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转向:数据新闻的发展方向与挑战

2020-09-12 14:16王慧敏
新闻世界 2020年9期
关键词:数据新闻范式挑战

王慧敏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新闻的价值意义与受众期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对新闻的公共性、真实性与互动性需求增强。数据新闻作为新的叙事范式,依托数据化与可视化的表现形式,其服务性、艺术性与趣味性也进一步强化。数据新闻在提升新闻影响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数据伦理缺失、公众数据素养不足等一系列挑战。

【关键词】数据新闻;范式;发展;挑战

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曾经说过一句话: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技术颠覆性地重塑了新闻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也促进了新闻范式的转向,表现之一是数据新闻日渐常态化。“一切事物都能转化为数据形式,一切数据都能用图示来表达,新闻记者获得了一个崭新而独特的叙事空间和文化载体。”[1]在世界数据化与数据可视化的双重作用之下,数据新闻大范围普及的可能性逐步显现。“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思·李认为数据驱动新闻是未来趋势,彰显了数据驱动新闻之于新闻业的重要地位。谷歌数据编辑兼现数据新闻奖主席Simon Rogers称,“世界瞬息万变。我深刻感受到,数据新闻终于成为了主流,并且这个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宣告了数据新闻的可观进展。数据新闻成为报道常态,即使是在非数据新闻奖类,也有不少报道运用数据讲述新闻故事,例如LA NACION团队充分挖掘司机笔记本中的信息展现阿根廷的贪污案,ProPublica和大学合作分析防洪堤系统的缺陷,还有建立数据库分析、美国强奸案的结案率等。毋庸置疑,数据新闻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呈现形态正成为新闻业的大势所趋,以数据化与可视化为特征的数据新闻成为当今新闻业的重要转向。

一、崛起:新闻的范式转向

(一)数据新闻发展的背景

1.世界的数据化

数据的主要形态是数字,同时也包含文字、图表、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形态。“万物互联、人机共生”带来了万物量化与数据的大规模增长,数据成为世界的基本表征,成为描述世界的主体和关系中的主体。“全球累积的数据总量正呈指数级增长,我们甚至需要创建全新的单位来对其进行量化。仅在过去的十年中,数据总量就从4.4ZB(1ZB约等于1万亿GB)(WEF)增加到44ZB(WEF)。”[2]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的數据收集、挖掘、分析支持技术的出现,数据新闻前景可观。

2.稀缺的真相

西北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教授布瑞恩·基冈(Brian Keegan)在一篇文章中呼吁:“在当代,对于信息过载,以及恐惧、不确定性和怀疑等情绪的焦虑氛围下,数据驱动的新闻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它们可以为关于政策、经济趋势、社会变革的讨论提供更为坚实的经验基础。”[3]在这样的社会图景中,数据新闻成为回应社会需求的全新的文化建构和表征方式之一,也暗合时下“建设性新闻”的期待。

3.新闻业发展所需

数据可视化作为一种可靠的叙事策略,不仅契合当下“图像转向”的潮流,也符合媒介融合的需求。“随着视觉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全世界都在普遍经历一个从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文化形态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感性主义‘视觉文化形态的转型,整个社会逐渐演变成以视觉性为基础的实践系统和生产系统,进入了以图像(Image)为中心的时代。”[4]一方面,人类认知的原始习惯本身就是视觉的,图像相较于文字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注意抓取力和阅读吸引力,受众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注意到的是图片、色块等直接刺激视觉的信息,随后才是文字;另一方面,数据新闻融合文字、信息图表、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是媒介融合的重要载体,图像化的多媒体信息也更适应于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阅读习惯。

(二)数据新闻发展的意义

数据新闻通过图像化表意和可视化呈现事实,配合文字描述进行报道,简洁易懂、生动形象,是提升新闻影响力和扩大公信力的重要范式。数据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大体量数据的宏观叙事力与宏观解释力。随着5G、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数据大量存储与智能化分析成为可能。“数据新闻叙事是基于大样本或全样本的报道,个案报道以典型性、代表性给受众以启发,大样本或全样本则呈现出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因此,数据新闻叙事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新闻在宏观叙事方面的不足,表现出一定的宏观解释力。”[5]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清洗、重构,数据相关性可揭示事物深层结构和一般发展规律,作为反映事物全貌的依据;同时,“大数据和数据新闻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它体现了我们如何思考人类主题以及探索作为对象的世界的能力。”[6]一般来说,数据新闻主要聚焦事关某一社会群体乃至大众的公共议题,通过大数据、全数据分析,为个人关切与社会发展提供全新解读视角与解决方案。

