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论视角下“中国梦”之英译再思考

2020-09-12 14:13黄卫峰
中国科技术语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梦英译

黄卫峰

摘 要:自中国领导人习近平2012年提出“中国梦”以来,国内学界就其英译尤其是Chinese Dream与China Dream两种译文孰优孰劣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两种译文各有优势,也都存在不足之处,不宜笼统谈论何种译文更加恰当。事实上,“中国梦”的说法早已存在,在中国当代语境下,至少存在两种主要用法:民间的“中国梦”和作为政治术语的“中国梦”。对这两种不同的“中国梦”在翻译中进行区分,更能够展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促进中国政治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中国梦;英译;语境论

中图分类号:H315.9;C0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0.04.012

Abstract:Since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zhongguo meng ”(中国梦) in 2012,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n China has had a heated debate on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especially its two versions of “Chinese Dream” and “China Dream”. As both have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t seems meaningless to discuss their appropriateness without considering their specific contexts.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concept of “zhongguo meng” has had a long history. In modern China, it is used in at least two ways, as either a folk idiom or a political jargon. Making a difference in their translations might help to show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this concept and to promote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broad.

Keywords:Chinese Dream;China Dream; English translation; contextualism

“中國梦”说法早已有之,但引起普遍关注是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的讲话中使用这一说法之后。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中国梦”被赋予新的内涵,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国内学界在探讨其具体内涵的同时,还就其英译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争论大多将“中国梦”视为一个静态的概念,忽视了它在历史和现实语境中不断演变的内涵与外延。本文拟从语境论角度探讨“中国梦”的英译问题,为“中国梦”的翻译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 “中国梦”英译的争论

虽然国内外媒体中有关“中国梦”的英译存在多种版本[1],但迄今最为流行的说法是Chinese Dream和China Dream,因此学界争论的焦点也是这两者孰优孰劣。

我们先看学界关于Chinese Dream的看法。支持者的理由主要为:(1)“中国梦”的说法得到了“美国梦”的启示。如有的学者指出:“美国当年如果不曾提出‘美国梦,中国今天是否会诞生‘中国梦,亦未可知。”既然“美国梦”的英文American Dream背后的语言生成规律是“形容词+名词”构成,照此类推,“中国梦”的说法应该是Chinese Dream[1-2]。(2)从语言规范性来说,这种译文符合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规约性和国际性;而且从交际角度来说,这种语言结构相同的译文更易在跨文化语境中得到接受和传播[3]。(3)在内涵上,Chinese Dream既可以指“中国的梦”,也可以指“中国人的梦”,因此更具包容性,与习近平总书记阐释的“中国梦”内涵更加相符[1,4]。反对者的理由主要为:(1)历史上,Chinese具有贬义[5]。(2)鉴于“中国梦”与“美国梦”之间的本质区别,使用与American Dream形式相同的译文Chinese Dream并不可取,因为这种译文会导致人们误把“中国梦”视为“美国梦”的翻版或衍生品[6]。

我们再来看学界对于China Dream的看法。支持者的理由为:(1)该译文强调整体性和政治性,更能体现中国特色[7]。(2)从促进政治术语跨语传播与接受的角度来说,该译文符合概念史研究取向,体现出“中国梦”概念的独特性[6]。反对者的理由为:(1)该说法不符合英语规范[4]。(2)该说法容易被理解为“强权梦、扩张梦、霸权梦”[4]。(3)该说法可以指“外国人的中国梦”[8]。

综合相关研究,我们可以澄清两点认识。第一,从语言学角度看,无论Chinese Dream还是China Dream,都是符合英语规范的。有学者通过检索历史和当代语料库指出,Chinese和China都可以用作名词的修饰语[8]。还有学者检索英美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发现,2012年12月—2016年12月,Chinese Dream的说法出现过509次,China Dream的说法出现过284次[9]。因此,Chinese Dream和China Dream不仅都符合英语规范,而且都是英语国家接受的说法。第二,China Dream的说法与西方国家对“中国梦”的误读之间并无关联。事实上,根据学者统计,2012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在英美两国的主流媒体中,使用Chinese Dream的频率远远高于China Dream[9]。换言之,尽管英美媒体对Chinese Dream偏爱有加,但误读依然存在。因此,China Dream的译文导致西方误读“中国梦”的说法并不成立。

