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让学促思”中“让”与“促”的关系探讨

2020-09-14 12:13柯仁美郑为勤
读写算 2020年25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柯仁美 郑为勤

摘要“让学促思”是生本化教学理念的进一步策略化,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种形式,必须反映思维课堂操作的要义,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相应的学科核心素養。“让学”,就是把学习、思考、探讨、交流的机会让给学生,而“促思”则是在“让学”前提下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促导、点拨、启发与鼓励。“让”与“促”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

关键词初中数学;让学促思;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5-0191-02

随着教改的进一步深入,教育界对课程教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刻,相应会提出一些新词汇:生本化、有效教学、思维课堂、核心素养、让学促思……“让学促思”则是最近一两年刚刚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让学”,就是把学习、思考、探讨、交流的机会让给学生,而“促思”则是在“让学”前提下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促导、点拨、启发与鼓励。“让”与“促”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此作如下探讨。

一、充分考虑课时需要,“让”得准才能“促”得真

有意义的“让学促思”应是基于巧妙“让学”前提下的有效启发与“促思”。生活中我们打开了窗户,小鸟才能飞进来,如果不肯开窗,小鸟就少了一种进入室内的渠道。在数学教学中,没有“让学”或者“让学”不当会怎么样呢?

有一次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为了串联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帮助学生学习解答字母方程,笔者出示了这么一道题:

已知方程中,>0③,求m的值。解答这一题,传统的教法是引导学生把m当作常数,解①、②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求得xy(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然后把相应的值代入③,把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再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备课时,笔者也发现这道题有另外一种解法,即直接①+②可得,即④,由③直接可得,同样也能得解,而且更快捷。那么两种解法教师是不是都需要详细指导、充分让学呢?显然第二种解法是一种特殊解法,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可能得解,而第一种解法是通用解法,它适用于所有同类字母方程,在教材安排中处于重要地位。在两个班的教学中,笔者在第一个班遵循学生提出什么就探讨什么的办法,结果在学生成功运用第二种方法完成任务后,他们对第一种方法的学习已经不敢兴趣,最终使他们忽视了对第一种方法的学习,从而使得通法教学出现缺陷,影响了课堂效益,还给后进生留下了够不着、不想学的后遗症。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详细进行了第一种方法的训练,并表扬了提出第二种解法的同学,由于对第一种解法进行充分“让学”,这样的“促思”才是真实而有效的,不至于南辕北辙。显然,假如不分情况,在课堂上随意脚踏西瓜皮,那只会游离于课时目标,最终出现“表面热热闹闹,实质毫无价值”的局面。

二、全面尊重学生需求,“促”得灵活才能“让”得灵动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一旦教师事先决定了该在何处“让学”,那么教师的“促思”就会围绕“让学”的重点而展开,这并不是说教师必须完全按照事先设计来照本宣科,相反,只有随机应变的“促思”才能使“让学”变得灵动而有价值。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时,笔者促导学生总结出:已知两边及其夹角都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并强调这个相等的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此时有学生提出:“老师,我发现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角其实并不是一定要是两边的夹角,其实换成其中一边的对角也是完全可以的。”笔者随口问:“为什么呢?”这时学生提出到黑板上画图说明,只见他用三角板很快画了两个直角三角形,符合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情况。此时,教师到底是“促”还是不“促”呢?“促”的话,让学的面就会可能会越来越大,可能影响教学进度;不“促”的话,学生此时被他一激,已经几乎进入了新一轮的探究情境。略一思忖,感觉这正是学生探究欲望与探究能力培养的机会。于是“促”道:“你说的情况是直角三角形,可我们说的对象只是直角三角形吗?难道所有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吗?”这一问,下边的学生就更来劲了,马上开始研究,最终发现两边一对角的情况只有在直角三角形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全等,而在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的情况下竟然有不全等的特例。教师这样的引导,正好为后续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HL的情况)提供了前期经验,而且也大大鼓励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全面关注核心素养,“促”出本质才能“让”到本位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与今后适应中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和直观想象以及数据分析等。如果“促思”只是在题目内容上游走,并没有触及解题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数学思想方法,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也可能顺利地完成当前任务,但只是当前,不会举一反三。比如教师在阐述一次函数与的关系时,可以借助两者的概念与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架构:

通过比较思考,教师可以促导学生发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情况正是对应的一次函数数对中的一个特例。对一次函数的研究正是将一元一次方程未知数的关系动态化与图像化的结果。在教学中需要促导学生逐渐理解这些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从中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数学抽象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可以想见,教师如能实质性地促发学生去思考与探究,多给学生争论与提问的机会,使学生真正理解上述两个概念间关系,这样的“让学”才是落到了实处。而且这种“让学”将进一步影响到学生探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由此可见,“促思”的目的不能局限于完成当前的思维任务,而要将学习的目标放到思维习惯与思维方法的培养上,以高品质的“促思”来完成有价值的“让学”。

概而言之,“让学”与“促思”不是教学过程的两个阶段。“让”与“促”就像打太极拳一样,是相互配合的“两只手”,当一只手推动意念前行时,另一手需要在前面拉动意念,仅靠一只手的活动就难以实现美妙动作的出现。所以,“让学”与“促思”是课堂教学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相互支撑、相互监督,在互为共存中走向完美。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让学促思”教学实操的研究》(MJYKT2019-10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萌.浅谈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神州,2017(34):110.

[2]李芳.让学促思开拓教学新视角[J].基础教育研究,2016,(23).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