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乐”中学数学

2020-09-12 14:16陈维现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维活动快乐小学数学

陈维现

摘  要:让数学成为一种快乐的学习活动,是理想数学教学的更高追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资源,用猜想引发快乐、以故事酝酿快乐、用谜语助长快乐,敲开学生心智大门,促进学生的学习关注与投入,使得数学学习成为快乐的体验活动,全面提升数学教学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快乐;思维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习兴趣的激发,努力创设诗意般的观察、思考、操作等情境,让数学课堂变得趣味横生,使每一个学生都从内心接纳数学、喜爱数学,并以此诱发学生深入探究、认真实验、积极合作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不同的体验中获得较为丰富的学习感知,得到较为厚重的学习感知和体悟,从而能够积累丰富的学习活动经验,成长学科核心素养。

一、用猜想引发快乐

以游戏激趣,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也是贴近儿童生活的重要手段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以此促进学习的深入,助推快乐数学学习的打造。把数学知识内容整合到孩子们喜爱的猜想游戏活动之中,能够改变数学教学中的那份单调、枯燥和乏味,使得问题情境不断丰富、生动起来,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习的投入,使得学习更具主动性,也充满活力 [1]。

如,在四年级“可能性”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获得更为翔实的实验数据,让学生建立对可能性的感悟,教师就得把可能性知识的学习变成一种类似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相关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现象的解读,学习分析其中的原理,进而促进学习的推进,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探究学习的快乐。

一是引导猜想,激发兴趣。为把可能性教学变得生动,也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得学会为枯燥的知识学习创设游戏活动情境,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思考等,使学习活动更具自主性。引发学习猜想:“袋子中有1个黑球和2个红球,让你摸出1个球,它会是什么颜色的?”创设猜想情境,旨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也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可能性的学习,使后续的学习活动更具主动性。“可能是红球。”“可能是黑球。”“一定是红球,红球比黑球的个数多。”“不一定,都有可能。”面对学生的争议,教师还得顺势利导,引发学习投入。引发思考:“如果让你用一定、可能来说一说身边的实例,你能说点什么呢?”猜想是一种思考,举例更是一种鲜活的思考。学生们会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寻找身边的事例,如“明天可能会下雨”“爸爸的岁数一定比我大”“小红这次考试可能会得全班第一名”等,阐述自己对可能、一定等词语的理解,使他们的学习逐步走向理性的同时,也平添了几分思考的因素。

二是指导实验,探寻规律。为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就得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更多的感知,积累相关的感悟,从而较为科学地提炼相关的规律,促进学习的突破。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摸球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由于试验次数越少,得到的结论越不科学,所以利用此活动获得不同的观点,让争辩更激烈些,从而为他们积极实验提供动力。合理分工,组织实验。指导学生进行10次、20次、30次等不同层次的实验,再度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提炼规律等,让学生意识到10次实验出现的可能性,与一两次实验是不完全一致的。当实验达到20次、30次,甚至把部分小组实验总次数合起来进行研究时,学生会发现实验次数越多,实验的结果越接近,也就是摸出红球的可能性越大。

随着对实验解读的深入,学生们逐渐领悟到:红球的个数比黑球多,在摸球的过程中红球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大些。在相互交流中,这个认识不断被理解、被掌握,由此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建构逐步形成。

二、以故事酝酿快乐

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故事情节之中,是吸引学生眼球、促进学习投入的重要策略 [2]。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契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情节故事,让课堂学习活动不再枯燥和乏味,使孩子们的数学学习鲜活起来。同时,教师还得善于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让学习情境更加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趣味,从而让他们的学习活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也让他们在快乐探究中明晰数学原理,让学习活动有事半功倍之效。

如,在一年级“几和第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几和第几”相关的小故事来引发学习思考,让学生在趣味浓厚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几和第几”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最终实现有效学习与快乐学习并存的理想境界。

故事引入,助推观察。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一开始上课就利用课件展播一则小故事,通过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有效观察,促进学习的投入。故事情节:光头强又计划偷偷地砍木头了,他早饭都没有吃,只带了一些馒头。在去林地的路上,他一口气吃了3个馒头。当他准备再吃第4个馒头时,却打起了嗝儿,再也吃不下去了。他后悔着说道:哎!真倒霉!早知道是这样,前面的2个馒头我就不应该吃掉,直接吃第3个馒头不就饱了吗?哎!……

解析故事,理解知识。故事是刺激学习投入的润滑剂,它不是数学教学预设的最终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得引导学生解析相关的数学现象,从而理解数学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供理性支持。于是,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辩论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看完故事,从学习数学知识的角度,你有什么想要说说的呢?”学生会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地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说:“前面2个不吃,只吃第3个,怎么会饱呢?第3个馒头,实际上就是1个馒头。”也有学生说:“第3个馒头,不是3个馒头,而是1个,光头强吃1个馒头是不会打嗝的。”不同学生的发言,使得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跃然纸上,学生们会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几和第几的本质,使得学习既有故事的乐趣又有智慧的挑战,从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情趣盎然,也流淌着灵性。

三、用谜语助长快乐

猜谜语也是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更是蕴含智慧的一种教学手段。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合适的猜谜语活动,并以此助推课堂教学活起来,也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灵起来。当然,教师在运用谜语的过程中要紧扣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趣味,从而使谜语式学习方式真正成为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有力推手,更成为学生数学思考不断深入的助推器。

如,在二年级“时、分、秒的認识”教学中,为了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学习思维,笔者就采取了谜语导入的策略,让学生在猜谜语活动中感知时间,体味时、分、秒的存在,为他们深入探究这方面知识提供了动力保障。

引入谜语,促进学习关注。教学之初,教师就用猜谜语的活动拉开时、分、秒教学的帷幕。“小朋友们坐得真端正,有些拘谨了。放松一下,猜个谜语好不好?”学生们一听,非常高兴,异口同声地喊道:“好!”于是,教师迅速投影出谜面:会走路却没有腿,会说话也没有嘴,但是它能提醒你什么时候该起床,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该上学……(打一种日常用品)。谜面出现,学生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是手表,有学生认为是钟。经过大家的辩论与分析,最终一致认为是钟表。猜谜语,让钟表的引入变得更加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参与和投入。利用谜语,助推学习深入。结合学生的猜谜及投影画面,在学生猜谜后逐步插入新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四幅插图,找出相应的钟面。

引导学生尝试探究画面与钟面的对应关系,使时、分、秒的学习变得自然。当学生在解读屏幕上的画面时发现:第一幅图是小朋友起床了,钟面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第二幅图是小朋友背着书包到学校了,钟面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第三幅图是小朋友放学回家了,钟面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4;第四幅图是小朋友晚上睡觉了,钟面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9。学生在观察钟面时发现,这几个都是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由此感悟到这样的时间就是几点(几时)。经历如此的学习过程,学生们对几时的认识会更加深刻,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巧用猜谜的方式进行教学,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力,使得整个学习活动变成一种快乐的探究体验之旅。

教师要善于谋划,努力把学生喜爱的猜谜语、听故事等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较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内驱力,让他们的数学学习既饱含活力又充满智慧,更洋溢着生命的光泽,充盈着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思考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朱娟. 趣玩数学实验,乐学数学知识[J]. 数学教学通讯,2019(01).

[2]  李志军. 数学魔术:让儿童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J]. 小学数学教育,2019(22).

猜你喜欢
思维活动快乐小学数学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高中生物教学时如何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扬琴演奏的心理境界与思维活动研究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