二是新的叙事视角与认识视角。从媒体融合的角度讲,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可被看作创新的、讲故事的文本或叙事风格,即以计算机、互联网为辅助工具,搜集、清洗、呈现、阐述数据,综合运用图表、图形、短视频等媒介元素加以视觉表达,实现对议题的直观感知和深度认知。一方面,相较于单一的文字,数据是一种全新的叙事元素。数据既是对事实观察和记录的结果,也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主体;另一方面,数据相关性的挖掘是一次未知的旅程,是对事件全新的探索,可能呈现与记者推理、预测完全相反的观点与事实。数据也是对人类视角的验证与补充,通过可视化方式将抽象数据具象化,能够重新定位我们看待和认识世界的视角。同时,可视化展现的欣赏价值亦可激发和拓展受众的新闻认知。

三是数据新闻更加直观清晰,便于受众解码。可视化是数据新闻展示和输出的基本形式。数据新闻通过图像表意,具象化揭示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使新闻故事更加直观、易读;超链接、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结构形式,增强了文本的交互性与悦读性。同时,相对于单一的文字,多重感官的统合有利于激发受众的积极参与与有效解码。“维特根斯坦指出,图像常常旨在显示人们如何切入某个特定的主题。它们(图像)使事情猝然变得清晰,或者以让人吃惊的方式打开了别人的思路。”[7]数据新闻可视化与多媒体呈现方式,使图片、图像的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以其展示方式的形象性、新颖性以及互动性、交互性,更容易被识别、认知、记忆和理解。

二、突破:数据新闻的发展方向

(一)聚焦新闻的服务性与公共性

5G、大数据、人工智能作用于新闻生产,提升了数据的可用量和可用性,提高了数据分析与解读能力,奠定了数据新闻突破性向前发展的基础。80多年前,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曾说,如果新闻能够以科学般的精准,来挖掘趋势和规律,将无异于一场持久而深远的革命。在世界的数据化与分析工具不断进化之时,以定量的方法发掘数据关系,进行可视化叙事的数据新闻似乎肩負了新闻革新的期待——运用日益精密的数理逻辑理解事件,清晰展现事件全局的、宏观的状态与变化,探求其中隐藏的真相与规律,并以此介入公共领域,推动公众的参与与对话。在选题上,数据新闻更多的聚焦于政治、社会发展议题。在方法论上,数据新闻通过定量分析发掘数据深层次的规律。在作用与目的上,数据新闻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为公民提供服务与决策参考。

未来的新闻必须转向“向他们提供各种资源和工具为主的服务”。[8]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加入为数据新闻的制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2020年Sigma Awards入围作品——广州绿网环境保护服务中心(中国)制作的《绿色数据——中国环境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受众可根据自己的实时位置查询周围环境信息;与受众的互动也有助于媒体(公司)与公众建立新型的关系,吸引公众参与到创建利益共同体的过程之中,推动公共领域的构建。绿网的数据向社会开放,且持续更新,并无偿开源给各种应用产品,为更多人一起来创造环境数据更大的价值提供便利。

数据新闻通过对宏大公共议题的建构和复杂数据的梳理,将高维数据以平面或交互形式呈现,降低数据复杂性,能直观拉近受众与数据之间的距离,其交互性也有利于人与信息的交流、对话,促进对与受众利益关切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下一代新闻业必须欢迎并且为更具参与性的公民服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不再是讲授,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容更加丰富的对话。”[9]

(二)拓展新闻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在数据新闻叙事中,数据是叙事的基本要素,方法的进化支撑了叙事模式、讲故事的风格的变化。变动的是方式,不变的是内核——数据新闻叙事的核心价值仍然在于挖掘出事实的真相。正如网络新闻协会(ONA)创始人Rich Jaroslovsky在2019年美国网络新闻奖(Online Journalism Awards)颁奖仪式上所说,“如果说我们在过去二十年学到了什么的话,那就是我们可以用来讲故事的手段在不断变化和演进,ONA一直并将继续走在前列。但这些工具只是手段,目的永远是新闻——真相和正义。”[10]数据一方面是构成数据新闻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也是佐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手段。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海量性与完整性延伸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聚合和挖掘数据,探索并厘清数据间的关联性,有利于全面地理解认识对象,使新闻更接近于本质。同时,也必须看到,数据的选择、组织、布局和可视化过程,是对新闻的再结构化与重新建构,是一种被建构的真实。

