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清真词》对杜诗的接受

2020-09-14 12:24蒋琛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6期
关键词:杜诗

摘  要:作为结北开南的词作,《清真词》对杜诗进行了接受,是后人继承前人文学成果的代表。基于此,本文在对《清真词》及其作者生平展开介绍的基础上,对《清真词》与《少陵诗》的渊源进行了探讨,然后从风格、构思等方面探讨了《清真词》对杜诗的接受举措,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清真词》;杜诗;沉郁顿挫

作者简介:蒋琛(1980.4-),男,汉族,河南武陟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6-0-02

《清真词》是周邦彦对前人之大成进行汇集而创作出的作品,在杜诗接受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为宋代词的创作带来了启示。因此,还应加强《清真词》对杜诗的接受研究,以便了解周邦彦学习前人艺术成就的表现,给后人化用作品提供思路。

一、《清真词》及其作者生平

周邦彦字美成,为钱塘人,出身书香门第,曾经家道中落。在史书中,实际并未记载周邦彦的生卒年份,仅记载了其六十六年卒。根据薛瑞生在《周邦彦别传》中的叙述可知,周邦彦曾经在河中府任职,在少年时曾经在长安游历,在河中府时再度游历过长安,并且游历过荆州[1]。在元丰元年,周邦彦进入京都,并在元丰五年进入太学学习,之后因为献出《汴都赋》擢升为太学正,担任寄理县的主簿。在未进入太学前,周邦彦在达官贵人间攀援,结交了一些新党。在《汴都赋》中歌颂太平治绩,终究因为文采可取得到赏识。但从文学角度来看,《汴都赋》无论是在遣词造句还是章法技巧上并无新意,仅仅在内容思想上与神宗相合。后音父亲去世,周邦彦北归,经历哲宗即位等事件后,周邦彦在庐州任教授,受到了保守派的排挤打压。直至任满还朝,周邦彦先任职国子主簿,后在河中府任职,多年在京为官,但始终无实权。回归周邦彦的一生,尽管官职变迁与新旧党争有一定关联,但始终未真正深入官场,在诗词创作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非一味趋炎附势。长年经历聚合离散,周邦彦在《清真词》中传递出了倦怠之感,如在《蓦山溪》中直接写到“倦追寻”,传递出了作者漂泊无依的内心情感。

二、《清真集》与《少陵诗》的渊源

作为宋词坛大家,周邦彦的词集《清真集》艺术风格独特,善于对前代优秀文化成果进行继承,对杜诗拥有鲜明接受倾向。《清真词》的创作,与作者受社会、时代等因素影响密切相关,能够反映出当时作者期待视野,体现由诗到词的继承关系。结合周邦彦的生平可知,其用于与杜甫相似的官场经历,使得周邦彦在词中对杜甫“忠君”、“爱国”等思想进行了继承,同样也表达了志向无处寄托的文人情感。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少年应举不第,游历吴越等地,直至向皇帝献赋得到贵人青睐,但在官场一直郁郁不得志,最终在目睹上层社会糜烂后弃官入川。在当时社会,杜甫一直名声不显,诗歌却被保留下来,在宋代广泛传诵,被推上“诗史”的地位。因此在宋代,送人多欣赏杜诗艺术,因为作品思想与宋代思想文化核心相通。在这一背景下,拥有相似经历的周邦彦同样对杜诗进行了接受与化用,体现了当时社会“千家注杜”的盛况[2]。在《清真词》中,周邦彦化用唐诗共涉及177名诗人,而化用唐诗最多的诗人就是杜甫,数量达到了107首,相较于排名第二的白居易多了50首。由此可见,周邦彦在《清真词》中对杜诗的接受程度。