二 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语言学中,语境在语言意义、语言功能和语言使用研究中占据中心位置。语言理解的关键始于语境,而不是语言本身。语言理解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因此,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精辟地指出:“语境是翻译最重要的因素,高于法规、理论和基本词义。”[10]113

一般认为,语境分为三种: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言语境,又称为上下文语境,指文本中一个语言单位前后的内容。语言语境不仅影响词义,而且体现语言的风格。就“中国梦”来说,它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既可以指“中国人在中国的梦想”,也可以指“外国人在中国的梦想”,甚至可以指“中国人在外国的梦想”。情景语境指与交际有关的人物、场合、时间等。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中国人不会完全相同,而一般中国人口中的“中国梦”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文化语境指语篇涉及的社会、文化、经济、宗教、政治背景。虽然“中国梦”与“美国梦”同样指“梦想”,但由于历史、社会、文化、制度不同,“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含义也相差甚远。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学者日益关注文化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基于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有学者提出“翻译语境”的概念,而翻译语境的构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11]。

三 社会历史语境下“中国梦”的不同含义

“中国梦”并不是一个新的词语,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涵和外延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2012年习近平使用该说法之前,“中国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从词源的角度来说,“中国梦”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年间诗人郑思肖(1241—1318)的诗歌《德佑二年岁旦二首》:“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当然,这里的“中国”并非现代意义的“中国”,而是指“中原”。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曾于2008年两会期间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台湾地区记者提问时引用过这句诗[12]。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国梦”的说法也早已存在。早在1986年,《当代作家评论》就发表了一篇题为《无主题变奏:中国梦寻》的文学评论文章[13]。在“中国知网”检索可以发现,1986—2005年间有近100篇篇名出现“中国梦”的文章,而2006—2011年间“中国梦”已经成为学界热词,有150多篇文章的篇名带有“中国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外交学院曾于2006—2008年间连续举办三届“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引起了国内外关注[14]。“中国梦”的说法不仅限于学术界,还得到一些政治家的认同。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李君如[15]和中组部前部长李源潮[16]都曾阐述过“中国梦”。

“中国梦”可以指外国人的中国梦:既有在中国发财的梦想,如《皮尔·卡丹的中国梦》[17],也有渴望了解带有神秘色彩的中国的梦想,如《索尔兹伯里的三十年中国梦》[18],还有在中国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梦想,如《有梦就要飞:四个马来西亚留学生的中国梦》[19]。它也可以指中国人的中国梦:既有海外中国人渴望中国变得强大从而为自己实现人生理想提供均等机会的梦想,如《从出国梦到中国梦》[20];也有国内中国人民渴望国家富强的梦想,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中国梦》[21];还有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的梦想,如《做服装的中国梦,走服装的中国路》[22]。它又可以指中国的国家发展道路:如李君如在《中国梦》一文中指出,“中国梦”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梦想,特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独特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15]。

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是中国发展新形势下的产物,与此前的“中国梦”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自习近平提出“中国梦”以来,国内外学界和政界对其内涵进行了不同的解读。这种不同首先表现在如何从历史维度理解作为“中国梦”核心内涵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的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中国再现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的辉煌,重新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因此“中国梦”是霸权梦。有的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中国不重蹈历史上落后挨打、饱受列强欺侮的覆辙,努力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因此“中国梦”是强国梦、发展梦。这种不同还表现在对“中国梦”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上。有的强调国家和民族层面的中国梦,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集体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对“个人的中国梦”与“民族的中国梦”、“小梦”与“大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提到“中国梦”,就不可避免地要與“美国梦”进行比较。大多数学者认为,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与“美国梦”之间存在本质差异。也有学者同时认为,“中国梦”与“美国梦”存在“互文和共通”之处,具体表现为:经济强大是根本,政治稳定是保障,社会进步是目标,人民幸福是方向,世界和平是动力,共同发展是途径[23]。还有学者指出,“美国梦”对“中国梦”有四点启示:(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观”;(2)“把创新精神融入‘中国梦的内涵”;(3)“国家要努力营造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4)“促进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协调发展”[24]。总而言之,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既不同于“美国梦”,也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中国梦”。虽然美国梦的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为个人层面,如勤奋、责任感、决心,又体现为社会层面,如自由、向上流动性、包容、社会凝聚力、自主权等,但相对而言,美国梦更多强调个人主义、个人价值。而习近平的“中国梦”表达的是一种群体理想和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虽然它也包括中国人民渴望过上幸福、健康、富足生活的个人梦想,但民族复兴是第一位的,是个人幸福的前提和基础。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梦”还具有世界性。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是希望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合作、互利的梦想,是和平梦、共赢梦。

