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困境

2020-09-14 11:58孙宏烨
理论观察 2020年7期
关键词:自我发展困境辅导员

孙宏烨

关键词:自我发展;辅导员;职业;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7 — 0156 — 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工作历来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力量,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职责,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直接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2017年,颁的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及《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全国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性指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展开了新的局面。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政策的有力保障、辅导员工作的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持续发展,都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但从辅导员自身来讲,仍面临很多职业发展的困境,需要不断剖析,深化认识。

一、关于“自我发展”的视角

“人的自我发展是涵盖了人的一生的发展,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不斷完善的过程。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发展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人类自身发展的一般意义上,作为一个自然人在自然和社会的力量来平衡和适应自我的过程和环境的发展在互动个性。其次,是指自身发展的职业限制感。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实施者”在其专业素养的提高。”〔1〕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辅导员在职业限定意义上的自我发展,把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发展与职业能力和职业要求结合起来,重点强调辅导员自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职业定位,职业认知,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困境。

二、明晰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需求

(一)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是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直接的教师,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的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辅导员职业的发展前途,直接影响到辅导员敬业精神和工作状态,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辅导员加强个人的能力和素养,促进辅导员自我职业生涯发展,从而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有助于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

辅导员制度从1953年产生到现在已经由来已久,相对于其他的职业来讲,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是比较缓慢的。这一方面是由于辅导员这一职业在高校中的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职业标准和专业规范并不容易界定,职业认同感不高,很多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老师把辅导员工作看做是进入高校的敲门砖,如果有机会就转岗到管理岗位或者教师行列,所以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动性比较大,队伍相对不稳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缓慢。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程度对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个体发展也有利于推动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发展,有利于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

(三)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水平

辅导员培养与发展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坚守高校育人的第一要务,应该充分重视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水平和能力逐步走向科学化。2017年10月1日,随着《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但是高校在具体的政策落实上并没有前车之鉴,也在不断的调整和探索,分析辅导员职业发展工作中困境,培养方面的不足,对于国家政策、制度的落实与制定,辅导员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的提高,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有助于激发高校辅导员的自省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别与一般是相互联结的,一般寓于个别之中”〔2〕。人的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大到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小至行业发展、学校环境,现有的任何环境对辅导员的自我发展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辅导员正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自我发展的。研究辅导员自我发展问题,帮助辅导员了解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空间,正确认识现有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因势利导,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给发展中陷入困境的辅导员指明方向,提醒他们要工作自我的不断努力,寻求发展中的突破,而不是一味地抱怨现有的客观条件,在审视自己的过程中,实现自省、自发、自觉、自立、自强,并最终获得自我发展。

三、基于自我发展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

(一)辅导员自我职业定位的困境

一是辅导员的工作经常处于“上”与“下”的夹心中。辅导员的这种位于夹层的工作状态,主要来自于具体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受到领导和学生的同时给予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某些范围内属于是负面影响,容易使辅导员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工作处境,造成辅导员在工作的成就感的缺失。究其原因,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有更高的期待,学生又对学校的教育和服务产生更高的要求,彼此处在一个相互影响的矛盾整体之中。学校希望学生能够拥有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和自强不息的学习品质,希望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会制定高标准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现实性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目前高校的硬件设施虽然整体上质量逐年提高,但是仍有一些问题的存在,容易引起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当这种情绪累积于一定程度时,容易受到糟粕文化的侵蚀,以写举报信、在网上发表过激言论等形式发泄出来。这种问题的解决,基本上依赖于辅导员的协调解释和说服教育,这种工作相对耗时而且效果不一定是显性的,无法使辅导员产生成就感,进而造成了职业的倦怠心理的产生。

二是辅导员的工作经常处于“左”与“右”的尴尬中。在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上,高校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模糊和片面,各级职能部门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认为辅导员的上下联络职能,可以代替专业教师、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联系学生,为学生服务,因而只要是涉及到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应该交由辅导员代为处理。这种认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辅导员的完成具体工作时陷入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以高校教务处为例,教务处是高校重要的业务职能部门,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保障高校能够培养出高质量优秀人才的职能部门,安排上课信息、组织考试等多个环节均需要教务处的统一安排。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务处可能出现因为没有完整的学生信息,对班级具体实际情况掌握不清就将相关事宜交由辅导员协调处理。诸如此类任务的发布,大大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辅导员的时间、精力有限,无法保证每件任务都能高质量完成,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信任缺失,也使得发布任务的职能部门对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产生质疑,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加重。