从唐朝中期开始,词开始与诗歌交互发展,直至宋代词体发展大道鼎盛阶段,依然需要依靠诗的助力。所以在唐诗与宋词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为宋人作词化用唐诗奠定了基础。周邦彦热衷于化用杜甫诗,与《清真词》与《少陵诗》的深刻渊源有关。在少年时期,周邦彦的作品未能达到上乘水平,直至中年作品风格接近杜甫后,境况才有所改变。因此周邦彦化用的杜甫诗最多,手法也最丰富。在《词辨·自序》中曾经提到,“余不喜清真,而《董》晋卿推其沉著拗怒,比之少陵”,从中能够窥探《清真词》与《少陵诗》的关联[3]。从对《清真词》的评价来看,正是由于周邦彦在后期创作中接近杜甫诗,才使其逐步扭转了评价低的局面。而不仅仅是整体面貌上与杜甫诗接近,在创作上周邦彦也对杜诗进行了描摹。清代陈延焯在研究《清真词》作法时提到,其章法着力于《沉郁顿挫》,采用了与杜甫诗相通的蓄势待发和循环往复章法。在诗律方面,杜甫强调“遣词必中律”,周邦彦在创作后期开始做到“诗律莫细乎杜,词律莫细乎周”[4]。无论是在炼字风格还是格律等方面,从周邦彦《清真词》中都能对杜甫诗的面貌进行概览。

三、《清真词》对杜诗的接受分析

1、对风格的接受

《清真词》呈现出的沉郁顿挫词风,正来自于杜诗。在《论清真词》中,叶嘉莹指出《清真词》为词中老杜,指的是其技法或写作功力,而并非内容意境。因为在《清真词》中内容主要为怨别相思,无法与杜诗忧国忧民相比,但词境透露出的沉郁和结构上的顿挫却能体现杜诗的风格。创作内容不同,与作者经历差异相关,不同于杜甫经历家国存亡,周邦彦经历的是党派倾轧,但是在风格上却都体现出了沉郁特征。不同于诗,词的创作沉郁需要做到意在笔先。在周邦彦创作的《齐天乐》中的“暮雨生寒”就与杜诗《雨》中“凄凄生余寒”拥有相近结构与意境,能够通过寥寥几笔勾画出的冬日暮景传递悲哀、孤独感受,抒发沉郁之情。词的顿挫需要做到似断实连,人为地将句子转折错开,以便充分抒发积淀深厚的情感,如在《瑞龙吟·春词》中的“伤离意绪”就体现了这一宗旨,先前指明“章台路”,之后却未描写景物,而直接抒发了沉郁之情,间接传递景在人不在的状态,给人以反复缠绵感受。在杜诗中时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承接关系,如《曲江二首》中“酒債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原本描述了诗人赊酒买醉的百无赖聊生活,却话题一转提到最终同归于人生的无可奈何。相较于杜诗,《清真词》显然是描写个人感情失落、生活飘零,情感境界狭小,无法与杜甫忧国忧民博大胸怀相比,但是无论是在感情表达还是节奏把握上都与杜诗相同,由此可见《清真词》深受杜诗影响。正因为如此,在对《清真词》展开评价时,后人时常用到沉郁顿挫这一描述杜诗风格的词汇。周邦彦在词作上尽管无法达到杜甫的精神境界,却能对杜诗语句、意境进行运用,从中汲取深沉悲哀情感力量,成功塑造了作品沉郁境界,在保持行文顺畅的同时对杜诗运笔转折结构进行了继承,使得作品情感吞吐有致。