数据新闻通过对数据的选择、编码,在视觉意义上还原现实、重构现实,凸显了图像符号的表意功能,视觉美成为数据新闻叙事新方向。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在该学派看来,数是万物的存在和来源,万物是对数的模仿和派生,数、美和艺术可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里的数与数据一样是世界的表征与描述对象。数据新闻通过对视觉符号和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双重编码,力求实现真实高效传达信息与扩展艺术审美之间的平衡。“在现当代人文主义思潮哲学家那里,特别是在海德格尔那里,美明显地居于比真更高的地位,这是大不同于近代乃至于古代的地方。从古至今,美的地位愈益提高的过程反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化教育提高的过程。”[11]数据新闻的美在于数据本身的美和表现形式的美,数据新闻以视觉符号呈现复杂的数据关系和宏大的叙事主体,力求探求新闻本质的真;通过构图、色彩、线条、字体字号等元素的合理搭配,实现信息功能与外观之间的平衡,新闻与艺术之间的结合。2018年全球数据新闻奖——财新的可视化报道《博物馆里的国家宝藏》就是知识呈现与艺术表达的演绎。

数据新闻是图像、文字、数字和艺术的综合,图像主导了数据新闻的主体叙述逻辑,数据新闻代表着新闻展示方式的“图像转向”。“图像必然对应着一定的文本,世界上并没有无文本的图像。图像不仅能够携带特定文本的内容在里面,还能够表达文本无法表达的超验性的、潜意识的、幻想的内容。”[12]图像具有稳定的叙事力量与情感力量,是新闻艺术化展示的途径,也是构建新闻真实的重要元素。如颜色的视觉隐喻和情感调动力,色彩隐喻深植于受众的“文化基因”中,作为一种社会“基模”,其携带的共识价值与情感属性能快速激发用户的潜意识,在感官与精神的互动中实现新闻认知。澎湃新闻数据新闻作品《53027条留言背后,网络树洞里绝望者的自救与互助》,以粉色和灰色为主色调,情绪的数量及基调以花瓣的大小与颜色进行区分,以一天为时间刻度,最终形成一个“情绪花朵”;他人的态度及社会支持的情感倾向也是以粉色和灰色两色花瓣的大小进行量化表达。在粉与灰的对比中,色彩背后的情感意蕴得到真实呈现,实现了情感和美感的和谐,达到了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统一。

(三)强化新闻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数据是这个时代的语言,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语言提供了诸多言说方式。“新媒体艺术通过数据结构的‘基因重组产生出可交互的‘媒介艺术,并借助媒体数据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和智能终端的可扩展性,从而实现了一种观众与作品间的沟通和审美。”[13]数据新闻的制作者通过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和多媒体表达,采用交互时间轴、交互表单、交互地图等互动元素和影音手段,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原本抽象、枯燥的文字、数据,转换为形象、直观的图形、动画或视频,创作出兼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简洁有趣的数据新闻产品,构建与用户互动的新形式。

数据新闻交互性拓展了文本叙事的认知深度,增强受众对新闻的理解与再生产。“基于互联网介质的大型可视化新闻往往具有交互性功能,即受众可以通过主动的操作来获取位于某一局部的详尽信息……新闻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己筛选信息加以接受的自由(尽管这种自由不能超出数据本身所能涵盖的范畴),即‘通过人机交互行为促进理解的自由。”[14]数据新闻的可视化之美与交互性之灵动,一方面拓展了受众对信息的喜爱度,另一方面,也助推了新闻的个性化表达与消费。两者的合一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在注意力经济盛行的时代,新闻的趣味性越强,受众的阅读率与参与度就越高,有助于受众对新闻的理解与分享。

在大数据时代,置身于信息洪流之中的现代人,对新闻的消费不仅聚焦于“社会感知”需求,更在于消遣与社交的渴望。数据新闻融合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诸多要素,在视觉、听觉的优化配置中展示新闻故事,实现多重感官的深度互动。同时,超链接、个性化表单等交互设计的应用,赋予用户根据喜好输入内容并得到反馈的权利,通过点击图片中的特定按钮或图标,用户就可以打开个性化的阅读之旅,在多媒体化的展示中层层打开新闻的叙述逻辑。交互性的增强不仅能提升作品趣味性,還能为内容提供引导和解释,进一步拉近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促进传播之效。

三、挑战:数据新闻的问题与局限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发展,为数据存储的便利性、处理的智能化与交互体验的流畅性提供了技术支持,奠定了数据新闻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应看到,数据新闻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一)数据新闻建构与数据伦理之间的矛盾

