顺和第四笔的写法,我就提醒道:牛字旁与牛字的写法是一样的吗?第二步,我抓住诗句的关键字,让孩子在读中补白从而理解诗意。如:第一句抓住“雨纷纷”,这是怎样的雨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图片对比“倾盆大雨”与“细雨纷纷”。然后,转入“欲断魂”——人的心情。这需要联系清明节活动而补白:路上可能会有哪些人?神情怎样?一二句诗的沉闷惆怅之情,第三四句的“酒家”和“遥指”却让人觉得柳暗花明,有如黑夜的指路明星,这是整首诗的精气神。第三步,我引导孩子回归整首诗的意境,让孩子想象补白:当你轻轻诵读诗文,你似乎看到——如此,整首诗都是在读、想、说中品味诗中的“魂”。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首28个字的《清明》,而是《清明》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

学生在品读理解诗的过程中会因认知结构、人生阅历、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等,使孩子们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教学中又采用对比、联系生活背景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能结合自身的情感积累,进一步地去感受、思索,从中不断地获得新的体验,并力求在朗读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美、意境美。我们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正是这样情景交融的语言珍品,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徜徉在诗词所营造的意境里,放飞想象,融入情感,去感受美,亲近美,净化心灵,发展智慧。

三、一诗一示范,积累与拓展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学习也要从教材出发,而推及其他,适当选择古诗加以拓展,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同时能够加深课内所学,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本人在教学《清明》时,在理解“雨纷纷”时,我引出“天街小雨润如酥”一诗,引导学生采取对比的学习方法体会毛毛细雨的意境;在理解“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欲”时,我又出示旧知识“李白乘舟将欲行”,两个“欲”字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欲”是指“将要”的意思;学习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通过背诵、、小品、配乐唱诗、改成长短句(小令)、三言诗等,来表演《清明》诗;最后,我引出《元日》《正月十五夜灯》《乞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首传统节日的诗,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效果不错。将不同的诗作进一步地对比分析,寻找他们的共同点,体会其不同特点,进而深刻体会其表现的情与意境。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带学生穿越古今,引导他们去发现古诗词的美,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元勋.小学古诗意境教学浅探[J].教育艺术在线,2008,(11).

[3]项红.小学语文低年级儿童诗教学浅探[J].好家长,2017,(04).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传统文化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