2、对构思的接受

从创作特征上来看,《清真词》和《少陵诗》都擅长在遣词造句上加强用意雕琢、安排,给人以“清水出芙蓉”的艺术感受。能够达到这一效果,主要是由于周邦彦对杜诗构思做到了较好接受。如果功底不足,刻意模仿这种构思则容易出现以辞胜意的问题,造成作品过于呆板或圆美。在周邦彦创作的《夜飞鹊·别情》中从“河桥送人处”开始,先将“送人”点出,上片主要描述送人过程中内敛的离别情绪,下片叙述“迢递路回清野”,传递原路返回迷路后感到孤独凄凉和愁苦,但是上片送别时间为凉夜,下片时间却未夕阳西下,笔意变幻的同时,带出第三次经过此地,透露离别已经几年,每次经过离别地都有不同情感体验。通过层层构思铺垫,并未提到一句愁,但却处处抒发了愁绪。看似前后内容不连续,却能做到情感衔接顺畅,给人以连绵不断的体会。这样的构思实际来自于杜甫的《登楼秋兴八首》,描述的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能够将内心愁苦从阴冷长江巫峡投入到塞北风云,内容含量丰富,情感跳跃较大,总体却呈现出诗人深沉复杂情感构思,在符合声律规范的同时,能够做到情感跳跃,无前强之感,作品情感浑然合一。从意境上来看,杜甫由于胸襟开阔,高江急峡成为了脑海中常见意象,使得其能够将情感融入到这些景物中。周邦彦在接受这种情感构思时,则更熟悉周昭一草一木,善于用细腻笔触层层铺写,借助常见意象完成情感抒发。尽管在情感上无法达到杜诗的博大动人,描绘的景物无法体现宏阔悲壮,却能做到情感真挚动人,展现出诗人精心构思,使作品带有不同艺术魅力。在短短的文字结构中,周邦彦可以对杜诗起句构思进行凝练,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通过缠绵悱恻的描写将情感娓娓道来,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受。

3、对诗句的接受

所谓的化用,就是将前人文章中的句子乃至全篇进行剪裁改写,使得化用前后的字句无论是在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无法完全分离,拥有相近的意象、结构、内容等。而在化用的过程中,还应融入新意境完成创新,做到精心安排行文排序,给人以不失法度同时又跳跃变幻的感受。《清真词》在诗句韵律上对杜诗进行了接受,将杜律当成是准则,做到不独音之平仄宜遵,但是同时也进行了创新,运用了更多平仄四声。如在《浪淘沙慢》中的“玉手亲折”等为四言拗体,同时也运用了五言和七言拗体。更重要的是,《清真词》并非为了追求韵律而刻意使用拗体,而是能够做到生动描绘事物与情感,如“亲”为仄声的目的在于对非她其谁的思想进行强调,能够呈现出双手折柳、含泪告别的纯洁场景。在各种平仄声中,融入了词人深厚情感,能够引起共情。杜诗中也时常借助拗体抒发情感,如在《白帝城最高楼》中“弱水东影随长流”中“随”为拗体,是针对“长流”使用的,能够传递对人生无可奈何的悲叹之情。不同于李白、王维,杜甫擅长锤字炼句,诗作可以一字传承。《清真词》也对此进行了化用,做到在一句中换一个字完成不同形象塑造。如在杜诗《望观弟未至》“待尔嗔鸟鹊,抛书示鶺鸰”中,“嗔”和“抛”两个字就做到了用字工巧,能够将慰藉的情感充分传递出来。而周邦彦在《庆宫春》“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中,仅凭“啼”、“驱”就能将天上大雁顺风飞翔的意境渲染出来,同样做到用字精确。通过接受杜诗炼字的特征,《清真词》对杜诗做到了准确化用,可以为后人化用唐诗宋词带来启示。

在《清真词》与《少陵诗》之间存在密切的渊源,因为周邦彦在创作过程中主动接受了杜诗的风格、构思和遣词造句手法,对杜诗进行了较好化用,使得词作情感能够得到较好传递。分析《清真词》对杜诗的接受途径,也能为后人化用前人作品提供启发。

参考文献:

[1]廖绪崊.清真词物候感知与词情构建之关系谫議[J].绥化学院学报,2019,39(11):49-52.

[2]傅宇斌.章句與文心:俞平伯的清真詞研究[J].词学,2019(01):271-300.

[3]单丽倩.由清真词浅析周邦彦的孤独体验[J].美与时代(下),2018(11):92-93.

[4]孙克强.唐宋词学批评史论[J].史学月刊,2018(03):137.

猜你喜欢
杜诗
近20年刘濬《杜诗集评》研究综述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宋代杜诗旧注整理与研究
——以宋代蜀人三家杜诗注辑录为例
篆刻杜诗记
贫困无田杜太守
贫困无田杜太守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杜诗对高丽汉诗影响初探
《杜诗详注》和清代学者的杜诗研究
20世纪以来文天祥《集杜诗》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