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A焊点剪切性能及界面结构的研究

2020-09-12 14:04李晓明冯波任康
科技风 2020年23期

李晓明 冯波 任康

摘 要: 目前BGA器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电子产品上。电子产品正朝向轻量化、便携化等方向发展,对BGA技术进行研究升级也迫在眉睫。BGA封装因为其顺应目前电子产品轻量化、便携化的发展趋势,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到焊接工艺中。元器件是否可靠的关键在于焊点的剪切性能。文章通过研究BGA焊点剪切性能和界面结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BGA焊接;剪切性能;界面结构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的物质水平越来越高,电子产品逐步向轻量化、便携化等方向发展,对电路组装技术以及input/output引线数的技术水平要求也逐步提高。为了提高BGA焊接后的焊点质量和可靠性,文章就改善BGA剪切性能以及其界面结构进行研究。

1 BGA简介

BGA的全称是Ball Grid Array(球栅阵列),它是集成电路采用有机载板的一种封装法。BGA技术的优势是增加了input/output引脚数,且焊接成品率相对较高。与周边引线IC器件相比,BGA器件的厚度相对较小,从器件基板到印制板焊盘之间的引线距离减小,这不仅减小了寄生参数,而且降低了信号延迟。器件是否可靠关键在于焊点是否拥有较高的抗剪切性能。文章对BGA焊点抗剪切性能及界面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2 实验分析

2.1 Sn Ag Cu/Cu焊點时效前后的剪切强度

用均匀射流断裂法生成Sn-3.8Ag-0.7Cu-xRE(x=0,0.1%,0.25%,O.5%,质量分数,下同)BGA微焊球。设定操作温度为 250℃,喷嘴直径为0.2mm。试验具体操作如图1,板厚为05mm, 焊盘直径为0.6mm焊盘下金属为。Au/Ni(P)/Cu,厚度分别为25~32/10~15/0.5μm。把第一次回流的基板倒放在另一块基板上,建议实验的时候在两接头之间放入等高垫片,模具进行第二次回流操作,这样可以确保焊球塌陷后的高度保持一致。

使用LLOYD系统-LRX微拉伸试验机分别以0.001,0.01,0.5mm/s速率对焊点进行剪切试验。对于每种成分、每种剪切条件分别进行20次试验,拉断后用显微镜进行拉伸结果观察。测量10次试验的平均值,之后计算标准平均差和标准偏差。保留拉断后的接头,用专业显微镜观察实验过后的截面情况。

2.2 实验结果分析

一般情况下焊点经过一次回流焊和两次回流焊肉眼看不出太大差别,但是在专业的显微镜下还是能看出纤维组织有一定差别的。图2为Sn-3.8Ag-0.7Cu(SAC)焊点显微组织。经EDX分析可知,此层化合物由Cu∶Ni∶Sn=25.93∶28.45∶45.62组成,可确定为(Cu,Ni)6Sn5。

当钎料内部的稀土化合物成片状、不聚拢时,表明稀土含量>0.25%。在焊接过程中,RE原子的表现会吸附在晶界处,所以液态合金的状态很少有晶体的存在,RE元素极少,稀土相形式表明存在RE只有少量,分布于晶界处。

3 时效焊点对界面组织结构的影响

在电子封装结构中,焊点为各级互联提供了电传导性和机械稳定性。焊点是否可靠取决于IMC层。改变焊点机械性能的有效方法,就是改变焊点的显微组织。因此研究钎料与金属界面之间IMC层,形成机理及生长动力学非常之必要,这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焊点的质量。

为研究钎焊界面IMC层在实际服役过程中的生长演变规律,本文在160°C分别进行100h、200h等温时效试验,并对界面IMC厚度进行了测量,使用origin软件将测量的IMC层厚度数据作图,如图3所示。

相同直径焊点界面IMC厚度随着时间的加长在不断增大。这是由于焊点在老化过程中,Cu原子能不断地获得能量,然后基板的Cu开始向焊料中扩散,焊料中的Sn原子同样获得能量,向基板方向靠近,因此在界面形成的IMC增厚趋势,界面扇贝状的化合物变得平缓,其重要因素是时效的增长。

4 结论

(1)微量RE(>O.25%)焊点的塑性和强度大大降低。

(2)如果想提高焊点的强度和塑性可以适当改变焊接速率。

在当今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要做好信息的收集和技术的升级换代工作。不仅要提升我国的电子技术水平,更要向世界先进技术学习,取之精华。文章中对于研究BGA焊点剪切性能以及界面结构的研究,可以为BGA元器件焊接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谷柏松.BGA焊点剪切性能及界面结构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2]朱奇农.电子封装中表面贴装焊点的可靠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