四 不同语境下“中国梦”的英译策略

鉴于“中国梦”的不同用法和含义,翻译时可以根据语境选择不同译文。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历史上用作一般说法的“中国梦”,和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术语的“中国梦”。前者使用Chinese Dream,后者使用China Dream。

从翻译策略来说,Chinese Dream与China Dream的差别实际上是归化与异化的区分。换言之,Chinese Dream是模仿American Dream的语法规则即“形容词+名词”类推出来的,接近于归化翻译,而China Dream没有遵守这一规则,旨在突出与American Dream的差异,因此接近于异化翻译。中译外时,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有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归化翻译强调语言文化的同质性,易于为译入语读者接受,但会丧失源语的民族文化身份,不利于源語文化的推介和传播。异化翻译旨在表现源语与译入语之间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是一种表达不同见解的文化政治行为,具有民主政治的目的,但异化翻译有时会令译文读者产生错觉,以为原作者和源语文化原始、落后。鉴于英语及其代表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强势地位,异化翻译在英译时具有尤其明显的政治意义:“英语中的异化翻译是一种抵抗的形式,抵抗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文化自恋主义和帝国主义,有利于民主的地理政治关系。”[25]具体就中译英而言,虽然中国在迅速崛起,但是汉语相对于英语依然是弱势语言,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中译英时采取异化策略,可以避免被英语文化同化,达到保护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历史上的“中国梦”受到“美国梦”的启发,强调的也是个人渴望美好生活的梦想。在当今中国社会,对于一般中国人而言,“中国梦”与“美国梦”一样,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因此,将这种情景语境下的“中国梦”译为Chinese Dream,有着语言表达的类似性,有助于突出中国人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共同性,拉近文化距离。

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重要概念的“中国梦”,是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建构理想的新概括,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和强烈的中国特色,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中国梦”与“美国梦”依存的历史语境和社会制度大相径庭,核心内涵也存在根本性差异。它主要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是一种国家理想,其精神实质是集体主义。它不仅与强调个人主义的“美国梦”存在本质区别,而且也不同于一般中国人口中强调个人理想的“中国梦”。 因此,“中国梦”的英译应该在形式上体现其内容上的独特性。为了彰显这种独特的国家理想,China Dream更加恰当。这大概也是李君如的《中国梦》(2006)文章使用China Dream的重要原因。

顺带一提的是,自从习近平提出“中国梦”之后,国内外对中国梦提出了各种解读,其中不乏误读。有学者把这些误读概括为五类:翻版论、威胁论、割裂论、妄想论和抛弃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威胁论,即认为“中华民族振兴就是要重塑汉代雄风、大唐伟业和再造康乾盛世,把其他国家纳入新的朝贡体系,成为超越美国的‘全球最大经济体和‘新中华帝国”[26]。也有的学者认为,China Dream的译文会加深这种误解。这些说法很难站得住脚。事实上,西方媒体把“中国梦”与霸权主义、民族主义、军事威胁相联系,主要源于他们“对中国制度或中国发展的消极认知”[9]。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时的首席翻译、前驻华公使、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查尔斯·弗里曼(Charles W. Freeman, Jr.,中文名为“傅立民”)在其《中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Chinas Challenge to American Hegemony)演讲中指出:“中国的论调与19世纪、20世纪初美国的孤立主义之间存在巧合。美国当时既不寻求主宰或操控国际体系,也不寻求对远离美国本土的问题采取军事手段。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在应对各类事件过程中,美国最终采用了这两种做法。”[27]换言之,美国人对“中国梦”的误解是基于自身的霸权经历。因此,他认为,中美要避免误解和对抗,关键是双方要力求透明和坦率,尤其在国防问题上。另一个解决办法是说明中国谋求霸权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危害。弗里曼还建议,为了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发生的故事,对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应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公开透明,既要报喜也要报忧。还有的误解是基于中国的历史。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李君如提到自己的亲身经历:“当我们谈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有人问我,中国想恢复到历史上哪一个时期?是成吉思汗扩张之后的元朝(1271—1368),还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清朝(1644—1911)盛世?”[27]因此,把“伟大复兴”的真正内涵阐述清楚,是消除误解的重要措施。

