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阅读教学更需要宁静

2020-09-14 11:46严凯军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宁静阅读教学

严凯军

摘  要:新课程背景,许多的语文课堂热热闹闹,乱花渐欲迷人眼。好的课堂不应该只有“熱闹”,还需要“宁静”,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宁静。笔者从“理解文本的内涵” 需要“静悟”。“回答老师的问题”需要“静思”,“倾听他人的发言” 需要“静堂”,“小组合作探究” 需要“静想”四个方面阐述了本人在阅读教学中的些许感悟。

关键词:   阅读教学;     热闹 ;     宁静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当今的阅读教学课堂与以往沉闷的阅读教学课堂相比,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显然多了,课堂热闹起来了。很多阅读教学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优质课,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演讲、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课有了盎然生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课堂却很少给予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和空间。我认为,这种少了一份宁静的阅读教学课堂并不完美,阅读教学课堂也需要一份宁静。只有在宁静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产生独特的、有价值的体验,才能进一步张扬学生的个性,才能迸射创新思维的火花。

1.“理解文本的内涵” 需要“静悟”

课堂教学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让学生匆匆读完课文,就开始让学生说说对知识点的理解,看完一段文字马上就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毕竟只是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不可能在初读完文本,就能不假思索的立刻做出正确地反映。反而会养成学生过于浮燥的心态,急于求成,急于表现自己。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也就是说,阅读教学既要“读”又要“阅”,既需要动,又需要静。教师要创设一种宁静的氛围,引导学生潜心阅读,静思默想,让他们能有一个自我感悟的时间,有一个自由遐想的空间。等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后,再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只有这样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回答老师的问题”需要“静思”

课堂教学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马上就让学生起来回答,而学生的发言中没有几句是经过他们自己深思熟虑后发表的观点,大多是回答不得要领。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还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绝不能省略学生“自主思考”这个关键的教学环节,也绝不能让它匆匆走过场,哪怕离答案只一步之遥,也要让学生自己去走。等一等,再等一等,也许下一刻,就是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时。课堂中的宁静,恰如书法艺术中的布白,有时是一帖思维清醒剂,在静静的思索中加深学生对问题的领悟能力。因此当我们抛出问题后,别忙着“点将”,还应该给学生留点宁静的时间思考。

3.“倾听他人的发言” 需要“静堂”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上,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当老师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时,学生的表现令人赞叹:不少学生高举小手,有的还站起来举手。然而,当教师让某个学生发表见解时,未发言的同学不是打断他人的发言,就是在下面“交流切磋”,很少有学生去倾听他人发言,因而出现了众说纷纭的现象。有的教师却对此表示欣赏,认为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好现象,因为每个学生都活跃了。其实这是对尊重他人与分享他人学习成果于不顾的行为。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倾听他人的见解,又怎能发现别人见解中的亮点或不足呢?又怎能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这样热闹的课堂,学生的收获有多少呢?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见解时,也要培养学生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学生才能在倾听的基础上发表更好的见解。而学生也只有在宁静的氛围下,才能仔细倾听他人的见解,进而产生新的见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倾听别人的见解是一种美德,是对他人的尊重,我们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参与小组学习,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静静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在静静地倾听中学会理解和欣赏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善于从相互的交流与倾听中开拓自己的视野。

4.“小组合作探究” 需要“静想”

“合作学习”的新理念在当今阅读教学课堂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随堂课,还是公开课,教师通常都是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令下:“开始讨论!”学生就分组围成一团,讨论声四起,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讨论声戛然而止。虽然学生发言积极,但仔细倾听却发现,学生的答案只是浮于问题的表面,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甚至有些发言是不着边际的。原因何在?教师没有创设一种宁静的氛围,没有引导学生先静下心来思考。合作交流固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我们的合作交流要以独立探究为基础,不能侵占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得不到发展。笔者认为“小组合作探究”需要独立沉思的空间,只有每个人有了自己的思考,合作才能多一些智慧和资源;只有有了沉静的深思熟虑,讨论才能触及本质,才能深入,才能真正地活跃起来,“小组合作探究” 需要热闹更需要宁静。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教学必须让动与静有机的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质疑问难、品词析句、揣摩表达等应该在宁静的氛围中进行: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感情等就要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可以说阅读教学中的“动”与“静”就像鸟的双翼,缺一不可。“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是啊,“热闹”的氛围要提倡,“宁静”的氛围也要珍惜,当我们热闹的课堂能给予学生宁静的思考时,每一个学生的思维之花就会绽放在课堂上,就会有无声胜有声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年12月

[2] 袁江平.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 2013年10月

[3]张弘.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时代教育2008年9月

猜你喜欢
宁静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A Real Book Lover
你可真淘气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喜欢宁静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