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2020-09-14 11:46吴桂娟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阿凡提金币用电

吴桂娟

千呼万唤始出来

《5的乘法口诀》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美丽的画面:鸟语花香、小桥、河流,一些大白鹅在河里嬉戏,这时优美的音乐响起,教师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唱起了《春天在哪里》,还边唱边舞,学生也随着一起尽情欢唱。接着老师问:“大家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好!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动物王国。”……十几分钟过去了,本该出现的数学信息才在千呼万唤中勉勉强强出现。

反思:华而不实

数学教师煞费苦心地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想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然而结果却让孩子们误入歧途,一直纠缠在音画的非数学信息之中。其实课堂上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能激趣,更要恰当好处地蕴涵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数学信息;要十分微妙地使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在合适的生活素材中,毫无痕迹中得以渗透,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科学地整合起来,体现数学课堂的魅力。

1.情境趣味化,催开心扉的求知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枯燥的数学放置者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求知的欲望如花朵般绽放,不知不觉在这芳香的指引下走入知识的探索之中。当然,不同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需求是不一样的,据此我们也要有所调整。

1.1让低段的孩子趣境中求知。低段的孩子更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童话和故事能激起他们的强烈兴趣,所以在问题情境创设时可以突出故事性,要更注重童趣。如:我在执教二年级的《可能性》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阿凡提想向财主要回一年的工钱,可贪心又小气的财主却不想给他,就想出了一个坏主意,要阿凡提把一箱金币往上抛,要求落下后各个都正面朝上,否则一个子儿都别想拿走。阿凡提把金币倒出来,捣鼓了一会儿就往上抛了……小朋友们,这些金币落下后都能正面朝上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一定能揭开谜底。这里用学生喜爱的民间故事引发兴趣,学生的思维被迅速激活了。课的末尾回到了故事中:“阿凡提能解决这个难题吗?”“要使金币落下后个个正面朝上,除非金币没有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全课以解决阿凡提抛金币这一问题为线索,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学生的情绪是愉悦的,探索是主动的,理解是深刻的。

1.2让中高段的孩子趣境中探究。中高段的孩子抽象思维开始占据思维的领地,他们对数学的“用”更感兴趣,因此在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时应更具有思考性,实用性。如: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一群奔跑的孩子手中举着大小不同的风车在玩耍,并提出观察要求:“风车旋轉时会形成什么图形?”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尽管这些风车大小、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但是在风力的作用下,风车最后都转成了五彩斑斓的大大小小的“圆”。学生心中逐渐形成“为什么会形成圆呢?”“这些圆为什么会大小不一呢?”的问题。随后学生立即主动投入了积极的探索与分析之中。这个情境的创设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感知“圆基本特征”的经验平台,能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产生一探究竟的心理,问题情境更是成了学生探究问题欲望的催化剂,成功加速孩子产生了自身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2.情境生活化,纳入探索的源头水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在教学《稍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

师:谁汇报一下上几个月你们家中用电或用水的情况。(事先安排学生收集有关数据)

师:你能根据上面提供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整理如下:)

a、吕纯家八月份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千瓦时?

b、郑国民家九月份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千瓦时?

c、章佳倩家三个月中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千瓦时?

d、九月 三户家庭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千瓦时?

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学生体验出数学的作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越好。

3.情境冲突化,开启头脑的智慧锁

教师不但要善于释疑,还要善于设疑。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形成“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主动反应,并进入了一种“心欲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精力集中,情绪饱满,兴趣最浓,求知欲最强,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例如学习“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时,教师设置了一个充满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先让学生报出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教师很快判断出是不是3的倍数,并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学生会惊奇地发现:“这些数里面一定可以找到什么规律,来帮助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行试着寻找3的倍数特征,因为受前面2和5倍数特征知识的影响,学生一开始都会在数的末位下功夫,但是很快发现“此路不通”,必须“另辟蹊径”。这种问题情境的设计使得学生知道这个知识的“桃子”不是触手可及的,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使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碰撞,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教师在新课导入时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课堂教学就能更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追问有效情境的创设》 施建平  江西教育  2008年5月

猜你喜欢
阿凡提金币用电
一块金币
找金币
小野人
阿凡提的奇缘之旅
阿凡提巧装盘子
找金币
足智多谋的阿凡提
第12讲 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专题复习
学习用电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