五 结 语

“中国梦”的说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民间用语,它与“美国梦”是相通的,表达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但作为一个政治术语,它具有独特的历史内涵和强烈的中国政治特色。因此,在对外翻译中,我们或许可以采用不同的译文,分别使用Chinese Dream和China Dream,这样既能够充分展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又可以促进中国政治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杨全红. “中国梦”英译辨析[J]. 中国翻译, 2013(5):90-93.

[2] 赵彦春.坚决反对China Dream[EB/OL].(2013-02-28)[2019-05-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8085bf0102ebmk.html.

[3] 刘宏伟.政治术语文化传播中的语境依赖性:以“中国梦”英译为例[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3):1-6.

[4] 张顺生,葛陈蓉. “中国梦”的诠释与英译:从China Dream到Chinese Dream[J]. 中国科技翻译, 2015(2):51-53, 31.

[5] 金其斌.中国梦:China Dream还是Chinese Dream[J].英语世界,2013(3):103-105.

[6] 刘润泽,魏向清. “中国梦”英译研究再思考:兼论政治术语翻译的概念史研究方法[J]. 中国外语,2015(6):99-106.

[7] 郑思萍.从“Individualism” 到“中国梦”:兼析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面临的挑战[C]//第十届中国跨文化交際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口,2013-11-21:1398-1402.

[8] 陈国华,程丽霞. “中国梦”是China dream还是Chinese dream?:对China和Chinese做名词修饰语的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6):909-922.

[9] 胡开宝,张晨夏.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梦”英译在英美等国的传播与接受[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9(1): 89-97.

[10]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11] 彭利元.再论翻译语境[J].中国翻译,2008(1):33-37.

[12] 李建勇.中国梦:概念的渊源与变迁[J]. 天中学刊,2014(2):1-5.

[13] 夏刚. 无主题变奏:中国梦寻——对1985年中短篇小说的散点透视[J]. 当代作家评论, 1986(3):4-16.

[14] 孙来斌,黄兰.中国梦研究述评[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4):191-196.

[15] 李君如.中国梦[J]. 新远见,2006(8):12-18.

[16] 李源潮.中国也有一个可以追求的梦[J]. 国际人才交流,2012:1.

[17] 易昌泰.皮尔·卡丹的中国梦[J].经济论坛,1994(3):23-25.

[18] 郑亚楠.索尔兹伯里的三十年中国梦[J].新闻传播,1997(1):54.

[19] 石鹏,黄河.有梦就要飞:四个马来西亚留学生的中国梦[J]. 重庆与世界,2006(2):68-70.

[20] 方克强.从出国梦到中国梦:评长篇纪实小说《我的财富在澳洲》[J].当代作家评论,1991(6):99-104.

[21] 陶文清.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中国梦[J].中国科技产业月刊,1994(5):35-36.

[22] 王化.做服装的中国梦,走服装的中国路[J]. 江苏纺织,1999(3):47-48.

[23] 郭英杰.文化多元语境中的美国梦与中国梦:美国梦与中国梦的互文性研究[J]. 学术交流,2014(9):61-65.

[24] 周显信,卞浩瑄. “美国梦”的特色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J]. 探索,2013(2):15-19.

[25] 吴文安,朱刚. 翻译策略的语境和方向[J]. 外国文学评论,2006(2):90-99.

[26] 左玲. 廓清对“中国梦”的五种误读[J]. 探索,2013(6): 26-31.

[27] Kuhn R L. The Chinese Dream in Western eyes[EB/OL]. (2014-04-17)[2019-08-25]. 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 /2014-04/17/content_17465392.htm.

猜你喜欢
中国梦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