数据新闻是对数据的重构和解读,因而也不可避免的带着各种“偏见”的烙印。数据新闻的作者很可能使用不合适的方法、得出轻率的结论;或侵害个人隐私,为自己牟利,严重的甚至会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服务公众的产品,受众广泛,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偏差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因而,从伦理学上规范数据的使用是确保新闻公共服务功能发挥正向影响力的前提,特别是在数据真实性方面,一方面,数据并非天然具有真实性;另一方面,数据的客观实在性为数据新闻带来信任背书,加之大数据带来的宏观解释力,都促使数据新闻成为影响社会现实的重要力量。保证数据真实是实现数据新闻真实、发挥新闻服务社会价值的关键所在。

(二)数据处理与新闻时效性之间的矛盾

制作周期较长、时效性差是数据新闻不可回避的缺点,其主要原因在于数据在原始状态下具有海量性和非结构化特征,“结构化信息”由数据库管理,可根据基础算法进行检索,而“非结构化信息”更贴近人类语言,无法完全数字化,不能通过关系数据库轻易检索。“大数据的信息形式又是很难被结构化和形式化的,因此需要不同于传统形式逻辑的计算方法,需要对数理逻辑的变革和计算机技术的革命。对于大数据技术来说,仅仅数字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处理许多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许多其他类型的海量数据, 而这需要不同于以往计算机的新技术和新算法。”[15]因此,制作数据新闻首先需要费时费力地进行数据处理工作,对同一主题下的数据进行清洗和结构化,然后才是可视化,适配多媒体表现形式,其流程的复杂性必然也延缓了新闻的时效性。从受众对信息“时新性”的追求来看,整体上时效性依然是数据新闻需要突破的维度。

(三)可视化阅听门槛与公众数据素养之间的矛盾

数据可视化作为数据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方式,在艺术化叙事的同时,其解码的难易程度也是叙事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说,具有交互功能的数据新闻的阅读难度要高于一般新闻,不仅需要一定的图标阅读能力,还需要熟悉新媒体的使用方式,否则无法解锁隐藏在图片中的嵌套按钮,打开被折叠的信息。因而数据新闻在追求美感和互动性的同时,应该注重页面的简洁与操作的简单,以轻量化、简单化、便于用户解码的方式呈现故事的内核,不可为了美化或炫酷的交互设计而舍本逐末。“可视化设计原本是数据图表与计算机图形学结合的产物, 面对爆炸式增长的数据本身, 复杂的可视化设计尽管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带给人以美感,如果缺乏合适的参照系与解释却可能会迷惑或误导读者。”[16]对于受众而言,若不加批判地阅读数据新闻作品,其危害也是巨大的。

结语

数据新闻以其独特的个性成为当下新闻业的重要潮流与范式转向。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处理的速度与速率、可视化的简易性都将得到较大的提升,数据新闻的发展空间广阔。同时,数据新闻的制作高度依赖技术,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也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新闻敏感,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数据素养和美学思维,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革的新闻业。

注释:

[1]史历峰.国内网媒可视化数据新闻探析[J].传媒,2015(20):48-50.

[2]美迪.2020趋势报告(中英文)[EB/OL].互联网师资联盟.(2020-02-16).https://mp.weixin.qq.com/s/VcMgM1J5Zm9eIF7g5dwdrg.

[3]郭恩强,亚历山大·本杰明·霍华德.数据新闻何以重要?——数据新闻的发展、挑战及其前景[J].新闻记者,2015(02):67-71.

[4]王超群.情感激发与意象表达:新媒体事件图像传播的受众视觉框架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9(10):75-99.

[5]许向东.转向、解构与重构: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9(11):142-155.

[6]沈浩,元方.“大数据时代”的自动化新闻写作的历史、实践与未来[J].新闻爱好者,2017(04):19-25+80.

[7]宋云天,陈昌凤.内容与技术互动中的视觉传播力——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视频类获奖作品评析[J].新闻战线,2019(21):69-71.

[8][9]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陆佳怡,孙志刚,刘海龙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80、176.

[10]2019年美国网络新闻奖作品全解析(上)[EB/OL].RUC新闻坊.(2019-09-18). https://mp.weixin.qq.com/s/T04tNpUsQMLfIr4gMahadQ.

[11]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1.

[12]范美俊.新媒体文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72.

[13][16]吴思淼.可视化:新媒体语境下的数据、叙事与设计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04):85-87.

[14]常江.蒙太奇、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新闻生产的视觉逻辑变迁[J].新闻大学,2017(01):55-61+148.

[15]陈明.大数据与镜像化生存:对大数据时代的哲学反思[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6):143-148.

(作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数据新闻范式挑战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媒介融合时代数据新闻可视化教学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叽咕乐挑战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