三是辅导员的工作经常处于“大”与“小”的奔波中。“小”用以形容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大致分成三个类别:一是与相关职能部门工作的交互,多为学业指导性工作。例如配合学生工作处、教务处以及招生就业处等职能部门完成学生的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籍管理、就业服务等相关工作。二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例如校风校纪教育、宿舍管理等。三是学生的奖、助、勤、贷等工作。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勤工助学职位的分配及指导、生源地贷款校源地贷款的办理等。“大”则依据辅导员在专业化发展中所需要涉及的具体类别,例如: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引领、党团建设、价值观培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小”的日常工作量庞大,占据了辅导员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因而在专业化“大”方向上容易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这种小与大之间的频繁奔波阻碍了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

(二)辅导员自我职业认知的困境

一是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上的缺失。当前高校的在职辅导员,年龄普遍集中于二十五至四十岁,其出生的年代是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刚刚传入我国,还没有达到兴起的状态,学校未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育人重点,因而其在学生时代所掌握的职业生涯管理知识多是局限于在毕业前接受的普遍性就业指导,例如最基本的查找岗位信息,简单了解基本的求职面试流程等,很少接受过职业定位咨询、职业倾向测试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职业生涯管理,容易忽略自己的职业倾向、职业性格和职业兴趣,更多的是简单听从长辈、老师的建议,能够真正找准适合自身的职业方向的是少数,大多数人浅尝辄止的进行了经验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容易在个人的发展道路上陷入误区。

二是辅导员工作理念认识上的矛盾。从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轨迹来看,辅导员在教育活动中渗透和体现着自己的工作理念,在具体工作场景中理念的体现是高度个人化的。所持的工作理念有差异,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产生不同的行为,进而营造了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不同的职业面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辅导员通常将自己视为主体,学生视为客体,履行对客体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能。如果运用经济学中的品牌管理理念类比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结合交互教学论的具体实践,可以发现辅导员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呈现的是双主体关系。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处在一种双向的交互之中,真正优秀品牌的营造来自于双主体间持续有效的互动,而不是单方向的辅导员对学生的灌输。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道路前景上,坚持科学的理念进行发展还是在具体工作中将职业化发展的教育性与成长性相融合,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完善自身人格,同样是值得辅导员深思问题。由此可见,如果辅导员想要从知识层面摆脱职业困境,应该要对这一职业有一个具有相对高度的全方面认识。

三是辅导员职业心理上的不平衡。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相对耗时,辅导员工作强度时间长,強度大,在八小时外还有很多需要临时处理的任务占用着休息时间,在工作中时常呈现出一种“有形”的忙碌状态,即“有许多事情”亟需完成。在这些日常工作中,有一部分是能预见的可控性工作,可以遵循学校的相关要求按计划布置,保证工作的完成效果。但是一部分的工作的完成属于未可预见的,具体成效的显现倾向于无形,具有长期性。例如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科研热情、养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等等,很难马上产生效果,需要长时间的工作积累。正因为如此,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心理调节,增强职业伦理建设。如果经常陷入没有工作成就感的情绪低潮中,容易对辅导员工作产生厌倦,影响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三)辅导员自我能力素养提升的困境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的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党和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的历史人物和高校辅导员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应当体现出当今时代的新要求。社会经济成分的复杂,社会成员对于物质需求的日益增长,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个体差异性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大学生身上。如何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辅导员具有更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进行实地走访,笔者发现,现今高校辅导员普遍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但是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无法解释,解释不清的情况。

二是政治敏锐性还有待提高。高校辅导员作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在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伟大事业上肩负着重要责任。这首先需要辅导员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政治素质。政治敏锐性作为政治素质的重要体现,体现着辅导员是否能够快速、全面、细致的分析和处理政治问题。而优秀的政治鉴别力,要求辅导员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能够帮助辅导员在政治问题上清晰分辨是非,在处理问题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当前的国际形势十分复杂,在各种文化思潮试图在高校暗流涌动的背景下,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尤为主要,缺乏足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能从政治角度审时度势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辅导员角色智能将无法实现。

三是职业素养和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能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党团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建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困难资助、奖罚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危机事件、突发事件应对与管控等等,这些共同构建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架构体系,是辅导员自我发展的专业知识支撑。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一组调研结果说明,“希望提高自身的能力为:表达能力占36.13%,教育引导能力占49.21%,管理服务能力占40.31%,组织协调能力占31.41%,观察分析能力占27.23%,交往能力占20.42%,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能力占58.64%。”可见辅导员在能力提升上还有空间,并期待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高低和职业素养优劣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许辉.基于“自我发展”视角的高校辅导员职业伦理路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8,(07).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件选读(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54.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自我发展困境辅导员
跟踪导练(一)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与发展
大学英语写作课与教师发展研究
“互联网 +”的新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的探讨
小学教师自我发展策略初探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有为”也应“有位”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